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谢子长创建的陕北红军,都有哪些部队?

醉柳阅览过去 2024-11-10 04:05:13

陕北红军,是由刘志丹、谢子长等西北革命先辈创建的。他们怀揣着坚定的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创建了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支红军队伍。

刘志丹,这位英勇无畏的革命先驱,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在陕北的广袤土地上播撒下革命的火种。在他的领导下,陕北红军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力量。

谢子长,同样具有非凡的领导魅力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他注重队伍的建设和思想的引领,使陕北红军不仅在军事上具备强大的战斗力,更在思想上保持着高度的统一和坚定。

那么,陕北红军都有哪些部队呢?它们现在是我军什么部队呢?

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1)红军陕甘游击队

1928年5月,刘志丹与唐澍、谢子长、王泰吉等领导了渭华起义。唐澍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刘志丹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革命军第3大队大队长。

渭华起义失败后,他回到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主持特委工作。在红石峡会议上,他提出了通过白色、灰色、红色三种形式开展武装斗争的策略。

刘志丹

1929年7月,刘志丹出任陕西省委候补常委。后到陕甘边界从事兵运工作,领导创建了南梁游击队。

南梁游击队在成立一个月后的1931年10月20日,与渡过黄河转战而来的晋西游击支队汇合。

1932年1月上旬,经中共陕西省委批准,两支部队合编,在北柴桥村成立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总指挥谢子长,副总指挥刘志丹,参谋长杨重远。

部队辖两个支队:第一支队由阎红彦(后师诸杰)任支队长;第二支队由刘志丹兼任支队长;另外还成立了直属警卫队和直属骑兵队。全军共500多人,装备为武器弹药和刀矛各半。

部队编成后,随即成立了中共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委员会(简称队委会),由谢子长担任书记,委员有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等。

为了建立渭北苏区,中共陕西省委派省委常委、军委书记李杰夫来到部队,担任同盟军政委兼队委会书记。

1932年2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简称陕甘游击队)在正宁县三嘉塬细嘴子正式宣布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总指挥,杨重远任参谋长,黄子文任政治部主任,高岗任中共队委会书记,下辖四个大队。全队共360余人。

第一大队,大队长阎红彦,政治委员杨重远(兼任)

第二大队,大队长吴岱峰,政治委员高岗(兼任)

警卫队,大队长白锡岭,政治委员胡廷俊

骑兵队,大队长强龙光

陕甘游击队成立后,长期活跃在子午岭东西两侧、南北两端,在甘肃华池县南梁、陕西旬邑县马栏和耀县照金一带,深入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为红二十六军的成立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刘志丹

1932年5月10日,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红军陕甘游击队以刘志丹任总指挥(谢子长调回省委工作),李杰夫任政治委员,杨重远任参谋长,黄子文任政治部主任,将部队分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第五支队、骑兵队。

第三支队,支队长刘志丹(兼),政治委员李杰夫(兼)

第五支队,支队长阎红彦,政治委员黄子文(兼)

骑兵队,大队长强龙光

与此同时,由中共延川县委创建的延川游击队,于1932年11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九支队,支队长高朗亭,政治委员贺晋年。

(2)红二十六军成立

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陕甘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批准陕西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四十一师。

6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北方六省委代表会议通过了《开展游击运动与创造北方新苏区的决议》,强调北方党的基本任务是创造与发展陕甘边新苏区,正式组建红二十六军并锻炼成为一支强有力的红军。

8月25日,陕西省委决定创建红二十六军,并立即组建一个团。12月,中共陕西省委派杜衡来到苏区,组建红二十六军。

照金薛家寨:红26军驻地

1932年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开拔到了马栏转角村,并在这里举行了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的授旗仪式,红二十六军的番号首次亮相。

  新成立的红二十六军只设一个红二团,下辖3个连:一个步兵连,一个骑兵连、一个少年先锋连,以及一个政治保卫队、一个随军学校。全团共220余人,枪150余支,军马60余匹。

步兵连,连长吴岱峰,政委高锦纯

骑兵连,连长杨琪、政委惠志红

先锋连,连长赵启民,政委杨文谟

杜衡自任军政委兼红二团政委。杜衡提出团长要民主选举(为了一己之私),只能从班长中选,游击队排长以上干部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结果,班长王世泰被选为红二团团长。参谋长郑毅,政治处长刘志丹,参谋处长杨重远。

王世泰

在部队改编中,刘志丹、谢子长以高度的党性原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部队,带头服从省委的决定。谢子长从党的利益和部队建设的实际出发,建议把刘志丹、杨重远留下。刘志丹更是表现出坚强的党性修养,他胸怀坦荡,顾全大局,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协助团长王世泰做好工作。

刘志丹帮助王世泰为部队起草了《政治工作训令》《参谋工作制度》《红军纪律》《训练方案》《战略战术教材》等,并协助团长、参谋长指挥战斗,红二十六军指战员都亲切地称刘志丹为“我们的好参谋长”。

红二十六军是西北地区最早由党中央授予番号的正规红军队伍,它的成立标志着陕甘边军事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党中央最终决定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打下了重要基础。

(3)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成立

1933年1月下旬,杜衡强令红二十六军南下到秦岭一带开辟新区。杜衡回省委汇报工作,未随队南下,回去后不久被捕叛变。

团长王世泰、代政委汪锋、参谋长刘志丹(1月任职)等领导下,过灞桥在张家坪遭国民党军重兵伏击,全军分三路突围(刘志丹、汪峰、王世泰各带一股)。

最后,只剩下70余人,在参谋长刘志丹带领下分散返回照金根据地。

照金薛家寨:红26军驻地

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6月13日,在三原焦村将渭北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四团,团长黄子祥,政治委员杨森,下辖:第一连、第二连、先锋连,共120余人,80多支枪。

7月21日,陕军骑兵团王泰吉部,在耀县举行起义,成立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王泰吉任司令,杨声任党代表,下辖6个大队,共1200余人,迫击炮四门。

8月14日,中共陕甘特委在耀县陈家坡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统一指挥红四团、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耀县游击队、淳化游击队等。

王泰吉任总指挥,高岗任政治委员。10月,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

(4)重组红二十六军

1933年11月7日,在合水县包家寨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将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42师。

师长王泰吉(之后,刘志丹、杨森先后任师长)、政治委员高岗(之后,杨森、张秀山、谢子长先后任政委),参谋长刘志丹。全师:下辖第三团和骑兵团,全军共500余人。

王泰吉

第三团,由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耀县游击队、第四团先锋队组成。团长王世泰,政治委员黄罗斌。下辖:第一先锋连、第二先锋连、第三先锋连。

骑兵团,由第四团主力编成。团长黄子祥,政治委员张秀山。下辖:第一连、第二连。

同时会议决定,将活动在陕北、陕甘边、陕甘边南区游击队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路游击队。

随即进军南梁,扫除陕甘交界的地方民团武装。到1934年,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高岗

1934年1月8日,师党委同意王泰吉去做兵运工作,由刘志丹任师长,杨森任师政治委员。

为了扩大革命武装力量,王泰吉主动要求去豫陕边做兵运工作,途经陕西淳化通润镇时遭遇被捕。3月3日,红二十六军创始人王泰吉被秘密杀害于西安西华门“绥靖”公署军法处的大院内,年仅28岁。

1934年5月,中共陕甘特委和红42师党委决定:刘志丹任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42师,杨森任师长,高岗任政治委员。

11月,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召开,宣告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成。

(5)合编组成红十五军团

1935年9月,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共同组成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六军改编为红78师,杨森任师长,张明先任政治委员。

红25军长征图

(6)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红78师拆分,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第二营、688团第二营。

1937年12月,以687团第二营、688团第二营为基础,组建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原红二十六军主力又在一起了。

团长韩先楚,政治委员崔田民,参谋长胡继成,政治处主任康志强。

韩先楚

1940年2月,689团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1940年5月,第二纵队南下支援新四军作战。7月,第二纵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689团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4旅12团。

1941年1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第12团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第10旅29团。

1941年7月,第10旅奉命从淮北转移到苏北淮海区进行休整,不久与第3师第9旅对调建制,成为第3师第10旅。

(7)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新四军第3师开赴东北,加入东北民主联军的序列。

进入东北后,10旅先后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第十旅,1946年9月改编为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钟伟。29团改编为第五师14团。

钟伟

在解放战争时期,第五师是东北战场的七个主力师之一。

1949年2月,第五师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39军116师,第14团改编为116师347团。

(8)新中国时期

1950年10月,志愿军第39军入朝作战。第二次战役中,116师重创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347团迫降美24团3连(整建制黑人连)。

1953年4月,第116师回国,驻守辽南地区。1961年1月,第116师被确定为全军首批十大战备值班师之一。

1984年,改编为全军唯独两个的机械化步兵师之一。

2017年4月,第116师改编为陆军重型合成第一一六旅。

时至今日,红二十六军的的血脉依然在延续传承,这就是刘志丹创建的陕北红军队伍。

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

(1)陕北红军总指挥部

1933年6月,陕北特委召开了扩大会议,决定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农村根据地。根据这次会议,陕北党的工作重点,游击战争迅速发展起来,各县游击队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一支队,后又成立了八支队;在延川有九支队;在绥德先成立了二支队,后又成立了五支队;在神木成立了三支队;在吴堡成立了四支队;在佳县成立了六支队。

到1934年春,陕北形成了安定、绥德、神府三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谢子长

1934年4月4日,中共陕北特委在佳县神堂沟召开会议,决定建立陕北红军总指挥部,建立陕北省苏维埃政府。

7月8日,陕北红军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谢子长,政治委员郭洪涛,参谋长贺晋年。下辖:第一至第五支队,共300余人。

(2)陕北红军独立师

1934年9月2日,中共陕北特委在清涧寺坞里召开会议,决定将陕北地区的红军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

(3)第二十七军成立

1935年1月30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安定县)白庙岔(在今陕西省子长县境)将陕北独立师改编为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

张达志(左)

师长杨琪,政治委员张达志,参谋长朱子休。全师仅700余人、300余支枪。编制如下:

第八十四师:原陕北独立师第一、二、三团改编为第八十四师第一、二、三团。

第一团,团长贺晋年,政治委员马佩勋,全团200余人,100余支枪

第二团,团长郭玉人,政治委员马万里,全团300余人,100余支枪

第三团,团长王兆相,政治委员杨文谟,后改为神府独立团

第三团(原第五团),团长王士杰、政治委员王国昌,全团180余人,80余支枪

2月15日,陕北游击队第六、十五支队在佳县张家峪合编为红二十七军第五团。团长王士杰、政治委员慕生忠。第五团改为第三团,原第三团改神府独立团。

(4)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会师

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赤源县(今子长)周家崄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简称西北工委)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西北军委),统一领导陕甘边和陕北两苏区党的工作和红军、游击队斗争。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两大主力会师后,干部合影

2月21日,谢子长负伤牺牲。

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在以刘志丹为主席的西北军委统一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和陕北苏区第二次“围剿”,解放了延长、延川等6座县城,使两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陕甘苏区,成为中央红军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北上抗日的出发点。

至此,西北革命根据地建成。

(5)合编组成红十五军团

1935年9月16日,原在鄂豫皖地区活动的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程子华率领下,冲破国民党军重重封锁,北上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陕甘苏区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

随后召开西北工委与鄂豫陕省委联席会议,决定将3个军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

红25军、红26军、红27军分别改编为第75、第78、第81师,共7000余人。

红八十一师,师长贺晋年,政治委员张达志。

红二十七军的军部改编为陕甘宁边区军事部,1937年8月又改为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1942年9月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又改为警备第三旅旅部。

(6)重建红二十七军

1937年1月,以红八十一师为主,与陕北、关中各一个地方团,重新组建红二十七军,编入红一方面军,军长贺晋年,政治委员李宗贵(后王平)。

(7)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8月25日,红二十七军奉命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辎重营和炮兵营,驻安边、宁条梁以南地区。1937年12月,合编为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

1942年11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旅部为之前的红二十七军军部)成立,警备第一团编入警备第三旅,又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

贺晋年

旅长贺晋年,政治委员王世泰,副旅长吴岱峰、黄罗斌,副政委吕振球,参谋长张文舟,政治部主任陈仁麒。

警备第7团(1942年10月成立)团长:黄罗斌,政治委员:左爱

警备第8团(1942年10月保安第2团改称)团长:陈嵩岳,政治委员:高维嵩

警备第9团(1942年10月警备第5团改称)团长:郭炳坤,政治委员:黄永辉

旅级、团级干部,大部分都是陕北红军的老底子。

(8)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警备第三旅。旅长黄罗斌,政治委员高维嵩。警备第三旅,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一系列战役。

1949年2月,警备第三旅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四军第11师。

解放大西北示意图

(9)新中国时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第11师,自此该部再未改编过其师级单位与数字番号。该部自创建以来,其曾到众多地方负责防务,足迹遍及陕、甘、宁、晋、蒙、青、川、藏、新等9个省(区)。

1988年,摩步第11师经兰州军区党委确认为红军师,步兵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团经兰州军区党委确认为红军团。

2020年5月,改编为合成第十一师(新疆军区)。十一师成为了目前仅存的整建制保存延续至今的中国工农红军师级战斗单位。

时至今日,红二十七军的血脉依然在传承和发展,这就是谢子长创建的陕北红军队伍。

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

1935年12月30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中革军委)决定,在瓦窑堡地区组建红一方面军第二十八。红二十八军以北线绥德、米脂、清涧等地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为基础组建,共3个团11个连,1200多人,步枪670支,轻机枪5挺。

军长刘志丹,政治委员宋任穷。

1936年2月,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参加东征战役,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4月14日,红军回师途中,率部攻打山西中阳县三交镇(今属柳林县),刘志丹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1937年8月,红二十八军整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团长宋时轮)第二营。

1947年7月,所部编入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教导旅。

1949年2月,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6军第16师。

1952年10月,第16师师部改编为空军第25师。1953年5月,第16师建制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5师。

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

1935年12月30日,由陕北地方游击队合编而成,军长肖劲光(后李仲英、谢嵩代)、政治委员朱理治(后甘渭汉代)、副军长兼参谋长谢嵩、政治部主任刘随春,全军800余人,后扩充至2000人左右。

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特务营,不久改编为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

1942年9月,编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三八五旅兼陇东军分区。

1946年4月,第三五八旅并入警备第三旅。

警备第三旅就是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一野第四军第11师,回炉到了陕北红军的血脉里。

五、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

1936年4月,中共中央以一部分陕北地方游击队武装和晋西北游击队合编为红三十军。军长阎红彦,政治委员蔡树藩,下辖3个团1000余人。

1937年8月,红三十军编为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

1939年12月,警备第一旅(辖警备第三团、第四团、第八团、特务团)成立。

1942年6月,警备第一旅编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年底,警备第一旅与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合并,称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司令部。

1945年8月,警一旅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改为关中军分区。1949年4月,关中军分区改称三原军分区。1950年4月,三原军分区并入咸阳军分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