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周培公即将平定“三藩之乱”,康熙表示“没你事了”

龙哥影视剧大世界 2025-01-02 17:11:28

明珠:周培公与图海,一文一武 ,珠联璧合,而且手握雄兵三十万,本事远在三藩之上,如果他起异心 足能驰骋天下,皇上,目前吴三桂败亡不远,朝廷应对周培公小心钳制才是啊。

康熙:周培公他是该把功劳分给别人一点了。

什么叫现实?

现实就是领导需要考虑大局,需要注意平衡,需要在充分保证自己绝对权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有功必赏 有过必罚”。

功劳再大,如果影响了大局的平衡,威胁了领导的权威,你照样会被无情压制,很多时候,“对”和“错”并非唯一的评判标准,“平衡”才是,这个时候,你的功劳越大,反倒会受到越严重的压制,原因很简单,你影响到大家了,领导只能牺牲你来换取大局的安稳。

周培公千算万算,到底没能在王辅臣归降以后给出正确选择,只能落得遗憾。

在二十门红衣大炮的配合下,周培公轻松攻破王辅臣的虎岭布局,几乎夷平了这个虎岭阵地,而后 一轮炮火又重挫了平凉城的前城守军,如果照此进度,平凉城很快就能攻破,王辅臣的末日即将来临。

可就在这个时候,周培公就下令鸣金收兵,停止炮击了。

图海:大将军,为何不打了,再轰他一个时辰,我就带兵冲下去,生擒王辅臣。

周培公:图将军,如此轰下去,恐怕不是歼敌,而是屠城了。

图海:兵者本就是存亡之道,打仗岂有不死人的。

周培公:死一个叛军就得死上几十个百姓,不成。

图海只是武将,冲锋打仗自然不在话下,在他的认知范围内,打仗不可能不死人,更不可能不死百姓,千百年来皆是如此。

为何现在就不行了呢?

图海忘了,忘了周培公的汉人身份,朝廷乃至康熙皇帝重用周培公,都是“一边用一边防”,图海当然能一往无前,大杀四方,但周培公绝对不可以。

来听听周培公怎么说:

城破之后,生灵涂炭,人畜不存,你我虽然取胜了,功成名就,但是朝中的御史们却饶不了你我,丹书青史也绕不了你我,日后不免有小人进谗,说你我放纵兵马,残害百姓,那个时候,天下早已太平,人们早就忘了我们今天是如何流血的,只记得我们一顿炮火,灭了平凉三十万百姓啊。

就现实的眼光而言,就算丹书青史的记载不必理会,但朝中御史的弹劾就足能淹没周培公。

当然,为了能够说服图海,周培公刻意将图海和自己绑在了一起进行说明,更重要的,就算朝廷此时还离不开周培公,还会从大局出发压制朝廷的弹劾声音,可“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同样会有人拿这件事来进攻周培公。

那时,周培公不再紧俏,朝廷再有顾虑,为了平息朝廷上的弹劾声音,自然会将周培公拉出来顶罪。

千百年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层出不穷,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大局稳定,更为了自己的绝对权威而必须进行的手段。

就算于职场生活中,“不干活就不出错”,“干的越多错的越多”的惯例仍在流传,只要有错,你的功劳就会被自动忽略,所以 周培公必须小心谨慎,确保自己在为朝廷拼命的同时,不留下任何把柄。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图海也担心日后会被清算,总算同意了周培公的做法。

可炮击停止,平凉城又该如何攻破呢?

周培公:目前之计,不妨由我只身入城,说服王辅臣降。

图海:这怎么行啊!万一王辅臣破釜沉舟,将你扣做人质怎么办?

周培公:那时你倒可以万炮齐轰了。

周培公成为人质以后,图海为什么就能万炮齐轰了?

因为周培公死了,就不必担心日后清算?

也不顾图海日后的死活了?

当然不是!周培公成为人质,战场局面就有可能扭转,这就是炮轰平凉城的充分理由,就算日后有人弹劾,这个理由也足能堵上所有人的嘴。

周培公只身入城,劝降王辅臣,恰好遇上了兵败前来投靠的平南王尚之信:

周培公:尚将军,你我之间谁将被油烹啊。

尚之信:当然是你呀。

周培公:你太自信了吧。

王辅臣:二位稀客,本帅不曾远迎,恕罪了。

尚之信:尚之信拜见世伯。

周培公:王将军,为何一身素服啊。

王辅臣:我儿子昨日死在你的炮火之下了。

一个是称呼王辅臣“世伯”的平南王,一个是刚刚将王辅臣的儿子打死的周培公,到底谁会被油烹,似乎结果已经非常明显了。

可平南王面对的是周培公,最擅辩论,最擅征服人心,谁会争取到王辅臣,就看谁的“语言艺术”玩的更溜了。

辩论赛开始,尚之信最先开腔:

大帅,本王在广东痛歼朝廷管军三万三千,拿获四品以上文武六十余人,广东全省尽在本王掌中,半月前,本王得报,朝廷围困了平凉城,本王便亲提雄师五万,前来救援大帅,此刻大军就驻扎在城南八十里,本王的意思是,请大帅与本王合兵一处,全歼周培公这帮草寇,然后挥戈北上,抢在吴三桂前面攻取京城,如此大事可定。

尚之信的意思非常明确,自己现在可谓兵多将广,所向披靡,城外就有驻扎的救援部队,只要王辅臣答应合兵一处,就能赶在吴三桂的前面攻破京城,甚至取代吴三桂临朝称制。

只是,暂且不论尚之信的话是不是可信,这位爷一上来就要求王辅臣背叛吴三桂,仅就这一点,王辅臣就断断然不会听命,不选择朝廷,不选择吴三桂,偏偏选择实力最差的尚之信,王辅臣还没疯!

对手辩手周培公登场发言:

尚将军,如果令尊大人在的话,还真要掌你的嘴呀,谁不知道你已经被朝廷打得是兵穷粮尽,此时只是只身投靠,还说什么雄师五万,援救大帅,我说这天底下还有这样恬不知耻的人吗,这周围三百里都是朝廷的大营,你和王将军都是插翅难飞。

一段话尽数将尚之信的谎言全部揭穿,你已经兵穷粮尽,你也没有什么城南的救援部队,你只是只身投靠,请求王辅臣收留保命的,断绝了王辅臣和尚之信合兵一处的可能。

周培公开始劝说王辅臣:

王将军,皇上曾当面交代臣下,说只要马窑子肯回来,朕不罢官,不免职,仍然重用,皇上是以心换心,他是日夜盼着你呢。

先给你保证,让你绝无后顾之忧,只要你肯归降,康熙皇帝有言在先,保留官职,仍然重用。

目前,吴三桂的兵马已被朝廷重兵困于岳州,破敌只在弹指间,而耿精忠尚之信,他们早已经是兵败如山倒。

再告诉你归顺吴三桂的希望渺茫,吴三桂自身尚且难保,你应该及时清醒,尽早弃暗投明。

上述劝说基本属于“晓之以理”的说明,接下来自然就是“动之以情”的拉拢:

将军,这些年来,你虽然离开了朝廷,但是你并没有举兵从叛,这说明你拥兵自重,并不是一意孤行之人。

你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错,朝廷和我都一致认为,你并非无药可救,可如果你执迷不悟。

那我就得告诉你接下来会有的下场:

实话告诉你吧,本将二百门红衣大炮,都在虎岭布阵待发,昨日小试锋芒,城南已经是片瓦不存了,王将军哪,你是个深明大义之人,为了平凉城三十万百姓,和你手下数万名将士的身家性命,你还犹豫什么呢,你何苦要做吴三桂的殉葬品呢!

和满嘴大话的尚之信差不多,周培公也刻意夸大了自己大军的火炮装备数量,给予了一波有效震慑。

更重要的是,周培公还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让王辅臣在自己和三十万百姓、数万名将士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你是要保全自己,还是要保全百姓和将士,更何况,就算你归降也不会有任何个人损失,正常情况下,王辅臣应该知道自己如何选择,可周培公刚刚打死了自己的儿子,这个仇让王辅臣始终犹豫,始终不肯开口回应。

尚之信也抓住了这一点,立马跳了起来,想借着这股仇恨之火,砍了周培公。

断了王辅臣的后路:

尚之信:大帅,贵公子就是死于他的炮火之下,你不雪耻,我可要要他的狗命了。

王辅臣:住手。

从王辅臣的反应来看,他早就接受了周培公的劝说,奈何没有台阶可以下,恰好王吉贞被架了回来,抽刀飞来,捅死了尚之信。

然后 转身请求:

父帅,归顺大清吧。

好了,台阶有了。

王辅臣可以顺坡下来了:

甘陕提督王辅臣向皇上叩请死罪。

只是,故事进行到现在才算刚刚开始。

现实世界的模样正式开始上演:

康熙:这个周培公还真是忠勇有谋,百年罕见哪。

明珠:皇上,奴才恰恰担心的就是这个百年罕见哪。

康熙:说。

明珠:周培公与图海,一文一武,珠联璧合,而且手握雄兵三十万,本事远在三藩之上,如果他起异心,足能驰骋天下,皇上,目前吴三桂败亡不远,朝廷应对周培公小心钳制才是啊。

作为朝廷重臣,明珠有此提醒并不为过:首先,他要替自己考虑,不能让周培公爬到自己前面,这是保证自己既得利益的理性选择。再者,他要替康熙皇帝考虑,周培公手握三十万虎狼之师,确实对朝廷,对皇权造成了巨大威胁,战乱将平,理性提防。

另外,他还要为整个大局考虑,长达数年的平乱,如果功劳全都让周培公一人占去,其余将士又会怎么想,这些将士背后的朝廷势力又会怎么想?

更让人无奈的是,康熙皇帝甚至连点犹豫都没有,就直接认可了明珠的担忧:

周培公,他是该把功劳分给别人一点了。

啥叫现实?

领导认为的平衡才是现实,领导要保证自己的绝对权威才是现实,周培公绝不能拥有平乱首功才是现实。

周培公应该怎么办?

收编王辅臣大军后,立马奏请朝廷:

大军扩编至三十万,末将实在无法控制,恳请朝廷另择高明。

急流勇退才是理性的自保办法,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才是精明的脱身之法!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