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个例,在不喜欢的工作中“反复挣扎”,直至“妥协和解”才是人生常态。
这样看来,这个女孩不说家境优渥,起码人生路上还算平顺,真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呀。
要知道,单单是1.8万的薪资水平,对很多人来说就足以成为意义本身了。
这枚“凡尔赛小公举”所认为的没有意义,其实是大环境不稳定下,她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茫然,对自身生存能力的不自信:公司倒闭,裁员失业的时候,她要靠什么养活自己呢?
所以,大胆假设一下,如果这家企业永远存在,这个岗位终身为其保留,那么她还会这样焦虑吗?可能答案就是另外的样子了。
而对于工作的意义,这个话题有点太大了,我个人觉得可以简单分两个方面。
第一,工作本身的意义是显性的,比如守卫国家的战士,奋斗在幕后的科研工作者,保一方平安的警察,救人水火的消防员,悬壶济世的医生护士......
她们的职业属性,是被社会大众认同和宣扬的。
而有些工作的所谓意义是隐性的,比如流水线上辛劳的工人,城市里起早贪黑的清洁工,风雨无阻的外卖小哥......
也许他们并不被所有人承认,但是他们也同样保障了人们生活的正常运转,也是社会结构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这些劳动者,用相对微薄的酬劳养家糊口,可能才是其工作意义的最大体现。
回到月薪1万8的主人公上,她的工作性质就很尴尬了,自我不认同和社会不认同,一起出现在她的身上,那就真成了“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另一方面,如果她只做这些事没错,但是眼里只有这些事,那可能就错了。
如果能在帮老板处理这些小事的时候,合理规划老板的时间安排,让大boss觉得没你不行,觉得这点小事都能处理的很完美,也许会慢慢给你更多的大事。
在这些简单的事情之外体现价值,才是你的闪光点。
这就引出了新的问题,人人都在讨论的“不可替代性”到底是什么?
我的观点可能有些不入流,我觉得“可替代”的思想基础,其实是丛林法则的延续,是弱肉强食的动物观念。
我们常听到有的家长跟自己的孩子说,你一定要“出人头地”,而“出人头地”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踩在别人的头上!
所以,整个社会就会弥漫一种不安全感,因为只要有所谓的能力,我就可以替代你,同样我也会被别人所替代。
人人自危,人人焦虑,人人相视都如“仇人”。
而身为万物之灵,为什么我们活的却像动物一般呢?真是“颠倒迷离”的大梦一场。
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古人早就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尊卑有序,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积极生活,努力上进的同时,也能不惑而知天命,知道自己能力所及而安稳一生。
而这个话题火爆的原因,跟全球经济环境的动荡是紧密相连的。
悲观地看,经济下行的趋势还未到谷底,“毕业即失业”的玩笑话正在走进现实,全国2亿灵活就业者或许还会增加。
乐观地看,各行各业都被动地参与到了一场大洗牌中,没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企业将被无情“淘汰”,而大浪淘沙之后,将是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种子。
就像当年的东北国企一样,高福利高待遇下,余下的就是踏踏实实的创新和极具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
但是随着某些“小作坊”式的企业遍地开花,低质低价产品迅速席卷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就发生了,“性价比”至上的新消费主义就诞生了。
其实国家早就想进行产业升级,但是这关系到太多的利益面,社会结构变化,地方税务压力等等,无奈只能“按兵不动”。
而这次的疫情,无疑是危和机共存,希望在大时代里的每个渺小的个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的。
最后,希望高考生们在奋笔疾书之外,也能好好感受人生中最勇敢最温暖的自己。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个人独立账号,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随缘点赞、关注
吃了你的糖,谁也不能阻止我说你爱听的话
(线索来自“机灵顶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