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战争前前后后打了半个世纪,这原因有很多,像蒙古骑兵善于野战而不擅长攻城,面对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更是难以下手,而且当时的蒙古还是多线作战,这也牵制了对宋朝的军事力量,而且当时南宋十分重视北方南下的几条通道和重要关卡,都严防死守,尤其是在钓鱼城,直接击毙蒙古大汗蒙哥,让本来就比较松散的蒙古面临着内部争权夺位的危机。可是蒙古不是轻易认输的,既然老套路走不通,那干脆就换个思路,直接来个大纵深迂回作战。
蒙古和南宋的疆界与中国南北分界线大体重合。东起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至岷州(今甘肃陇南)。虽然这条疆界绵延数千里,但由于山川阻隔,所以只有三条通道可做大军通行。
这三条通道的西道,自今天的陕西西安出发,翻越秦岭后抵达陕西汉中,经由蜀道后进入四川,这段路程是三国时期曹魏灭蜀的主线路。但南宋不是蜀汉,所以还得继续下半程,控制四川后冲出三峡进入湖南、湖北,而后顺江而下横扫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是西晋灭吴的主线路。
西道虽然路途遥远,但运用得当,完全能够实现战略大迂回的效果。因为南宋四川方面的力量并不强,所以蒙军在四川战场才能如入无人之境。但问题是蒙古人没有水军。因此,前半程一路顺风、后半程举步维艰。如果要复制西晋灭吴的战况,蒙古人必须要在四川地区建立一支庞大的水军。
西道往东是绵延不断地秦岭大山,平均海拔超过两千米、纵向宽度超过一百五十公里,而且越往东越宽。好不容走到尽头,又遭遇了一系列的小号“秦岭”,虽不及秦岭高大,却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依次是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这些山脉从河南西部一直向东向南延伸到江苏、安徽甚至江西。
南襄隘道示意图
在这些小号“秦岭”之间有一道空隙,位于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在历史上这道空隙被称为南襄隘道,自今天河南方城县至今天湖北襄阳市,隘道之间是一片平坦而宽阔的南阳盆地。这就是蒙宋对峙的中道。最后蒙灭南宋的关键就是彻底打通了南襄隘道。
抵达南襄隘道的南端襄阳后,可以直接剑指荆州,也可以斜插武汉,然后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横扫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一次蒙宋战争的两湖战场,虽然蒙军止步江陵,未能抵达长江岸边,却足以让南宋心惊胆寒。所以,南宋反攻后立即加强了襄阳防守。
中道往东,走出“小号”秦岭,就来到了淮河流域。淮河与长江之间没有大山大川,而是大片平原。可问题是河网纵横、坚城密布。关键是南宋两淮战区特别强。就算蒙古自两湖顺流而下灭了南宋,但两淮战区还在打。也就是说,蒙古人即便打烂四川、打破襄阳、打通长江、打下临安,直至逼得南宋临安朝廷举国投降,却仍旧没有打败两淮战区。
第一次蒙宋战争之后,南宋理宗朝廷做出了堪比绍兴朝廷的战略布局,派机动防御大师孟珙主持京湖战区、派山地防御大师余玠主持四川防务。这两个人,随便拉出一个都能让蒙古人痛不欲生。
那两淮呢?两淮一直强。蒙宋开战之前,两淮兵将就雄冠南宋三大战区。蒙宋开战后,两淮战场成了蒙古人的噩梦。而且,两淮的水网坚城足抵十万精骑,完全能够抵消掉蒙古人的兵种优势。
北方南下三条路示意图
上述三条通道,蒙古人几乎一条也打不通。而且,在任何一条通道上,蒙古人都很难占到便宜。自走出草原横扫欧亚大陆,大蒙古国从没遇到过像南宋这么顽强的对手。
那么,在第二阶段的蒙宋战争中,蒙古人应该何去何从?一个几十年前就被提出的大胆创意重新进入蒙古决策层的视线。
在灭亡金国之前,成吉思汗曾向金国降臣郭宝玉询问夺取中原的方略。郭宝玉给出的回答是:“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图金,必得志焉。”也就是在中原以外开辟第二战场。“郭宝玉,字玉臣,华州郑县人,唐中书令子仪之裔也。通天文、兵法,善骑射。金末,封汾阳郡公,兼猛安,引军屯定州。岁庚午,童谣曰:‘摇摇罟罟,至河南,拜阏氏。’既而太白经天,宝玉叹曰:‘北军南,汴梁即降,天改姓矣。’金人以独吉思忠、仆散揆行中书省,领兵筑乌沙堡,会太师木华黎军忽至,败其兵三十余万,思忠等走,宝玉举军降。木华黎引见太祖,问取中原之策,宝玉对曰:‘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图金,必得志焉。’又言:‘建国之初,宜颁新令。’帝从之。于是颁条画五章,如出军不得妄杀;刑狱惟重罪处死,其余杂犯量情笞决;军户,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军,汉人有田四顷、人三丁者签一军;年十五以上成丁,六十破老,站户与军户同;民匠限地一顷;僧道无益于国、有损于民者悉行禁止之类:皆宝玉所陈也。帝将伐西番,患其城多依山险,问宝玉攻取之策,对曰:‘使其城在天上,则不可取,如不在天上,至则取矣。’帝壮之,授抄马都镇抚。”
郭宝玉认为不管是金国还是南宋,其对中原的山川形胜早已烂熟于胸,而且运用纯熟。蒙古人要想奇袭获胜的难度很大。比如大金的关河防线、南宋的江淮防线,都是固若金汤的存在。只要对手不犯错误,蒙古人即便取得胜利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蒙古人最擅长的恰恰就是奇袭。要么战略迂回、要么战术迂回,总之都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蒙古人的优势不是战力上的绝对碾压,而是机动上的风驰电掣。比如第一次西征灭国花剌子模、第二次西征剑指欧陆,蒙古大军携风带雨而来又腥风血雨而去。因此,以自己的快速机动瓦解对手的地利厚重,才是制胜王道。
于是,郭宝玉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西南方向,也就是吐蕃、大理等当时的化外之地。这些地方不仅占据地势高点,而且全都位于中原上游。蒙古人只要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儿,就能获得更大的迂回尺度。
郭宝玉提出这个创意的时候,蒙古人还没有灭掉金国。而金国又早早丢掉了两河地区。所以,蒙古人完全可以将河南作为攻击重点。而迂回的尺度自然可以更小一点儿,依托陕西、四川、湖北就能够直插河南的大金朝廷。
但是,此时南宋不是彼时大金。三大战区犹如三座牢不可破且互为关联的关河防线,不仅占尽地利,而且占尽人和。窝阔台主导的第一次蒙宋战争最终以失败收场,就是明证。因此,郭宝玉迂回西南的战略设想,终于在第二次蒙宋战争阶段付诸实践。
淳祐十二年(1252年)九月,蒙哥大汗的亲弟弟、总领漠南汉地的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等率军十万,自金莲川誓师启程,他们准备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迂回,远征大理。
宝祐元年(1253年)夏,忽必烈出萧关,经六盘山抵达今甘肃临洮,并在这里集结备战。随后,大军顺洮水南下,到达洮州,今甘肃临潭县。洮州南部是两条自西北向东南的平行山脉,迭山山脉和岷山山脉。其实,两座山脉都属岷山山脉。在两条山脉之间是一条叫白龙江的河流。蒙古大军需要自东北向西南穿过迭山、白龙江和岷山这三座天堑。
忽必烈
大军从迭山西部车坝沟穿过迭山,顺着山沟一路行军,抵达白龙江河谷。渡过白龙江后,顺利抵达岷山的达拉沟。达拉沟是今天甘肃和四川交界处的一个偏僻山沟。在当时,这里成了忽必烈远征大理的军事起点。
宝祐元年(1253年)九月,忽必烈大军在达拉沟完成最后一次集结,随后兵分三路奔赴大理。东路军沿达拉沟继续向南,翻过岷山,抵达川北黄胜关,过了黄胜关进入四川西北部的松潘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九寨沟风景区。然后,再顺着岷江一路向南,在都江堰附近擦着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前往雅安,再顺着今天成昆铁路的方向行军。在渡过金沙江后,从云南姚安县前往大理。这是当时最为成熟的一条道路。但这条道路的很多路段要经过南宋的国境,所以并不利于大规模迂回。因此,东路军是三路蒙古大军中最不重要的一支。其主要目的不是开赴大理而是吸引南宋关注,为另外两路提供掩护。
中路军和西路军才是主力,忽必烈自领中路、兀良合台率领西路。这两路大军的行军路线真正展现出蒙古人的想象力。他们不走岷江一线,而是在岷江以西的雪山中翻山越岭。
西路军翻越岷山后,一路向西。经过今四川壤塘县后直插藏区,然后从雅砻江河谷向南,在翻过雪山后抵达金沙江北岸,也就是今天的香格里拉。中路军自大金川-大渡河河谷方向一路向南,抵达今四川汉源县后渡过大渡河,随后沿着清溪古道继续前行,经过今天的西昌、盐源后进入云南的宁蒗县,算是到了今天的丽江风景区。
宝祐元年(1253年)十二月,中西两路蒙古大军用羊皮筏子快速渡过金沙江,全部进入云南境内,并完成对大理国的进攻集结。
蒙古攻大理形势图
自五代至南宋,大理国已历300余年,至此时早已是迟暮之年。虽然骨子里还有硬气,却毫无奋起一战的筋骨,根本扛不住蒙古人的冲击。在随后赶到的东路军配合下,蒙古大军轻松碾压大理城,并用了两年时间横扫了整个云南。
宝祐五年(1257年),兀良合台进攻安南,逼降安南国王,将安南化为蒙古人的属国。至此,蒙古远征军获得了两条进攻南宋的通道:一条是自大理一路向北攻入四川,与今天的成昆铁路基本吻合,也就是蒙古东路军的反向路线。一条是自安南一路向北攻入广西,然后自西南向东北经漓江、湘江,一直进入今天的两湖地区。
后一条道路尤为重要,也是蒙古人远征大理的真正目的所在。
虽说远征大理,但实际是远征安南,其大体逻辑是这样的:为了灭南宋,所以必须打通安南与南宋的通道;为了打通安南与南宋的通道,所以必须打服安南;为了打服安南,所以必须灭了大理;为了灭了大理,所以必须跨越半个中国来远征大理。
蒙古北伐南宋示意图
自淳祐十二年(1252年)至宝祐六年(1258年),历时将近六年时间,蒙古远征军终于完成全部战略部署,建立了大理、安南两个“北伐”基地,获得了自大理攻四川和自安南攻两湖的两条关键通道。接下来的蒙哥攻宋,这两条新通道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宝祐六年(1258年),蒙宋战争第二阶段的终结较量正式上演。
这场战争堪称冷兵器时代,乃至整个中国战争史的战略高峰。蒙古大军在蒙哥大汗的天才指挥下,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协同战:自陕西到云南再到越南,自四川到两湖再到两淮,蒙古大军全线出击、多路并进,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了弱小的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