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做了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指尖挑选电动车 2024-09-15 02:49:24

“决不允许大众背叛德国!”德国工会主席的发言铿锵有力。

“我们是大众,你们不是!”1.6万名大众员工聚集在大众沃尔夫斯堡总部工厂的会议大厅内外,高声呐喊。

“工人不应为管理层失误买单!”德国工人的抗议之声震耳欲聋!

这一切都是因为德国大众在此前的员工大会上,居然说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打算——要至少关闭一个有87年历史的德国汽车工厂和一个零部件工厂,并且要叫停自1995年的禁止裁员协议!

这不仅关系到近30万德国员工的饭碗,更涉及到德国汽车工业乃至整个欧洲制造业的未来。

毕竟当年的德国大众可是德国为大众所创立的大众汽车,现在居然要“抛弃”德国了?

更离谱的是,本来停工、裁员都是典型的负面新闻,可大众的股票居然顺势涨了1.6%,显然是博得了股东们的欢心!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德国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大众集团。

还记得两年前的8月30日,正是大众前CEO迪斯筹谋裁员计划而被工会排挤,因此突然“自愿”下台的日子。

详情请戳:《饼都没画完,欧洲工人的饭碗就快端不住了!?》。

可讽刺的是,两年后的今天,大众“精挑细选”出的新任CEO与管理层更绝,居然直接表示要关停大本营德国的汽车工厂!

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一切局面与欧盟的两只回旋镖到底有什么关系?以及大众的救命药是什么,还来不来得及服?

01. 一场博弈:大众擂台之下的对手

众所周知,大众汽车擂台之上的对手除了日系之外,正在崛起的中国汽车也侵蚀着大众的地位。这一条我们稍后分析,咱们先来看点擂台之下的精彩争锋。

这一切,都要从本次对垒的双方德国大众管理层VS工会领导人的“辩护词”中说起。

9月4日,大众集团(Volkswagen AG)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主工厂针对德国关闭工厂的计划进行了辩护,参会的员工多达2万多名。

而大众领导层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汽车销量下滑导致工厂产能过剩,目前相当于多出了两家工厂。

从数据上看,欧洲汽车需求汽车交付量比巅峰时期大约减少200万辆/年,大众集团则相应减少约50万辆,大约是两家工厂的产量,所以应该削减产能降低成本。

但这招“卖惨”的水平,显然得坐小孩那桌。

果然,大众集团最高员工代表兼监事会成员Daniela Cavallo一眼就看穿了问题的本质,直接回怼:

“大众汽车虽然要实现去年制定的100亿欧元成本削减计划,但劳动力成本仅占这一差额的一小部分!”

确实,大众集团的问题并非源自其德国工厂和用人成本,而在于管理层没有做好本职工作,比如大众给美国电动汽车公司Rivian注资50亿美元、电动化转型问题等。

换言之,工人不应为大众集团管理层的失误买单!

但领导层显然也是有备而来,反手掏出了秘密武器——集团未来的电动化转型之路。

2023年12月,大众曾宣布要在2026年实现100亿欧元的成本降低,希望利润能从3.4%上升到6.5%,毕竟有了足够的资金才能投资电动化转型。

而当时方案的主要方法,就是提前退休(变相裁员)和削减部分经营流程。

但可惜的是,2023年上半年利润虽然上升了0.2%,但今年却还是急转直下跌到了2.3%。

理由咱们稍后再说,只看大众的做法——今年7月,大众奥迪已经在考虑关闭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但因为涉及到近3000多的裁员遭到当地政府的反对。

那时候因为肉没切到自己,不少欧洲媒体还说,大众这是树立了一个正确的榜样——毕竟与其降价促销卷“价格”,不如降低产量让供需比降下来,保住价格,这才是正确的降本增效之法。

于是,这股风就吹到德国大本营来了。

大众在德国共拥有7家工厂、30万员工,相对于全球65万员工的总数来说,几乎就是“半壁江山”。

而这次“关停候选名单”里的前两位,一是生产保时捷718(即将停产)的奥斯纳布吕克工厂,二是为了旗舰辉腾(已经停产)专门打造的“玻璃工厂”,如今投产ID.3的德累斯顿工厂。

我们能看得出,要关停的工厂共性就是针对欧洲市场卖的不好的车型、燃油车型、以及——位于德国。

毕竟生产出来的车卖不掉那就削减当前产品产能,补贴到热销电动化车型,大众转型成功才能保住德国汽车工业的根苗儿,保住其他六家工厂的工作啊!

大众管理层还“加码”称:“大众仍有一两年的时间来扭转局势。”

但此时,大众管理层对抗的就不仅仅是工会以及30万员工,还用德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反手拽出了擂台之下真正的对手:德国政府乃至整个欧盟。

会议上的交锋已经达到白热化。

事实上,大众集团管理层已经多次预警过,如果继续“不闻不问”,那么德国工业会遭遇重创。

2023年德国已经有17000家企业申请破产,增幅超过22.4%。

小企业破产、但对于大众这样的巨头企业来说,或许不会倒闭,但一定会跑路。

那么,到底是什么逼得大众必须要“背井离乡”呢?

02. 能源与关税:来自欧盟的回旋镖×2!

2023年,德国《世界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德国正在经历无声的工业消亡》的文章,让所有人注意到在提出德国工业4.0的辉煌之下,是德国工业基础正在萎缩的剧痛。

而这一切,甚至在2023年发酵成了十二家巨头大举“出逃”现象,当时出逃对象多数都是有着更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基础的中国。

甚至一度被调侃为“去中国化”成了“去中国实现工业化”。

企业们可是用了真金白银投票。

2023年德国企业在华投资65亿欧元,到了2024年仅仅上半年就已经达到了73亿欧元。相比之下,德国企业基本上是将去年在中国赚的170亿大差不差地回投给中国,用于扩大生产。

这背后除了工会不允许裁员降薪、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外,还有最重要的因素——能源成本。

因为当初德国之所以能够喊出“德国工业4.0”崛起的口号,是建立在俄罗斯廉价天然气能源的基础之上。毕竟制造业利润微薄是全行业“共识”,所以北溪管道二号是实打实地惠及了德国。

战前,德国55%的天然气都来自于俄罗斯。

但不幸的是,北溪管道被炸毁后德国只能被迫使用来自挪威、比利时和荷兰的天然气,更贵的价格让德国天然气进口量下跌了32.6%!

毫无疑问,背负这些代价更多的,是工业企业。

2023年德国天然气消费比2022年减少5%,其中工业部门消费的天然气低了18.3%,也就是说俄国天然气“断供”不会让欧洲人冻死、饿死,但一定会让欧洲工业压力山大,日渐出逃。

2022年要离开德国的企业仅有16%,等到2023年已经翻了一倍达到了30%。

再加上美联储大肆放水,让通胀席卷全球,进一步加剧了德国的成本问题,而加息之后欧盟贷款利率又跟着上涨,让企业贷款成本再度上升……

不仅压低利润率、拔高门槛,更是与高能源成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对于全欧洲来说,停用俄国能源最彻底、也伤得最深的必然是德国工业。

但哪怕大量工业巨头“出逃”、德国政府的举措令人失望,当时的大众仍旧没有向高成本低头,甚至为此祭出了试图裁员、带领大众实现电动化转型的前CEO迪斯。

因为大众还有其他“捷径”可走,那就是——中国市场。

不同于丰田等日系车畅销全球,德国汽车企业的重要市场是中国。在2019年的巅峰期,南北大众合力能够拿下423万台的销量,占据着绝对的领先地位。

可短短5年后的今天,大众却被比亚迪轻松超越了!

这背后,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超过50%的临界点。大众想要保住市占率和利润,就必须迅速进行电动化转型。

而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供应链、智能化技术的帮助,也有望让大众在日系、韩系、美系等巨头“船大难掉头”的时候,抢滩登陆电动化市场,成为逆袭全球排名的契机。

于是,大众对小鹏汽车的投资、对中国市场的布局迅速展开,要的就是利用中国相对低廉的造车成本覆盖掉欧洲的高成本,进而敲开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门。

但就在此时,欧盟的关税政策相当于是第二次“回旋镖”命中了大众。

因为大众在中国产的汽车同样要被征收高额税收。也就是说,大众为自己寻找的“最后一条”出路也被堵死了。

这也是为什么大众等德国车企,当时疯狂反对欧盟加征关税的根本原因!

可事已至此,作为德国民族企业的大众也不得不考虑关闭德国工厂,这一招,或许是对垒中写满无奈的“必输之弈”。

但大众或许已经无计可施。

03. 各执一词:真相在人心

对于大众这家代表性的巨头级车企来说,一旦关停德国工厂、开始裁员,打破87年来都没有突破的铁律,也会导致其他企业的效仿。

大众不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也绝不会是最后一张。

对此,大众的“诉求”其实很简单,对工会来说,是打破自1995年签署每个五年就续期以至于应该延续至2029年的禁止裁员协议,削减福利。

同时要求政府或欧盟方面,放宽对环保压力降低罚款、稳住天然气价格、或者放开对大众中国产车型进口的关税政策。

这些,都是实打实能扶持到大众汽车的政策,但大众是否能得偿所愿呢?

会场之下,工会主席依旧义正言辞地批判着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却绝口不提数年前工会曾在大众电动化转型中起到的“转折性”作用。

她认可大众要存活下来才有一切,但前提是不能亏损任何工人的利益,毕竟工会代表着的就是德国工人群体当前的利益。

但大众当前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逐渐取缔掉各大燃油车产线、工厂以及相应的传统技术工种的工人,这条利益链上的所有人注定会像被燃油车取代的马车夫一样,失去他们原本的工作。

这,是一条无解的冲突线。

同样,来自企业内部将被取缔的相关“旧有”部门也会形成巨大阻力,甚至外部的供应商们也会形成连锁压制的势力。

他们每个人代表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都是无从指摘、全然正义的理由。

甚至连政府和欧盟的相关团体、dang派也有自己的打算和利益点,并不会为了大众一家就制定相关政策倾斜。

于此同时,德国政府目前在财政上的压力也是相当之大,农业补贴等各方面尾大不掉的历史遗留问题压在头上,让被叫停的电动车补贴再“上岸”的希望渺茫、在产业政策上更是缺乏有远见的结构性指导。

甚至哪怕是这一派制定了补贴政策,也没人能保证下一派系上台后依旧保持不变。

可以说,过去的辉煌都是现在的累赘,因为大象转身时会动摇既得利益者们的蛋糕,而绝大多数人都是不理性人,无法为了未来利益牺牲当前的利益。

或许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国家主导会是一种有效方式,能让国家和企业、个人的利益方向都在一个点上努力,不再互相掣肘。

但当前的德国,只怕短时间内很难做到。

不过在大众事件后,德国内部已经开始对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甚至是教育等方面进行反思。

其中就包括当年德国以高端制造为基础诞生的、引以为傲的职业教育方式: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发布的《2023年职业教育报告》中称,相比于2019年,2022年申请职业教育的人数减少约17.5%,这不仅意味着德国的“高级工人”将出现断代,也侧面说明德国工业不再备受青睐。

毕竟,时代正在发生变化。在工业竞争的压力之下,放弃一部分员工权益加入内卷,还是温水煮青蛙般任企业竞争力下滑,注定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总之在擂台上,大众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从20%降低到14%。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给了中国车主更多选择权的同时,留给了大众的选择权无疑会更少。

毕竟,经济会不遗余力地让所有企业去芜存菁。

但在最后,我还是想提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当企业出现问题时,受伤害、让步的一定是工人群体?

资本集团的利益,就一点也动不了呢?

为什么不能让管理层放弃一部分“人力成本”,来保证普通员工的收入呢?

在某电商董事会中,高管薪酬可以达到521万、788万,削减全体高管20%薪酬是否能够覆盖掉相当比例的工人薪资?

答案,或在人心。

0 阅读:36

指尖挑选电动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