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25年大军区司令,军衔至上将,69岁主帅总参谋部,79岁再娶妻

年轻阿西 2025-04-12 11:22:16

1980年3月份的一天,中央宣布了一个大新闻,说是一位有着25年大军区司令员经验的老资历开国上将,要挑大梁去当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了,也就是总参谋部的头儿。

从那以后,这位新上任的总参谋长一心扑在军队的精简重组和现代化建设上,他的努力在军队发展上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也因此赢得了中央军委的高度赞扬。他深知军队改革的重要性,所以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力求让军队更加精简高效。同时,他还特别重视现代化建设,引进新技术,提升战斗力,使得军队的整体实力有了质的飞跃。这些成绩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实打实地摆在那里,中央军委对此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在1983年2月10日那天,中央军委的副主席杨尚昆,他聊起了新时期军队的工作情况,直接就说:“咱们军队现在的发展状况,真的是打从建国以来最棒的那几个时段之一了。”

好了,咱们来聊聊新时期的总参谋部里,那位了不起的开国上将吧。你知道我说的是谁吗?他的人生经历里,都藏着哪些精彩绝伦的故事呢?

在1980年,有一位曾经担任过总参谋部主帅的上将,他就是开国将帅杨得志。说到杨得志,他可是咱们国家的功臣。在那个年代,他能够坐上总参谋部主帅的位置,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可不是一般的将领,而是经历过无数战斗、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上将。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杨得志这个名字,依然被人们牢牢记在心里。他的事迹,他的贡献,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当我们提到1980年的那位总参谋部主帅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杨得志这个名字。

1911年那会儿,杨得志在湖南的一个铁匠家里呱呱坠地。打小他就跟着老爸学打铁,这手艺活儿可不简单。到了11岁,他就离家出门,给人放牛去了。过了三年,14岁的他又跑到煤矿里,天天挑煤,累得够呛。后来,他还去给地主家当过长工,啥活儿都得干。到了15岁,杨得志又换了份工作,这回是筑路工,整天在工地上忙活。

1928年的时候,杨得志刚满17岁,他和另外25个修路的工人兄弟一块儿去当了兵。

那时候,他们加入的军队,其实是朱德和陈毅在湘南发动起义后,一手组建起来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支队伍。

之后,那帮人马奔上了井冈山,跟毛主席带着的秋收起义的队伍成功碰了头,一块儿组成了大名鼎鼎的朱毛红军。

杨得志从那以后,就加入了朱毛领导的红军队伍,也就是大家说的红四军,成了其中的一分子。

后来啊,杨得志这人,虽然家里头穷,早早就去当了兵,书也没读几本,但在带兵打仗这方面,那真是有两把刷子,特别有能耐。他在军队的日子里,一步步走来,尽管起点不高,可军事上的天赋却一点点显露出来。别看他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指挥战斗时那叫一个井井有条,才华横溢。就是这样一个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战士,最终在军事指挥的领域里大放异彩,让人不得不佩服。

从1929年初到1934年深秋,毛主席和朱老总带着红军离开了井冈山,在赣南闽西打了六年的游击战。这六年里,杨得志一直跟着部队东奔西跑,每次打仗都豁得出去,总是冲在最前头,而且他还特别聪明机灵。就这样,他从一个普通的小兵,一点点升为了红军的排长、连长,最后还当上了团长。

红军长征的大幕拉开后,杨得志带着红1团,成了走在中央红军最前面的开路大部队。他们打了好几场特别重要的硬仗,真的是非常勇猛。像突破那个特别危险的乌江,还有四次巧妙地渡过赤水河,抢在敌人前面过了金沙江,还有强行渡过汹涌的大渡河,这些艰难的时刻,都有杨得志和他的队伍在冲锋陷阵。

说到杨得志指挥的那些精彩战斗,强渡大渡河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他亲自组织了一支17人的勇士渡河小队,这些勇士们可真是拼了命,成功占领了渡河的关键位置,那可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儿啊。这样一来,他们圆满完成了中央军委给红1团交代的任务,给后续大批的红军战士开出了一条生路。

后来,毛主席对红1团在长征路上的英勇表现大加赞赏,他说:“在这次漫长的行军过程中,红1团可是出了大力的,你们总是冲在最前头,走在我的部队前面。”

周恩来总理对红1团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支部队简直就是“顶尖中的顶尖”。

在抗战那会儿,杨得志带着八路军的队伍,跑到敌人后方的冀鲁豫边区,跟敌人周旋。

从1939年到1944年那阵子,杨得志是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的领头人,他带着队伍一直跟日军和伪军干仗。这五年,他们在晋冀鲁豫边区可不容易,经历了最艰难的时光。但杨得志他们挺过来了,不仅打退了敌人,还扩大了游击区,守住了根据地。他们在黄河两岸那可是出了大名,大家都知道他们的英勇事迹。

到了1943年年底,冀鲁豫边区的革命形势那是真的好,打下的敌人碉堡和据点比上一年,也就是1942年,整整多了4倍不止。咱们还收复和扩大了不少地盘,把根据地和游击区扩展到了差不多4000多个村庄。

到了1944年年初,冀鲁豫边区的平原抗日地带开始迈入了新的时期。这块地方后来变得特别厉害,因为它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小日本鬼子给打垮的抗日根据地,一直硬挺到了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那一刻。

杨得志在这次成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贡献可大了去了。要说这成绩能这么好,杨得志绝对是功不可没的那一个。他的付出和努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从始至终,他都全力以赴,为取得这样的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整个过程中,杨得志就像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他的坚持和执着,让我们都深受鼓舞。可以说,没有他的参与和付出,我们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所以,当我们谈论起这次的成绩时,绝对不能忘记杨得志的辛勤努力和巨大贡献。他的努力和付出,是我们取得这次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说起来,在冀鲁豫边区那会儿,杨得志不仅在事业上闯出了一片天,感情路上也是一帆风顺。在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工作上硕果累累,个人情感生活也是相当美满。

1940年的时候,29岁的杨得志邂逅了他的第一位夫人,名叫申戈军。

申戈军年纪比杨得志轻了七岁,她是在河北省立大名女子师范学校完成的学业,是个学识渊博、很有文化的大学生。

杨得志从小就加入了军队,他没怎么上过学,读书不多。他虽然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凭借着一股子闯劲和不懈的努力,在军队里逐渐崭露头角。他没有被书本知识所局限,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军营里,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小兵成长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将领。所以说,杨得志虽然读书不多,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却是有目共睹的。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实际经验和努力同样重要。

谁能料到呢,就这么两个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第一次见面后,竟然彼此看对了眼,慢慢地走到了一起,成了伴侣。

1944年那会儿,杨得志将军收到了中央军委发来的急电,让他赶紧回延安去,负责守护延安的安全工作,申戈军则是一直陪在他身边,一同前往。

结婚后,杨得志和申戈军有了自己的孩子,包括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他们夫妻二人携手共度了几十年的时光,一直相互扶持。可惜的是,到了1989年,申戈军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杨得志一个人。

后来啊,79岁那年,杨得志又迎娶了第二任夫人石莉。结婚之后,石莉就主要负责照料杨老的生活起居,这一照顾,就是直到杨老离开人世。

说起来,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等到抗日战争结束那会儿,杨得志的军旅生涯其实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1948年,杨得志、罗瑞卿还有耿飚,他们仨联手组建了赫赫有名的杨罗耿兵团。这一路上,他们参与了邯郸的大战,又在清风店打了好几仗,紧接着解放了石家庄,最后还包围攻打新保安,把傅作义手下那个号称“王牌”的第35军给一举歼灭了。

说起来解放石家庄那场战斗,那真是杨得志军事生涯里的一个高光时刻。在那场战役里,他琢磨出了一套新战术,就是在战壕里作业的办法。靠着这个,咱们部队虽然装备不咋样,但还是把战斗力发挥到了极致。结果你猜怎么着?只用了短短6天时间,就把石家庄的敌人给全歼了。

打完仗以后,朱老总自己动手写了封电报,大大地表扬了一番:“就那么短短一个礼拜,咱们就把石家庄给解放了,把敌人给打垮了。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胜仗,而且也是咱们第一次拿下这么个大城市,真是个先例。所以啊,得好好奖励奖励全军将士。”

后来,杨得志在攻打石家庄那场大战里积累的经验,被用到了全国各地的战场上,这样一来,解放战争的速度可就快多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也就是1950年那会儿,杨得志不光有其他重任,还兼着陕西军区的司令员。他一上任,就带着部队忙开了,主要是修建铁路、开垦荒地种庄稼,还有帮忙恢复战后大家的生产和生活。那时候,战争刚结束不久,到处都需要重建和恢复。杨得志心里装着大事儿,他知道要想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就得先把基础设施建起来,让大家有饭吃、有路走。

没多久,抗美援朝的战火就燃烧了起来,杨得志再次踏上了战场。他一如既往地勇猛,战场上表现非凡,书写了一段段传奇。他先后负责指挥了临津口、天德山、马良山以及上甘岭等重要战役,每场战斗都打得漂亮,战功显赫,让人敬佩不已。

1953年国庆节那会儿,杨得志正好从朝鲜战场回来,赶上咱们国家成立四周年的大庆祝。他站上了天安门城楼,毛主席一看他来了,就当着好多人的面,伸手指着他说:

杨得志这个人,他的正式名字挺响亮,叫杨得志。他啊,以前当过红军第1团的团长,就是那次勇敢地横渡大渡河的那位英雄团长。

1954年的时候,杨得志接过了志愿军司令员这个重任,成了第三任领头人。

杨得志在朝鲜任务结束后,转年到了1955年,他荣获了上将军的军衔。

后来啊,杨得志先后挑起了济南军区、武汉军区,还有昆明军区司令员的大梁,一干就是25年,稳稳当当地坐在了大军区司令的位置上。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为这三大战区的国防巩固和军队发展,可真是没少下功夫,付出了不少心血。

1958年那会儿,杨得志正担任着济南军区的司令员。就在这一年,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倡议,希望所有军官每年都能深入到士兵中去,亲自体验一个月的士兵生活,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日常、想法还有心理状态。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的这个号召,已经47岁的杨得志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他二话不说,就把身上的将军服给脱了下来,换上了普通的士兵装,然后直接去了连队里。

为了不搞特殊,他特意换了个新名字。在那整整一个月里,他和士兵们同吃同住,啥活都干,像是倒垃圾、打扫厕所这些,他都亲力亲为,一点不含糊。就连晚上训练,他也特别认真,士兵们都亲切地管他叫“老杨同志”。

过了一个月后,士兵们全都愣住了,谁也没能料到,平日里称呼的“老杨同志”,其实就是他们的司令员。这事可真让人意外,毕竟在大家心里,“老杨同志”就像是身边的一个普通老兵,平时和大家一起训练、聊天,一点架子都没有。可谁能想到,他竟然是司令员呢?这事儿一传开,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1979年的时候,已经快到七十岁的杨得志,当时正担任着昆明军区的司令员。他在昆明这一带,又亲自指挥了中越边境上的自卫反击战,给自己的军旅生活又增添了非常荣耀的一页。

到了1980年那会儿,杨得志被提拔为了解放军的总参谋长。

从那时候起,一直到1987年,这整整七年的时间,杨得志将军一直坐镇总参谋部。他亲自上手,主导并引领了军事上的新策略转变,还指挥了华北地区的大型军事演习,推动了百万人的军队精简,并且大力推进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他干的这些事儿,真的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成绩斐然。

1987年11月份,杨得志离开了总参谋部,开始了新的阶段。

以前一起工作过的老部下,刘华清和张震聊起了杨得志大将军在总参谋部那七年的工作情况,他们坦言道:

在他当总经理那会儿,总参团队特别齐心,氛围融洽,做起事来干劲十足,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心里美滋滋的。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觉得他人好相处,合作起来很顺畅,心里头对他挺信赖的。

1988年夏天,也就是7月份的时候,杨得志再次获得了很高的荣誉,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颁发的一级红星功勋奖章。

1994年10月25日那天,杨老在北京安静地离开了我们,那时候他已经83岁高龄了。

中央军委对这位将军的一辈子给出了极高的赞扬,最后一句说他是“真正的一代英勇将领”,这简直就是对他一生征战沙场的最好总结。他这一辈子在战场上度过的时光,简直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那些辉煌战斗岁月的写照。

0 阅读:16

年轻阿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