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周总理怒批姬鹏飞:会见外宾时小家子气,没钱请客就花我工资

郭俊杰说历史 2025-02-22 17:30:07

1957年,北京国际俱乐部酒会,本意为展现新中国风貌,不料会后却掀起了一场外交风波。

原为接待外国使节与国际友人的活动,因周总理突然出席,现场气氛骤然紧张。

酒会结束后,周总理严厉批评了外交部礼宾司的工作,措辞严厉,令人震惊。

他批评接待工作保守,以“小家子气”一词概括当时做法,直指问题所在。

周总理言:“若资金不足以宴请,便用我的薪资。”此言一出,在外交部激起巨大反响。

【姬鹏飞调任始末】

姬鹏飞自担任军医以来,始终在前线医院履职,直面战争的严酷现实。

他的日常职责涵盖应对紧急伤员、执行手术任务及规划后续康复安排。

1938年11月,姬鹏飞接令自延安南行至安徽,就任新四军后方政治处主任及军医处政治协理员一职。

面对复杂环境,他领导团队解决医疗资源短缺问题,迅速构建高效后勤医疗体系。

1940年春,姬鹏飞获任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一职。

他遵循党中央“南巩、东战、北发”方针,积极参与开辟并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

郭村保卫战中,他助力指挥部队奋勇抵抗,屡次击退日伪军进攻,为部队挺进苏北赢得了宝贵机遇。

1941年初,新四军突遇“皖南事变”,遭受严重打击。

危急关头,姬鹏飞被委以新四军一师一旅政治部主任重任,他即刻履职,助力部队重组架构并提振士气。

同年9月,他升任一师三旅政委,同时兼任苏中四分区军政委书记、第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及苏中军区副政委与政治部主任。

在此期间,他负责领导苏中地区的党、政、军及群众工作,全面承担起相关职责。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苏中抗日根据地展开行动,进入清剿日伪残余势力的阶段。

姬鹏飞指挥兴化和盐城战役,率部迅速攻占了日伪军在运河沿岸及通榆公路的多处据点。

1949年末,姬鹏飞的军事生涯遭遇了一个意外的转折。

一份紧急调令打乱了他的部署,要求他即刻撤离战场,转赴海外,履新“将军大使”一职。

【北京探访心路】

姬鹏飞接调令后急赴北京,抵京未直奔中南海,而是先探望老领导粟裕。

抵达粟裕居所,姬鹏飞直截了当道明来由。他从军医成长为兵团副政委,历经无数生死,正欲战场建功,却突接此意外调令。

他深感困惑与不公,长久以来,自认为归属军队,属于战场。

粟裕冷静清晰地讲解国家大局需要,指出战场胜利虽重要,但新中国成立仅是起点,他向姬鹏飞阐述时,语气平和,一如既往。

后续任务较以往战斗更为复杂,亟需如姬鹏飞般兼具实战经验及战略视野的人才,以开拓全新领域。

粟裕指出,国家亟需各领域人才,特别是在国际事务中,能展现新中国形象且与世界接轨的将军外交官尤为稀缺。

姬鹏飞听到这番话后,产生了新的思考。

他认识到,粟裕的分析非空洞说教,而是对其能力的高层次认可。受粟裕鼓舞,他调整了心态,不再沉溺于个人得失的纠结中。

随后,姬鹏飞径直奔向西花厅,谒见周恩来总理。

【外交舞台的新使命】

1950年9月,姬鹏飞获任新中国首任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抵德后即刻投身于紧张的外交工作中。

他经由多种正式途径会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共同商议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向。

他重申新中国外交秉持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原则,并表达愿与对方在多个领域开展交流的期望。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时期,姬鹏飞高度重视与各社会阶层的交流,致力于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

他组织见面会,与会者包括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及各界代表,详细介绍新中国建设成就与外交政策,并认真回答他们对中国提出的疑问。

他常用平实的言辞增进与当地民众的亲近感,让中德友好关系的形象深刻烙印在人们心中。

经济领域,姬鹏飞秉持务实精神,积极促进双方的合作进程。

他负责安排中德民主共和国贸易谈判,促进两国经济交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努力寻求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

姬鹏飞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履职表现卓越,赢得了各界广泛认可。

姬鹏飞卸任之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各界人士纷纷表达了对他的不舍与感激。

【礼宾司的困境】

1957年3月7日,国际俱乐部酒会散场之际,周总理留住所有参与者,指出尚有一个重要议题待议。

他环顾四周后,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外交部礼宾司的工作表现,特别指出了负责该司工作的副部长姬鹏飞存在的问题。

周总理语气坚定,严厉批评:“礼宾司对外宾交际工作重视不足,会见消极,接待冷淡。外交乃国家形象之窗,你们如此懈怠,实属不该。”

他提出,礼宾司的接待规格偏低,显得不够大气。

周总理续言:“降低规格、低调迎接的依据何在?交友岂应吝啬?”此言一出,如重磅炸弹,会场瞬间沉寂。

周总理果断表示:“若礼宾司日后资金不足以宴请,可直接动用我的薪资。”

现场气氛压抑时,贺龙与乔冠华迅速介入,努力调解,以期缓和紧张局面。

贺龙淡然提议:“不妨将我们的工资也贡献出来。”乔冠华随即以轻松之态响应,试图以微带诙谐的方式缓解现场的凝重氛围。

此时,姬鹏飞因被点名批评而倍感压力。他立于一旁,低头专注聆听,脸上略显僵硬。

事实上,接待规格简化的决定非他个人意见,而是响应外交部当时的整体政策导向。

政策依据源于外交部主管张闻天所倡导的“反对铺张浪费”原则。该原则旨在引导节俭风尚,确保资源合理利用,逻辑清晰且用词准确。

【不同视角下的外交策略】

同期,新中国外交处于初创探索期,外交理念与实践均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发展。

张闻天,外交部主管之一,提出新政策,主张遏制铺张浪费。

他认为,新成立的中国应把有限资源集中于关键领域,即外交政策研究与业务建设,以推动国家外交力量的发展。

然而,周总理持不同见解,他从宏观角度分析认为,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与敌对,新中国应把握一切机遇,展现友好形象。

周总理指出,外交是政策较量,也是形象情感传递。在国际环境中,众多国家对新中国了解不足,存在误解。

对外接待中若表现冷淡,可能引起外界对新中国能力及态度的不必要疑虑,进而影响外交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此背景下,外交系统中坚姬鹏飞,同样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不同理念间的冲突。

姬鹏飞需在实际工作中平衡张闻天提出的节约方针与周总理的形象外交要求,确保两者有效结合。

周总理与张闻天在外交工作大局上配合默契,尽管在具体事务上存在分歧,但整体方向上二者展现出了高度一致。

两人均着眼于国家利益及国际形势,携手促进新中国外交稳健前行,确保其发展持续稳定。

1958年,周总理不再担任外交部长,该职务由陈毅元帅接任。

有人建议调整张闻天至非外交岗位,旨在为陈毅在新职位上提供更广阔的发挥平台。

然而,周总理迅速否定了该提议,他认为张闻天作为外交家,在复杂国际局势中表现出色,对国际博弈有深刻理解。

周总理着重赞扬张闻天,称其在政策执行上表现出极高的认真与细致态度。

他认为,张闻天在外交谈判与制定长期战略上的能力和经验均极为宝贵。

他凭借综合素质,在与复杂国际环境和强敌交锋中,为新中国争取到更多主动权与国际支持。

最终,周总理提议张闻天继续留任外交部,并辅助陈毅元帅推进工作。

参考资料:2007年10月6日,人民网报道,一起外交风波引发周恩来强烈愤怒。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