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副标题是:读网友“分秒必争云朵YIQ”的《“其出弥远,其知甚少”一一感悟〈道德经〉(九)》有感。
(一)对于旅游,现代人司空见惯,一点儿也不陌生。但旅游其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脚踏实地去远征(甚至去国外),即我们平常所谓的“旅游”;另一种是“心灵的旅游”,什么是“心灵的旅游”,阅完拙文便可知晓。
首先申明,我不能贪人之功,“心灵的旅游”这一短语,是从一位头条写作者“分秒必争云朵YⅠQ”那里借用来的,前天他在头条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一一感悟〈道德经〉(九)》,这语就是出自于此文,我现在所写的就是它的读后感。

(二)作者写过“感悟《道德经》”之文已有八篇之多,这一篇已是第九篇了。可以说,作者驾轻就熟,一入文就是娓娓道来,层次井然,意在阐述“心灵旅游”的必要性及其伟大的意义。
作者首先对《道德经》中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进行了言简意赅的阐释:“从表面上看,这句话与见多识广是矛盾的。“见多识广”是相对于感性知识而言的,我们要认识外部世界,就必须多走出去,多看,多听;而‘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相对于理性知识而言的,我们唯有博览群书,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甚至还要做科学实验,方可获得真理。”
接着,作者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如果我们走的越远,外出看的、听的时间越多,那么,我们用于读书、思考和研究的时间就越少,当然,获得的理性知识就越少,即‘其出弥远,其知甚少’。”
作者把读书、思考和研究称之为“心灵的旅游”,我以好是十分形象而贴切的。毫无疑问,在此文作者的眼里,在获得知识和真理这个方面,“心灵的旅游”要胜过外出观光的旅游。

(三)“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在理论和逻辑上成立,那在实际生活中能否行得通呢?
行得通,有例为证。
作者接着举了中外的两大哲圣的事例,用来佐证《道德经》上的结论。
第一个事例是“老子的实践”:春秋末期,周朝逐渐衰落。老子任国家守藏史(即图书馆管理员),感觉山雨欲来风满楼,对国家前途大失所望,决心避开乱世,驾“牛”远行。于是老子骑着青牛,平生第一次外出,准备以隐居山林的方式,告老终生。他孤独地西出函谷关,却为守关的关长关尹所拦,要求他留下智慧的片言只语,从而使强调“不为”的老子不得已写下了伟大的五千言《道德经》。
第二个事例是“康德的实践”:康德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大名鼎鼎,被称为任何哲学爱好者都必须要翻越的一座高山。他的一生从未踏过他的出生地柯尼斯堡,只喜欢坐在书斋中静静地思考,为世界留下了深刻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判断》、《实践理性判断》、《判断力批判》,被誉为哲学的三座桥。
无论是老子,还是康德,他们的智慧的经晶都不是“脚”的功劳,而是“脑子”的成果!

(四)以下才是我真正的读后感: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不妨列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老子的这段话是古希腊式的纯智慧追问,不承认实践出真知,不承认感性能获得稳固而可靠的知识。
从古至今,知识与真理的来源问题,一直一都是思想家和哲学家们关注的重大主题之一。
有一句所有中国人都会耳熟能详的句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当然不是反对这句话,而是说,“实践”其实是针对“检验”而言的,“实践”确实是“检验”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手段。
但这句名言并不是在讲知识和真理的来源问题。
知识和真理靠什么才能获得呢?
我用哲学网红王东岳先生的话来概括一下:“不是实践出真知,而是思想出真知!”
换言之,知识、真理等的获取,主要不是靠感性,而是靠理性,不是靠行万里路,而是靠思考、思想,亦即“心灵的旅游”!
牛顿由于苹果砸到头而使他顿悟,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世人皆知。殊不知这一偶然事件并不会必然产生万有引力定律,而是科学巨匠牛顿的伟大思考所带来的必然呈现!
如若没有思考和思想的功力,就是苹果砸碎了我们凡人的头颅,也发现不了可算是奠定了近代科学基石的万有引力定律,从而引发了伟大的近代产业以及科学的革命!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思考中去读千卷书,会远远胜过只是为了纯粹旅游的行万里路!
最后,我想说明,我一点也不反对世俗的旅游。世俗的旅游属于玩乐的范畴,人生也需要玩乐!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在此提而不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