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前面三期我们主要讲了灌浆壶的来历、生产工艺和它的辨识特征。那么我们新一期的课程就接着聊一下江西人的儿子---手拉壶。
在讲这个话题之前,先简单的说一下什么是手拉工艺。
手拉胚又名快轮拉坯法,作为一种古老的制作工艺,早就被广泛运用在各种陶器和瓷器的制作。在中国四大名陶的里,建水陶,坭兴陶,荣昌陶都有运用到手拉成型工艺。
快轮拉坯法在山东龙山文化(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出土的陶器上体现的淋漓精致。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黑陶,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以致有人曾将该文化称为“黑陶文化”。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就是陶匠们用快轮拉坯法制成的。
龙山文化的陶器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
黑陶与灰陶的烧造方法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
龙山文化中一种素面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其胎体薄而均匀,色泽黑亮,有的薄如蛋壳,最薄处只有0.01,堪比陶中“冈本”。
有文字记载,宋代蒋祁在《陶记》中描述了江西景德镇瓷器的成型方式:“利坯、车坯、釉坯,有其法”。其中利坯、车坯就对应了现代成型工艺当中的修坯和拉坯。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诞》中也有记载:“凡造瓷坯者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炉、瓶、罐、合之类。一曰圆器。如大小亿万杯盘之类。”
“凡造杯盘,无有定型模式,以双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盘而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以大拇薄旋而上,成就杯盘之型”由此可见远在北宋时期,有了手拉坯工艺。用来制作杯子和盘子。
而与之对应的瓷土主要产于江西省景德镇高岭村,因为其呈现白色而又十分细腻,所以又被称为高岭土或白云土。它的有效成分主要由粘土、石英、长石所构成。其纯白细腻,物理性质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所以十分适合手拉工艺。
一句话概括,快轮拉坯法是自古沿用至今的一种非常先进的制陶工艺,手拉工艺创造出了许多美观且实用的器具。古今中外的陶瓷史中,快轮手拉工艺屡见不鲜,精美器物更是数不胜数,可唯独宜兴紫砂不在其列。
这是为什么?在明代以前紫砂壶大多都是采用捏塑、木模成型法,期间未尝没有民间艺人用手拉法来对紫砂壶进行试制。但是因为紫砂壶的原材料--紫砂泥含有大量的砂,有别于土。所以就很难能用手拉法来进行制作。直到明代时大彬为止开创总结出了泥片成型法,才使紫砂壶的标准制作方法沿用至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2005年左右,江西朋友从灌浆工艺中找到灵感,努力研发用来制作紫砂壶,兵将这种手拉工艺带到了宜兴。
研发的重点就是对紫砂泥泥性的改造:
紫砂泥砂性重,那就添加大量的高岭土、金属氧化物以及水玻璃增加泥料的延展性,最终成功研制出了用手拉工艺来制作宜兴紫砂壶。对此徐秀棠大师也在紫砂十讲中讲过,虽然宜兴手拉壶外表与紫砂壶相近,敲击有“叮叮”声。也具有一定的手工性,但是它的材质与传统紫砂壶有根本的区别,所以只能是算作一种炻器而非紫砂器。
在紫砂壶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中,宜兴手拉壶自05年左右起便渐成燎原之势,到13、14年更是达到了顶峰。但没过几年,便被成本更低、产量更大的机车壶打翻在地,逼到了墙角,逐渐式微。
问壶不仅感慨:“紫砂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十几年”啊!
今天就聊到这里,通过问壶的讲述,我们已经将手拉胚工艺以及手拉壶的前世今生完整的呈现给了大家。
下一期我们来具体看一看,手拉壶是如何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