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做了一款茶,采自同片山场,上午的青叶与下午的青叶分别晾制萎凋,发现上午采摘的青叶偏果香,下午采摘的青叶偏花香。当时分析:可能是由于上午的青叶摊晾后,下午时间持续高温,使得上午青叶款白茶萎凋程度高,偏花果香。总结:是工艺操作导致风味差异。今年,我们采用恒温恒湿环境,对同片山场,不同时间段采摘的鲜叶分别进行萎凋。在室温20℃左右,湿度55%左右环境下,分别萎凋上午8点到9点采摘的鲜叶;上午9点到11点半采摘的鲜叶;下午1点到3点采摘的鲜叶;下午3点到五点采摘的鲜叶。

观察发现,中午的青叶并筛时机比早上的鲜叶早,中午采摘的鲜叶含水量低,走水快需要提早并筛。越早的青叶,含水量越高,走水越慢,萎凋转化程度越高,颜色越深,滋味越熟,醇熟度高;下午采摘的茶叶萎凋后,颜色更翠,更鲜爽,鲜灵度高。茶叶在茶树上生长,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鲜叶含水率呈动态变化,清晨,茶叶吸收了一整夜的水分,叶片饱满含水率高,随着日照强度增强,茶叶蒸腾作用散发水分,促进根系中的营养物质向叶片输送,鲜叶细胞浓度升高,含水量降低。

鲜叶采摘越靠近清晨,含水量越高,下午的鲜叶含水率低。看茶做茶,不仅要看茶叶品种,茶叶嫩度等级,茶叶山场环境,还要看鲜叶含水率等等。不谦虚的说,“看”茶“做”茶,我们还没入门。根据不同等级、不同品种做相应的调整从而不把茶做坏相对简单。然而真正把茶做透做好,温湿度的调整,并筛时机的把握,日晒程度的轻重,走水时长的把控等等,各个变量做到心中有数,做出预期的品质,还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学习。把不同的鲜叶做到风味一致,不是打堆那么简单,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段的鲜叶做出一致的口味,不是简单一句看茶做茶就能做到的,或许也不可能做到,所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或许不同时间段的鲜叶,不同等级的原料,就该有他自己的味道。何况日常做茶,我们也无法真正做到不同时间段分别制作品饮,此实验仅是对影响茶叶品质因素的一种观察与记录,供我们对茶叶品质的形成因素提供参考、加深理解。

看茶做茶,分三个境界:一、看茶都一样,原来怎么做,一律怎么做,例如很多空调房和萎凋槽,设置好参数,坐等成品;二、看茶都不一样,想方设法调整操作,努力把茶做好;三、看茶就是茶,给茶最舒适的环境,让茶呈现最自然的状态,做出茶叶最本真的滋味。看茶做茶,讲的是原料和工艺的协调对应,做出制茶人理解中的的预期品质。白茶萎凋走水,不仅仅是水分蒸发减少的过程,白茶在萎凋过程中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不断降解转化;随着水分的迁移流动,鲜叶中自有的与转化的可溶性物质,从叶梗向叶片输送,从叶片内部向叶表输送,最终呈现在一杯茶汤中。水分在白茶萎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参与水解作用等生化反应,同时也是物质输送的重要载体。真正做到看茶做茶,足够我们用一生去参悟。去做,去观察,去思考,去试着理解,以茶为师,便是在不断的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