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群友转了2篇关于“银行理财”的新闻给我。
2篇文章的标题,给各位贴下。
《银行理财“扛住”本轮债市负反馈了吗?独家数据揭秘》
《银行理财产品“跌麻了”》
哎,标题上...赤裸裸的告诉你,银行理财们最近都不怎么样。
但内容上,2篇的重点倒是截然不同。
1篇是“利好”的角度,银行理财虽因受债市回调影响导致收益下行,在面临不小的赎回压力的同时,实现了规模的小幅增长。
普益标准统计的理财市场数据进一步显示,今年3月上旬,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仍在持续增长,截至3月9日,环比上周增长约2300亿元。其中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理财存续规模回升幅度较大。
另1篇则是“苦哈哈”的角度,银行理财净值下跌不少,不少银行固收理财都跌破了净值,投资者出现了本金亏损情况。
你还别说,2篇也都是事实。
闲暇之余,刷下几个社交平台,此起彼伏的吐槽声不少。
手里持有固收相关“理财”的投资者“骂声”最多,内容倒也简单,“稳健”=》“稳跌”、“天崩”、“亏麻了”...倒也没几个银行理财子能幸免。
其中,看到最逗的一句话...一定要分享下。
我知道鸡蛋不能放1个篮子里,但为什么我都放了10个篮子,结果9个都碎...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
一、2个反常识上1周(截止3月10日),固收理财的收益情况,说2点“反常识”的。
固定收益类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有所下降,近一周净值增长率均值年化后仅为0.68%...固定收益类产品中,6个月及以上期限产品近一周净值增长率均值均为负数。
从负收益情况看,24.85%的人民币公募理财产品(理财公司发行)近一周收益为负。分类别来看,近一周收益为负的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比例分别为22.77%、55.4%、75%和33.33%。
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尤以长期限产品近一周浮亏的比例较高。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3年以上、1~2年、2~3年和6~12个月投资期限理财产品的近一周负收益产品占比均在30%以上,其中3年以上投资期限产品负收益比例最高,达45.08%。1个月以内期限负收益产品比例最低,为3.52%。
数据来源于-南财理财通《机警理财日报》
A.正收益的比例
近1周收益为负收益,代表了如果你上1周买的话,已经亏本金了。而固收理财的22.77%...大致就代表了5个产品里就有1个是“亏”的。
这个胜率...属实不太像“稳健理财”的样子。单从这2年的情况来看,债市是2年内有一波“大回撤”,1年有1-2波“小回撤”。
我的建议是考虑银行理财、债基的朋友,对这个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了,我用“回撤”这个词,是不是看到比“跌”字看着舒服多了?
B.越长期限的产品“浮亏”越多
原因跟产品底层配置的资产有关,长债最近的“恢复态势”肯定是没有短期好...同时短期的债,多少都会有票息到期、收益释放等支持,也就显得没那么难看。
再说直白点,“封闭期”的产品中间再波折也没关系...也没鸟所谓,到期给个好结果就行。
2月到期的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兑付收益率为年化2.51%,虽然落后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0.31%,但就这个市场而言...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中间花了不少操作。
二、银行理财收益走势?首先,债基和银行的固收理财,背后都是债市...两者势必是需要关联起来看。
大致场景,会是这么个画面。
①债市下跌=》②债基赎回=》③债市继续下跌=》④债基赎回潮|银行理财赎回=》⑤债市再跌=》⑥银行理财赎回潮。
中间的负反馈必然是关联,但银行理财方面(投资者的赎回意向)多少会慢一拍。
这个情况在历史,也有过几次实操演绎。
之所以有影响的“节奏性”差别,主要还是跟2边的客群、产品形态有关系。
那现在债基什么情况?
看一些研报的数据呈现,比如说3月11日纯债基金申赎指数分位数下降至2.70%...基金赎回压力大,也都看到了。
不过...说债基赎回的压力,这2年也是经历过好多次。这次的“压力大”更是从年初喊到现在...大额赎回的公告,每月都有个20多次。
现在已经3月中旬了,大概赎回的压力也已经分散了不少...用基金公司的话说,赎回压力可控。
这个阶段,有相信剩下的大部分朋友,应该还能拿得住。
再者,也有研报特别提到了银行理财的“安全垫”。
大意是在现有银行理财的管理中,银行会通过一些手段“隐藏”部分“收益”,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净值波动。而这个部分收益,就是平稳产品净值波动的“安全垫”。
之前聊过的1个话题,为什么一些新发理财的收益能做的“很高”的原因,一部分原因也在这里。
测算可得,截至3月12日理财安全垫较1月初的高峰期已消耗67%,剩余33%,作为对比,绝对水平仍高于2024年9-10月赎回潮后的低点,或是现在理财净值回撤偏小的原因。
但目前理财安全垫消耗已经接近2/3,若后续债市继续调整,测算可得收益率曲线整体向上平移约20bp,对应理财安全垫接近耗尽,同时需要高频跟踪理财净值跌幅是否放大,以及更大级别赎回潮的风险。
--华创证券研报《理财“安全垫”还有多少?一个定量测算》
总结下,各方都有压力,但也扛过来了...处于1个风水岭。
不管如何,银行理财的核心矛盾点绕不开,就1点:“实际收益”较“预期收益”缩水不少。
现在还盲目认定银行理财可以“保本保息”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对于产品的收益波动程度,或者说是实际收益的情况,许多朋友是没有明确概念的。
而这一次,多少也有点“教育”的成份。
不过关于“收益偏差”的情况,某种程度上也属于1个巴掌拍不响。
①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解不够“多样化”,大都只看1个展示的收益率数字,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②代销机构或产品管理机构,在产品“历史收益”的展示处理上略显简陋。不少银行在营销过程中对于收益波动和不确定性方面,该有的“风险提示”多少是有缺失的;
归根结底,投资的钱是自己的,结果还是自己承受。
多看看,多了解下吧。
最后,再说点实际的,手里已经持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固收类,或者债基)的朋友,近期大概率收益率下行了不少。如果你不急用钱的话,不妨先再拿段时间。
受到一些“传言”影响,昨天债市有了些许“回暖”迹象。
转折点会不会就要来了?
当下看,应该还没那么快,大概率也要到2季度(考虑3月底银行月末时点,往年是有资金搬家的情况)。
1.YM虽然又一次强调了“适时”降准降息(24年底到现在已经好多次“喊话”了)...大概率不会很快“择机”(预期早已透支);
2.资金面上虽然有松动的迹象(比如大行的同业存单收益率这2天开始略有下滑),肯定还不太够、趋势也不够明显,有待继续观察(大都在观望);
后续真有变化,再到市场响应...需要时间的。
从这个角度上看,3月底前可能会是适当配置的机会。
然后,以上说的这些,适用于债基、银行理财(固收)。至于手里没有固收类理财持仓、甚至是没有买过的朋友,个人更建议现在多少得买点了,肉测下收益的变化,心理上的感觉会直观。
存款很好,但所有资金都死守着存款,终究不是个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