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来源:Jiyoung
导读
有时候我们会自责自己不够好,当我们有这种“认知”的时候,其实不管怎样想要停下来,那个想要停下来的动力最后都会变成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否定最后又会推着我继续做停不下来的事情。
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呢?
我们允许自己浪费一些时间,或者做一些所谓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可以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创造一点不太一样的感受。
一念一世界。所有的改变,都一定是从新的体验中来,而这意味着我们呢一定要去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或者至少带一种不一样的心态做同样的事情,也许,我们会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一些东西……
——cinian——
李松蔚

心理咨询师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01
如何看待熬夜?

▲ 图片来源:Jiyoung
毛诗篇:有人问:“我晚上熬夜刷剧,早上精神不好,然后白天睡觉,晚上又睡不着,继续刷剧,一直恶性循环,我想要改变,该怎么做?”
李松蔚:其实很困难,熬夜这个部分是存在的,是真实的,他可能确实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麻烦,没有看到或者没有去强调的部分,就是他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好处。
比如,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也喜欢熬夜,熬夜这个事情其实是快乐的,当然第二天会带来很多痛苦,但它是一个可以让人沉静下来的时候。有很多人,他们熬夜是因为一天中可能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为别人而活,为了工作,为了前途,为了KPI,这些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所以当他们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一个夜晚,已经到了快要到休息的时间,这是属于自己的时间,想为自己再活1-2个小时,这样才舍得去睡觉。因此有这样的一种体验,但是这个部分他们不会强调。
即使他们强调,明明知道熬夜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他这样说的时候,就好像身体里有一个外来的问题,或者有一种缺点,身不由己在熬夜,他想熬夜的愿望,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其实他是在权衡代价,做取舍。
当他说“我要改变”,或者觉得这是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完全不提好处,它就变成了“道理我都懂,也知道应该这么做,但我就是做不到。”
这时候就会让他自己,甚至让他身边的人觉得很困惑,好像这个人是不是已经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但其实他不是真的控制不了,他只是在强调那一刻自己痛苦的部分,没有强调在这个过程里,也有很多对自己有意义的一些满足。

02
一周只能工作一天

▲ 图片来源:Jiyoung
毛诗篇:如果我们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一定对我们是有意义的,或者是有好处的,我们要先看到这一点,意识到这点,是不是就会减少一点自责?
李松蔚:这样会有很大的一个差别,我们接下来就会重新调整方向,我写的这本书叫《5%的改变》,之所以取这个书名,意思就是在更大的维度,95%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或者也不用变。因此,我们还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有意义的那部分。
这本书里有一个例子:有一名研究生,他说他一周中可能只有一天,真的做和学术论文有关的事情。那一天往往就是第二天要见导师了,前一天他就觉得应该去做点什么事。但是一旦开完会,回到宿舍,他就开始陷入到一个非常懒散的状态,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我当时给他一些建议:“你强调一周中有六天没办法做正事,其实你有一天是可以做正事的。你一直强调你做不到的那部分,你觉得它让你很痛苦。我想说,你其实能够做到一些事情,比如花一天的时间去写论文,也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你先尝试把这一天的时间规划得更好,剩下六天你跟自己较劲也没用。
其实你也没有把自己逼到那个程度,若真的那样,你一天也够了,剩下的六天与其在责怪自己,在懊恼痛苦中度过,不如考虑一下,给自己安排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把那六天利用好,哪怕去玩,你也应该玩得充实一点,玩得高兴一点,不要一边玩一边记挂时间”。
其实我在跟他讨论,如何能够把原来的生活状态继续保持下去。六天休息,一天写论文,可是在保持的同时有5%的改进,就是要把他玩耍的时间和学习的时间都规划得更好一点,这其实跟他一开始提出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他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我该如何成为别人,别人可以一周工作5到6天,我该怎么像他们一样?”
我建议他“做好你自己,把现在能做的部分做得更好一点”,所以是不太一样的思路。
最后他给我的回信,发现即便一周有六天的时间在做别的事,如果能够把这个时间好好利用,会让自己有更多的产出,变得更有创造性,也变得更放松,也可能会在一天的时间里,把事情做得更好。

03
如何看待刷手机?

▲ 图片来源:Jiyoung
毛诗篇:很多人想改掉刷短视频的习惯,应该怎么做?
李松蔚:其实刷视频,包括打游戏是一种非常简单获得快乐的方式,但是会有一点成瘾性。短视频会在很短的时间刺激情绪,让你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收获了很多的新知识,虽然是碎片化的知识,但这个过程会带来一些快感。
所以停不下来太正常了,停不下来就是因为很快乐,快乐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非常简单,不需要任何成本,也不需要投入任何思考。只需要点开视频,就会有很多的创作者绞尽脑汁地给你输送快乐,所以它就是一个特别简单、获得快乐的按钮,摁一下,就会产生快乐。
但是真正的问题在哪?
真正的问题是,你这一天的时间到底应该怎么安排?或者你究竟想用这些时间,来做什么事情?因此,你得有一个大概对自己的规划。这个事情更重要。
如果这一天有很多的时间,没有什么别的方式度过,比如已经把你的活做完了,也不希望自己太忙,只要你能够最低限度地去完成一些任务,剩下的时间可以刷手机。所以刷手机这件事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在于,你有没有能够给自己安排一个合理的,符合自己期待的生活以及工作的节奏。
很多人懊恼自己不该刷手机的时间也在刷手机,本质上是他们还是没有理清楚,想要去做的事情和自己期待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很多人给自己的要求提太高,其实你已经做完该做的事,同时能够把控好时间,当你有这样一个要求的时候,就会对自己少量地刷手机、打游戏非常不能接受,因此你就会放大这部分的痛苦。
另外有些时候,你可能是给自己提出了有点超出自己当下能力的一个目标,当你达不到那个目标的时候,就会对自己产生很多自我怀疑,会自责。
之所以有很多的痛苦,其实不是因为真实生活中的痛苦,而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够好,在责怪自己。
当你责怪自己的时候,接下来应对的方式有时候不是去调整目标,不是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是去刷更多的手机、打更多的游戏来逃避这个负面感受,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04
觉得自己不够好,该怎么办?

▲ 图片来源:Jiyoung
毛诗篇:当我说一定要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责,开始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时候可能反而有点难。
李松蔚:会有一点难。因为它恶性循环的点在于,即使有时候我意识到这样做不对,我要改,当我想要改的时候,仍然是另外一种指向自己的自责。
自责一旦开始,不管怎样想要停下来,那个想要停下来的动力最后都会变成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否定最后又会推着我继续做停不下来的事情。
我有一个不太一样的思路,但它是真的有效,我用它帮助了很多人:请他们允许自己浪费一些时间,或者做一些所谓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可以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创造一点不太一样的感受。
比如《5%改变》里,有一个女孩给我写信,她控制不住,总想吃东西,也觉得自己体型不好看,心里很自责。
“为什么你会吃那么多?”,她一旦产生这样的感受,就会吃更多的东西来试图让自己在当下感受好一点,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我当时给她的建议是:“你现在即便想让自己停止吃东西也停不下来,而且肯定已经尝试过很多次了,如果能停下来,你就不会来这里。所以不如在未来的一周中,可以尝试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就是你该怎么吃还是怎么吃,即便把自己吃撑,也改不了。
但是请你在一周中抽出一个晚上,一个你心情最好的晚上,比如周五,去一个喜欢的地方,邀请几位好朋友,点些爱吃的东西,用一种很享受的状态犒劳自己。用一种‘我累了一个星期,现在犒劳一下自己’的心态吃一些喜欢的东西,同样可以把自己吃撑,吃到十二分饱。”
做一个这样的小改变,虽然吃东西这件事情是变不了的,但是吃东西的心情,也许你不需要把它当作一种罪恶,或者是当作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你可以把心情变得愉悦一点,变得舒适一些。
这个女生她一周以后给我回信,她说:“我没有做到,这周我想策划一个开心吃东西的仪式,但是我做不到,我做不到的原因,是从来就没有想过喜欢吃什么食物。”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她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喜欢吃什么,虽然每天都在暴食。现在我慢慢发现,当我想到自己在很享受地吃一顿食物,心里好像没有之前那么难受。我一直认为吃东西是我很糟糕、很罪恶的一个特点。现在,我第一次认真地想,吃东西可能也是因为馋,或者因为食物好吃才去吃,想到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我心里会感觉好一些。”
然后又过了几周,她又写了一封信给我:“我这周终于做到了一次,我选了一个特别好的日子,跟几位好朋友一起吃得很开心,当我这么做了以后,就发现这一周中其他时间没有那么想吃东西了,冲动就没有那么强烈。而且不光如此,我好像也没有觉得自己长胖是一个多么糟糕的事情,我现在走在街上也能看到,有很多可爱的女孩其实也是胖乎乎的,但是也能把自己打扮得非常的好看,我其实也可以变得更爱自己一点。”
你看她的改变,虽然一开始就是一点点地改变,其实是会产生连锁效应,就是让原来恶性循环的链条中有一个环节出现一点不同,最终导向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她开始觉得自己很好、很可爱,是值得被爱的人,然后就会带来更多正面的感受,正面的感受也会进一步强化那些积极的行为。
所有的改变,不管是大是小,它其实都没有办法从书中,从道理中来,它一定是从新的体验中来,而这意味着你一定要去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或者至少带一种不一样的心态做同样的事情,你也许会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一些东西,我们其实是在新的体验中去一点点地改变自己。
- END -
李松蔚X陈海贤
“认识你自己”线下课
深圳场启动
和李松蔚、陈海贤老师一起
从自我关系、亲密关系到家庭关系,
踏上个人成长和内在改变的探索之旅~
⭕李松蔚 自我关系主题课程
日期:2024年12月13-15日(3天)
⭕陈海贤 亲密关系主题课程
日期:2024年12月21-22日(2天)
⭕李松蔚 家庭关系主题课程
日期:2025年2月21日-23日(3天)
面授场域,体验式课程
理论解读+个人练习+小组合作+答疑互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或报名

课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