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回阳方!唤回阳气,温暖四肢百骸、全身经脉

妙晴谈养 2025-03-24 16:54:48

今天咱们聊聊四逆汤的故事。四逆汤是《伤寒论》里的一个经典方子,只有三味药:炙甘草、干姜、附子。原方里的附子得先煮一小时。

四逆汤的名字里的“四逆”是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手脚冰凉,冷得不行。这汤的作用就是帮你把阳气找回来,让身体从里到外都暖和起来。阳气就像咱们的生命之火,没了它,人就完了。

用咱老百姓自己的话说,就是“热乎”。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地热乎你。你的身体热乎了,你的生命也就温暖了。

说个最近的例子吧。崔女士,48岁,半年前突然两只手开始抖,怎么都停不下来。医生说是帕金森,住院治了三个月没啥效果,最后她只好试试中医。

刻诊时,患者状态非常不好:脸色苍白,手抖得厉害,走路都不稳,说话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她还怕冷,胃口也不好。把了脉,发现脉很细弱,舌头也淡白。

我想了想,开了个方子:干姜,白芍,制附子(先煎),炙甘草,桂枝,荆芥,党参,细辛,茯苓。

结果呢?崔女士喝了3剂药后,手就不抖了,也不那么怕冷了。再喝3剂,整个人都精神了,脸色好了,行动也灵活了,简直像换了个人!

具体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来细说下:

先说这个四逆汤,前面我说了,就是拿来“热乎身体”的。现在用到它,就说明患者的身体不太“热乎”。对不对?

这个患者的问题,用中医术语讲,就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你看,她脉细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这是典型的阳虚舌脉。患者浑身畏寒怕冷,这是阳虚,温煦失常。阳气者,精能养神。阳虚,患者精神失养,她就表情淡漠。脾胃阳气不足,则纳差。头为诸阳之会。阳虚,头面失养,所以患者就面色苍白。心阳不足,则心悸。阳衰气少,宗气不足,患者语言就很微弱、声音小。

你看,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患者阳虚。她身体不热乎!

那为啥会双手震颤呢。简单说,是阳气不足、经脉失养。说得深一点,就是阳气不能温运气血濡养经脉,阴血失于输布,导致患者肢体生风。也就是说,她的震颤,依然属于中医里的“风证”。“邪风”一吹,肢体就震颤。只不过,这风的来由,在于阳气虚少,阴血不得温运和输布。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温补阳气。温补阳气的任务交给谁?交给四逆汤。

方中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大补心、脾、肾之阳,是峻补元阳的要药。干姜,温补脾阳,助附子来回阳救逆。附子之势,走而不守。干姜之势,是守而不走。两者配合,恰到好处。

炙甘草,调和制约药性,避免辛燥太过,同时配合干姜健脾益气。

这三味药就让患者的身体,热乎起来了。

在这个基础上,再用桂枝、细辛、荆芥通行阳气。这三味药都是辛温解表药,有散达阳气之效,可以令所补之阳顺利走向四肢百骸。茯苓和党参,配合炙甘草健脾益气,令气血生化有源,阴血濡养四肢而内风自止。其中的党参,在补脾益气的同时,也善于补养阴血。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它还是很简单的。四逆汤能治的病有很多。凡是阳气大虚,阴寒内盛引起的,它就可以披挂上阵,破阴回阳。

4 阅读:308
评论列表
  • 好历害的唤回.中医们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中医己经做了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只是古人不知不觉中的做,而今天中医是以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为荣。不仅中医们自己要做,还要所有人都要做,还才是中医们天天跑出来宣传中医的原因。(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