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邓县属于章陵郡,不属于南阳郡

灵雁淯阳 2024-06-23 17:54:45

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郡,还是南阳县?南阳、襄阳争执不休,其实大可不必,所有争论都应该以历史事实为准,我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就在南阳郡,本文结合《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讲一下当时的背景。

公元190年,刘表“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司马彪战略曰:.....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为谋”,(蒯)越,佐刘表平定境内,表得以强大。诏书拜章陵太守,封樊亭侯”。

洪亮吉写到:“考据很多志书,都没讲章陵郡何時所置,在祢衡传中,有黃祖大儿子黄射为章陵太守。魏志赵俨传中,曹操征讨荊州,以赵俨領章陵太守。刘表传注引傳子曰:蒯越拜章陵太守,这又在黄射、赵俨之前。表明蒯越是最早的章陵太守。

彭春艳《祢衡鹦鹉赋作年新考》考证,建安二年到四年(195-197年)这个时间,章陵郡的太守是黄祖之子黄射。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时间在建安二年,公元197 年,曹操征张绣,惨败宛城,退回许都,南阳郡、章陵郡下辖的一些县,又叛降张绣。这就是曹操“困于南阳”那件事。这一年,17岁的诸葛亮迁居南阳卧龙岗。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刘备三顾茅庐到卧龙岗,诸葛亮才离开南阳。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南下,平定荆州,“太祖征荆州,以(赵)俨领章陵太守”,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曹操晋升魏公时,《魏书 武帝纪》写到,汉献帝诏书称颂曹操,“刘表背诞,不供贡职,王师首路,威风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

汉末章陵郡,"统县十二,户一万九千。"包括新野、穰、邓、蔡阳、随、安昌、棘阳、厥西、平氏、义阳、平林、朝阳十二县。”明确记载邓县属于章陵郡。

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改章陵郡为义阳郡,郡治新野,辖十二县,”此时,存在了32年的章陵郡,被义阳郡代替,慢慢淡出史册。

陈寿写书时,只有义阳郡,已经没有章陵郡,因此《三国志》中,没有章陵人,都写的是义阳人。

回过头再谈躬耕地话题,襄阳方主要证据就是,东晋时期襄阳当地人,习凿齿写的:“亮家于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而当时的襄阳县,处于汉水以南属于南郡,与汉水以北的南阳郡,不但隔着屏幕天堑汉江,还隔着一个章陵郡,两郡根本不搭界,假设习凿齿说“号曰隆中”,真的属于江北的邓县管辖,阿头山“古隆中”也只能属章陵郡,不属于南阳郡,与诸葛武侯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耕于南阳”没有任何关系。

参考书:后汉书,三国志

4 阅读:426
评论列表
  • 2024-08-08 11:33

    正确!

  • 2024-08-24 22:26

    其次襄阳古隆中原本为襄简王墓所,在城西隆中山,也就是今天的古隆中景区内,是历代襄王中葬地距离府城最近者。古隆中景区除了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以外,1980年以后,才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又新建了"千古名相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顶标志性建筑--腾龙阁。所以襄阳说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 2024-08-01 10:45

    都笑死我了,孩子,多读读书吧,南阳邓县隆中怎么来的?是有史料记载的,南阳人争祖宗脸都不要了吗?

  • 2024-08-09 08:26

    如果你两个地方都去过了一比较,你就自然会得出结论,襄阳说是假的

  • 2024-08-24 22:26

    南阳在东西两汉的地位绝对不是襄阳可比的。张衡的《南都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南阳当时是仅次于洛阳的大都会。当然,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故将黄权为追忆,祭祀诸葛先生而建。黄权对于诸葛丞相知根知底,可以说几根毛都晓得。而南襄之争的由来源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这里先不说习为襄阳人,习本身多以杂记,明朝榜眼张春说:"(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谓晋虽受魏禅而必以承汉为正,此乃千古纲常之大论也。"《四库总目提要》则总结三国正统之争,说:"其书(《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说明习习凿齿有时过于强调政治性,以主观的利益裁割客观的事实,"以今观古",仍难免出现记载失实的情况。故此习凿齿文风不严,其文不可为史学依据,。如若能登大雅,其文不可暇尔也就襄阳人抱之以典藉以讹传讹罢了。可悲的是仍有一部分人不晓其由,历史讲究正本清源。

  • 2024-08-17 10:34

    我们襄阳一直不重视历史,应该好好挖掘一下历史。

灵雁淯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