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一丈青:梁山好汉的俊男美女为什么使用同一个名号

真情豫鉴历史 2024-06-22 10:35:11

原创 老谈

毫无疑问,《水浒传》是一部男人书,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没有女性,别的姑且不论,108名好汉中,便有三位巾帼英雄。

只是,言及她们三人,着实令人感觉生畏。

按照小说的描述,顾大嫂长得“眉粗眼大,胖面肥腰。”她的脾气也不怎么好,“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碓敲翻庄客腿。”

顾大嫂的丈夫何许人?“小尉迟”孙新是也。孙新的兵器是鞭与枪,恰如善使钢鞭的唐之名将尉迟恭。孙新绰号中的“小”字,通“肖”,其意为相仿。

据传说,尉迟恭有伏虎之能,河南豫剧就有《敬德打虎》的曲目,他打死猛虎后,竟还敢大喇喇地抱死虎而眠。

虽然顶着“小尉迟”的名号,孙新却被“母大虫”顾大嫂“提井栏便打。”

真正的尉迟恭若然知道,后世模仿他之人,竟是这般货色,他会不会气得将棺材板掀开?

顾大嫂也有一颗爱美之心,但她着实不会打扮,只是把两臂钏镯、红裙六幅、翠领数层,齐刷刷堆积在身上。

与之相比,孙二娘似乎更会卖弄风情。

但是,她虽然“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诸位男士显然也不敢仔细端详,因为孙二娘的眉宇间不是一派清秀,“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试问,谁还敢与她对视?

孙二娘似乎比顾大嫂更生猛些,从她们的绰号中便可窥探一二,顾大嫂之“大虫”当然是指老虎,形容孙二娘的“母夜叉”,则是佛经中凶暴勇健的厉鬼。

夜叉是梵语词,厉鬼到底是何等模样,似乎很难具象。但宋金时期的道士马钰,还真就作过一首《满庭芳》,描摹夜叉之样貌:

扑粉施朱,画眉补鬓,巧言令色柔和。暗藏机狡,名唤夜叉婆。面善心乖性恶,纤纤指、鹰爪无过。夸体段,取人性命,入夜骋喽罗。

孙、顾两位女士,似乎走灾恶与丑的极致。与她们对比,梁山上的第三位女子,无异于出尘的仙女。

哪怕在整部书中,扈三娘的外貌也能排进第一梯队,扈三娘善舞枪弄棒,又为她平添了一抹飒气。

施耐庵如此描述其第一次出场的阵势:

蝉鬓金钗双压,凤鞋宝镫斜踏。

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

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

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最末一句赞词中,引出了扈三娘的名号,“一丈青”三字读起来也雅致爽口,“母大虫”、“母夜叉”与之相比,真就是“呕哑嘲哳难为听”了。

问题是,老虎亦或厉鬼,读者都能感知、理解。“一丈青”又代表何等意思呢?

众所周知,我国共有四大名著,虽然故事主题、背景大相径庭,但有时候,他们也有内在联系。

譬如,《水浒》中有诸多好汉,其名号直接取材自《三国》,其实这也无可厚非,男子汉的热血,喷张于沙场,挥洒在战壕,《水浒》和《三国》都是在讲男人的故事。

男人间的故事,很难与娇滴滴的女子搭上关系,扈三娘兼具勇猛与柔情,她是连通《水浒》与《红楼》的桥梁。

《红楼梦》中还就真有“一丈青”的描写,第五十二回中,“晴雯向枕边拿起一丈青来,向坠儿手上乱戳。”

由此得知,“一丈青”似乎是某种簪子。

簪子是闺房里的物事,有的学者显然不认同如此解读“一丈青”,他们把目光返还到战场,并且因此指出,“一丈青”本意为长刀。

诸位不妨翻看《水浒传》,扈三娘初登场时,胯下坐骑乃一匹青鬃马,手中兵器则是两口日月双刀。

唐宋诗人钟意于快马长刀,李商隐有诗歌云:

长刀悬月魄,快马骇星精。

披豁惭深眷,睽离动素诚。

与水浒英雄差不多同时代的陆游,则是通过诗歌,言明长刀的规格制式:

拾萤读书定何益,投笔取封当努力。

百斤长刀两石弓,饱将两耳听秋风。

据宋代话本《碾玉观音》记载,咸安郡王“左手使一口刀,叫做‘小青’;右手使一口刀,叫做‘大青’,两口刀不知剁了多少番人。”

如当时话本所言,“青”谓之曰刀;而“一丈”则是比喻刀之长。

其实哪怕不是夸张的修辞,历史上也的确出现过长及一丈的刀,这种刀由汉代斩马剑演变而来,在唐朝时盛行,又被称作“陌刀”。

所以,将“一丈青”解释成长刀,似乎也颇为合理。

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种解释,但认同这种解题思路,他们于是也将三个字拆分开来,各自分析,便又有了不同的解读。

宋代的一丈,合现在3米多长,第三波学者达成的共识是,用“一丈”可以比喻身材高大。

他们在“青”字的解释上,却发生了分歧。

有些人以为,从山东方言角度考虑,“青”是“愣头青”的简称,有“鲁莽、凶猛”之意。换言之,“一丈青”指代扈三娘,身材颀长,秉性泼辣。

另一部分学者却以为,字如其意,“青”指代一身花绣的颜色。换言之,“一丈青”实际上指代满身的纹身刺绣。

日本学者通过《酉阳杂俎》的记载,甚至推算出,扈三娘身上的刺青,乃是青龙或是青蛇。盖因为,书中记载了一个叫崔承宪的官员,此人年轻时,痴迷于刺青之道。

崔承宪花费大力气,在周身刺出一条青蛇,“始自右手,口张臂食两指,绕腕匝颈”,蛇的尾巴最后一直拖至崔承宪的小腿部分。

而且,据日本学者推测,这条青蛇长度,大约就在一丈左右,与“一丈青”的绰号,正好相互契合。

清代学者赵翼曾经说过:“世俗轻薄子,互相品目,辄有混号。”很显然,梁山诸好汉,都可以被划入“轻薄子”的范畴。

绰号的运用,在《水浒》中被发挥到极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丈青”的发展,便论证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众人皆知,“一丈青”是梁山最可爱女子扈三娘之专属。但最早的时候,这个绰号却属于梁山最英俊的男子,燕青。

燕青长得漂亮,施耐庵用三个词汇,表现其仪表:“唇若涂朱,睛如点漆,面似堆琼。”除此之外,他于吹拉弹唱、拳脚棍棒、各自擅长。

《水浒》中的好汉,以长大壮实,腰阔数围为美,所谓“身大力不亏”,譬如鲁智深、武松等人,而燕青显然不是这般人物。

他是最早将“一丈青”作为诨号的男人,甚至早到《水浒》成书之前。

《水浒》的故事,并非施耐庵首创,宋末元初画家龚开,是最早记录水浒三十六好汉的艺术家,他曾经作《宋江三十六人赞》,提及燕青的赞词是:

平康巷陌,岂知汝名。

太行春色,有一丈青。

今天的学者普遍认为,燕青的人物原型,乃是南宋抗金将领梁青。因为为人谦和,梁青又被人称作“梁小哥”,巧合的是,在《水浒》中,燕青也常被人称作“小哥”。

岳飞北伐时,梁青奉命在太行山一带抵御金兵,赞词中“太行春色”一句,便是记录这段履历。

第二个被称作“一丈青”之人,乃是后来的“船火儿”张横。

和燕青相比,张横似乎更符合好汉的审美标准,他眉浓眼大,身长八尺,声若铜钟。

《宋江三十六赞》中,张横也名列其中,虽然排名很靠前,但不知道为何,笔者总是感觉,加上他是为了凑数,他的赞词如下:

太行好汉,三十有六。

无此火儿,其数不足。

“船火儿”就是指摇撸的船夫,在《三十六赞》中,那也是张横的绰号。赞词中仅言其职业,却不表其武功,未免有拼凑之嫌。

在《大宋宣和遗事》中,“一丈青”的名号被加到张横身上,燕青的地位开始不断降低,其绰号也被改为“浪子”。

需要指出的是,《宣和遗事》虽然是无名氏所作,但其书意义很大,堪称施耐庵《水浒传》的蓝本。

曾经拥有“一丈青”名号,且是水浒世界中的人物,就是以上三人。

“一丈青”到底该作何种解释,所有相关线索都已摆到明面,剩下的就是推理环节。

笔者以为,既然前后三人,先后被称作“一丈青”,关于此名号的最终解释,都应该能对应上三人的特征。

顺着这个思路,将“一丈青”理解为簪子,显然就不太合适。

用簪子形容扈三娘之人,再贴切不过,就如持此观点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簪子细长且一头尖锐,正好对应出扈三娘身材细挑,且泼辣难惹,与他矮胖的丈夫还形成鲜明对比,带着对王英满满的讽刺,极具喜剧色彩。

但将簪子用在男人身上,就有些不知所谓。

同理,将“一丈青”理解为,人身上长长的刺青,也不怎么得体。梁山上的女好汉虽然无法无天,但也会遵守基本的纲常伦理。扈三娘既不会刺青,更不可能以此为荣耀。

以上诸多解释中,将“一丈青”理解为长刀,脑洞最大,但笔者却觉得其解释最为合理。

据《宣和遗事》记载,燕青“遍体雕青”,手中的兵器就是镔铁大刀;《水浒》中的张横,前期靠在河边抢劫谋生,他先将人渡到江心,然后狰狞地问人家:“你却是要吃板刀面?却是要吃馄饨?”制作“板刀面”的工具——同时也是他的武器,就是“明晃晃板刀”。

前文说过,扈三娘初登场时,所用兵器也是双刀。

恰如陆游所言,长刀的特点是刀沉力猛,施耐庵以此为绰号,可以引申出固执、死脑筋之意,其实也带有讽刺的意味,《水浒传》是男人书,只不过他讽刺的对象并非王英,而是扈三娘。

水浒好汉将她老家荡平,还把兄弟老小尽数屠戮,扈三娘却被许配给一个矮矬穷,她傻乎乎听从宋江的安排,最后还为丈夫守节,王英有难时,前往接应,最后共赴黄泉。

扈三娘当然有气节,但从人性角度出发,多少又有些死脑筋。

所以,将“青”字解释成“刀”,或者“愣头青”,虽然两个意思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都能说得通。

《水浒》将“绰号文化”发扬光大,而且最简单的字眼,常常有最复杂的解读,“一丈青”即是其中的代表。

解读四大名著,甚至还发展成一种文化体系。笔者想的是,名著的原作者,若然看到这些解读,会作何反应,他们会不会发出一声苦笑,然后说道:

“来来来,笔给你,你来写。”

0 阅读:1

真情豫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