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度“自杀式”进攻中国,溃败收场,尼赫鲁求美援助

世间一分钟 2024-11-26 15:30:02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国纷纷寻找机遇崛起。摆脱殖民统治的印度,自然也不甘落后,怀揣着“超级大国”的梦想,试图以最短的时间实现腾飞。

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印度踌躇满志,力图以激进的方式缩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当时,印度的军事实力确实有所提升,而藏南地区在印度的地缘政治布局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使得尼赫鲁对中国领土心存觊觎。

到1962年初,印度的态度越发强硬,激进的印度人主体思想只有一个:“能谈的就打,能打的更要打”。

然而这种自杀式进攻中国最终溃败收场,那么,尼赫鲁到底犯了什么致命错误?

盲目挑衅中国

尼赫鲁作为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也是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在印度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独立后,尼赫鲁带领印度展开了一系列对外军事行动,其中包括与巴基斯坦的战争。

当时的印军是由英国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武装力量,具备较高的作战能力,而巴基斯坦等邻国的军队则完全是本土组建,因此印军在作战中占据优势并取得了一些胜利。

这些胜利让尼赫鲁对印军的能力信心倍增,自认为有能力挑战任何对手,包括中国。

尼赫鲁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谋求实现“大印支联盟”,甚至企图染指中国的西藏地区。

1951年至1953年间,印度依据英国殖民者非法划定的“麦克马洪线”,侵占了中国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继续向北推进。彼时,中国正在集中力量解放西藏,对于印度的挑衅暂时未予反击。

1959年,西藏平叛全面完成后,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多次与印度交涉,周总理更是亲自努力,敦促尼赫鲁归还被侵占的中国领土。

然而,尼赫鲁却将中国的克制解读为软弱,甚至认为这些“不毛之地”对中国毫无价值,多占一些也无妨。

1960年4月,周恩来和外交部长陈毅共同访问新德里,与尼赫鲁展开会谈。然而,尼赫鲁在谈判中以其惯用的辩才,颠倒是非。

他声称中印边界长期以来一直和平,现有争端是“因为中国方面的一些行为造成的”,并试图以“麦克马洪线”作为边界依据。

尼赫鲁的言辞令周恩来极为不满,但为了维护谈判氛围,周总理暂时隐忍,没有当场反驳。

在第二次会谈中,尼赫鲁再次表现出他的傲慢,要求中国承认“麦克马洪线”。这一次,周恩来再也无法忍受,直接反问尼赫鲁:

“麦克马洪是谁?”

尼赫鲁听出这话中的讽刺意味,但他深知麦克马洪背后的历史污点和争议。如果直言不讳地解释,便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等于自打嘴巴。尽管一向善于辩论,尼赫鲁却只能强装政治家的姿态,笑而不答。

周总理随即表态,态度坚决地告诉尼赫鲁:

“现在需要澄清的主要问题,是中印边界究竟是划定了还是没有划定?中国政府不承认麦克马洪线。”

这番话让尼赫鲁感受到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

从1959年到1962年6月,中方一再表现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但在尼赫鲁眼中,这些努力全被误解为软弱可欺。

他在中印边界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越境挑衅,频频发动袭扰行动。这些激进行为,就像一个赌徒不断在牌桌上加注,却对自己手中早已疲软的牌毫无自知。

局势最终在1962年10月18日达到了临界点。

在中南海颐年堂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拍板决策,明确表示:

“多年来,我们采取了很多方式想要和平解决问题,可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简直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好奉陪了。”

而远在印度的尼赫鲁,对这场战争也充满信心,认为自己的军队完全能够取胜。

“自杀式进攻中国”,尼赫鲁求美援助

作为南亚唯一的大国,印度在冷战时期被美苏两大超级大国视为争取的重要目标。

无论是为了拉拢印度站队,还是维持其中立地位,美苏都向印度抛出了橄榄枝,提供了经济和军事援助。

苏联不仅向印度输送先进装备,还破天荒地提供了米格-21战机的设计图纸。与此同时,美国在国际社会上公开支持印度的扩张行为,甚至声称“麦克马洪线”具有合法性。

这样的背书和援助让印度自信心爆棚。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这也被印度情报部门误判为解放军处于历史低谷。他们确信,如果中印开战,印度的胜算会更大。

于是,1962年10月16日夜,印军王牌部队第七旅正式启动“里窝那”计划,其目标是“清理”中印边界的中国军队,将其逐出争议地区。

但仅仅几天后,形势急转直下。10月20日,中国被迫发动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于同年11月21日结束,以印度的惨败告终。

印军的防线全面崩溃,这不仅因为他们低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还因为印度的战术从一开始就是为入侵设计的,根本没有做好应对中国反击的准备。

在第一阶段战斗中遭到重创后,尼赫鲁仍存幻想,认为中国的胜利只是“瞎猫撞见死耗子”。他甚至试图向美国寻求军事援助,计划重新装备3万印军精锐部队,扭转战局。

然而,中国中央军委早已识破印度的意图,为遏制其继续扩大战争规模,调动了解放军王牌54军增援前线。

瓦弄地区本是中国领土,但在印军非法入侵后失去了控制。

作为54军军长,丁盛在战前制定了详细的战术计划,准备打一场持久战。他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战场后勤补给的问题,甚至为应对补给中断做好了周密准备。

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印军的战斗力远不如预想,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战斗开始仅10小时,瓦弄战役便宣告结束。

印度引以为傲的“王牌部队”被彻底击溃。

战后,尼赫鲁听闻这一消息后彻底崩溃。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在战略上犯下了严重的误判,印度从一开始就不是中国的对手。任何挑衅和冲突只会让印度自取其辱。

丁盛对印军表现极为不满,甚至发牢骚道:“这所谓的王牌部队,狗屁不如,还不如国军能打。”

整个对印自卫反击战持续了32天,战果惊人:印度3个旅基本被全歼,伤亡人数高达8900人,3968人被俘,解放军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火炮、坦克、飞机和汽车。

而中方的伤亡人数约为2400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高原恶劣气候造成的。

高层内讧:不该招惹中国

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中的失败,不仅是一次军事挫败,更是一次政治上的全面溃败。

这场战争让印度失去了大片领土,更失去了国际舞台上的尊严,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尼赫鲁的狂妄与短视。

战前,尼赫鲁游走于世界各国,是冷战期间颇受追捧的人物,被国际媒体誉为东方的“丘吉尔”和“罗斯福”。在他的煽动性言辞下,共有53个亚非拉国家明确表态支持印度。

然而,随着战争的惨败,这些国家的态度急转直下,仅剩2个国家继续支持印度。

面对失败,尼赫鲁试图掩盖真相,甚至公开承认自己的战略误判。他以为中国不会采取除边境巡逻以外的更大动作,但战争的结果无情打破了他的幻想。

战争爆发前,印度军方的准备可谓漏洞百出。

据悉,战前一个月,负责指挥作战的考尔中将居然还在克什米尔度假,被任命后又称病返回德里“养病”。

尽管如此,时任国防部长梅农仍将军事指挥权交给考尔,让他在德里自己的住所内遥控指挥。这种荒诞的指挥安排,显然无法对抗中国这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最终,印度军队的溃败让一线士兵士气全无,高层官员也一致认为,是尼赫鲁的“前进政策”过度挑衅,才导致中国别无选择,只能采取自卫反击。

战后总结中,印军内部爆发激烈争执,矛头直指尼赫鲁,批评他“完全不该挑衅中国”。

印度国内的反对派也趁机对尼赫鲁发难,要求他为战争失败负责,否则将面临下台的命运。

在压力之下,尼赫鲁选择甩锅,将战争失败归咎于梅农和考尔,称这两人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憎恨的对象。1962年11月19日,尼赫鲁罢免了梅农的国防部长职务。

这场战争对尼赫鲁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了沉重打击。此后,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64年,尼赫鲁因病去世,带着巨大的遗憾和失败的烙印离开了人世。

尼赫鲁本可以成为中国的朋友,但他却选择凭借美苏的支持膨胀野心,最终自食其果。

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尼赫鲁显然忽视了这一智慧,他误判中国军队的决心,认为中国的克制是软弱的表现。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依赖于军事力量,更离不开领导者的明智决策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尼赫鲁的失败,正是一个反面教材。

1 阅读: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