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刘长之死:有时候,真相远比史书所记载的,还要可怖!

野史转记 2025-02-15 11:25:21
前言

大家都知道,吕后死了以后,整个大汉就乱套了,为啥?就是因为没有能继承皇位的人。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在周勃他们的推举下,代王刘恒到京城来继承皇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汉文帝。

汉文帝这人特别仁义友爱,他又推崇黄老之术,这就影响了他做事的方式。汉文帝对诸侯那是相当宽容,宽容得都有点纵容了。

这就得说说起兵造反的淮南王刘长了。刘长造反了,可汉文帝对他并没有下狠手,那真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不过,对于刘长绝食而死这件事,后世有不一样的看法。

一、兄长的骄纵

说起汉文帝纵容诸侯王这事儿,就不得不讲讲当时的大形势。大家都知道,刘邦称帝的时候有个宏伟的志向,就是把大汉变成“家天下”。要达成这个目标,不但得没有异姓王,还得大量封刘家人做诸侯。

并且,为了让刘家的荣耀一直延续下去,刘邦搞了个特有名的“白马之盟”。他规定,不是刘姓的人要是称王了,全天下的人都可以去讨伐他。刘邦这人还挺大方的,给了诸侯们好多权力。那些在自己领地的诸侯,就跟皇帝似的,手底下甚至还能有百官。

这弊端明眼人都能瞧出来,大得很。中央的权力居然还比不上地方,这像话吗?刘邦活着的时候,情况还好点儿。可等刘邦不在了,他咋能保证那些诸侯王就老老实实当诸侯王,不搞事情?

当然了,这个局势吕后也察觉到了。她刚一上位,就立马开始着手降低刘氏诸侯王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不得不承认,吕后在世的时候,用了一连串的手段,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在刘家的势力变弱了,可吕家的势力却壮大起来了。

虽说吕家把刘家给取代了,可跟刘家比起来,吕家那可忠心多了。咋说,吕家如今能有这样的地位,全是靠吕后。他们要是不想活了才会去忤逆吕后,不然的话肯定不会这么干的。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吕后去世以后,这些情况就都不存在了。

吕后去世之后,整个天下就又变成中央权力远远不如地方,外重内轻的局面就这么形成了。大臣们心里都很清楚诸侯王给大汉造成的那些麻烦事儿,也正因为这样,汉文帝才捡了个漏当上了皇帝。和其他诸侯王比起来,汉文帝刘恒的根基是比较浅的,说白了就是容易被控制呗。

陈平、周勃这俩人在皇权更替的时候能稳稳当当的,这就说明他俩可会看形势了。他俩得挑个相对弱势的皇帝,这时候刘恒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不过刘恒他是诸侯当上皇帝的,所以以前吕后对待诸侯王的那一套,他可绝对不能用。

对诸侯就得宽容些,刘长那么张狂,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养成的。不管啥时候,杀人就得偿命,从古至今都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天子犯了错都得负责,更别说诸侯王了,何况还是这么严重的案子。

开国功臣审食其在自家宅子里被人活活打死,脑袋都被砍了下来,这真的是残忍到家了!整个京城都被这事给震到了,干出这种丧心病狂事儿的就是刘长。

退一万步讲,就算审食其真有罪,而且是罪大恶极,那也该由汉文帝来处置,哪能轮到刘长这么个诸侯?更别说他下狠手是因为私仇了。审食其可是开国功臣,当时朝堂上的官员们都一个接一个地上奏,要求让杀人者受到惩处。

得说一下,这时候朝中好多以前的老臣,他们跟审食其是有交情的。老百姓可都在声讨审食其。就这种情况下,汉文帝还是把刘长给保住了。

他都没被要求偿命,受到的处罚也是不痛不痒的,为啥?原来是汉文帝想到刘长是自己还活着的唯一兄弟,就把他赦免了。

二、无法弥补的后果

其实早就能瞧出刘长的张狂劲儿了。他可是刘恒唯一的兄弟,就因为这样,他仗着刘恒宠他,就开始胡作非为。有时候连尊卑都不管了,见到汉文帝,礼都不行,直接喊汉文帝哥哥。

一开始只是不行礼,后来,他居然把手搭在汉文帝的肩膀上了。史书上都写着“长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所以,他后来干出杀害开国功臣这种事也是说不定的。

其实,汉文帝的那些举动,朝中是有大臣指出来过的。但汉文帝这人,向来都很有自己的主意,他对刘长的宠爱一点都没改变。就因为刘恒这么无底线地纵容着,刘长就有了一个想法,觉得不管自己干啥,皇帝哥哥都不会怪罪自己的。

但人,野心总是没个尽头的。刘长回去之后就更加张狂了,居然在自己的地盘上用起了只有皇帝才配用的仪仗。朝中大臣们见了,一个个都上奏弹劾他。这一回,汉文帝可不再惯着他了,而是下了命令,把刘长狠狠训斥了一番,顺便也给其他诸侯提个醒儿。

也不知道刘长心里咋想的,被汉文帝一顿训斥之后,居然又羞又恼,直接就起兵造反了。大臣们可算是得着机会了,一个个都上奏章,让汉文帝把刘长给杀了。可就算这样,汉文帝也没要他的命,就只是把他放到囚车里流放了。

可对辉煌了半辈子的刘长来说,这可能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最后他绝食,死了。有人说他是后悔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所以畏罪自杀;也有人讲是因为他又悲又愤,实在受不了了,才选择把自己的命给了结了。

三、郑伯克段于鄢

刘长死了之后,京城突然就流行起一首民谣,这民谣和后来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差不多,都是把刘长的死直接指向汉文帝刘恒。老百姓为啥会这么想?其实是有前例可循的。

《左传》里有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郑国国君郑庄公,他弟弟公叔段一直特别眼馋哥哥的位置,老想着把哥哥取而代之。

郑庄公心里很清楚弟弟的想法。他高明的地方在于,当时并没有发作,而是后来使手段,让公叔段彻底没了翻身的希望。他用的手段就是毫无底线地纵容。公叔段本来就在母亲的骄纵下长大,现在哥哥也这么骄纵他,搞得他都弄不清自己啥地位了。

在公叔段心里,他觉得哥哥这是怕了自己,所以才老是这么纵容。没过多久,公叔段就起兵造反了。这一回,郑庄公可不会再纵容他,立马起兵去镇压,还把公叔段给杀掉了。说实在的,搁到现在来看,郑庄公用的手段就是“捧杀”那一套。

后人把汉文帝比作郑庄公,觉得他是有意这么做的。当然,这事儿到底是咋回事儿,咱们今天也只能从一些细节上去推测。

结语

《春秋》里对《郑伯克段于鄢》的评价就六个字——“段不弟,兄失教”。啥意思?简单讲,就是弟弟没守好自己的本分,而他落得那样的下场,是因为哥哥没教导好。

你看,早年刘长那一系列的举动,明眼人都能瞧出他有不臣之心。可刘恒,他是帝王,却还一个劲儿地纵容刘长,毫无底线可言,也不加以阻拦,这事儿可真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但话说回来,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时候,这一切都只能是后人的猜测。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