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地老化,只是老化的速度有快有慢。医学解剖发现,有的80岁的老人心血管比40岁的人动脉硬化还轻。一般说来,40岁以后各组器官功能开始减退,60岁以后就更明显了。心脏的组织萎缩,重量减轻(心脏的重量可减少50克左右),代谢、调节、传导等均发生障碍。
老年人的心脏有着如下的特点。
1.心跳变慢
老年人心脏的主要变化是心搏次数减少,医学上称之为心动过缓。一般认为窦性心律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窦房结对自主神经反应性降低,这种反应性降低是病态综合征的一种表现。窦房结随年龄增加而变化的主要改变是:P细胞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其窦房结内的弹力纤维、胶元纤维、网状组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变粗,有脂肪组织浸润,大约从37岁开始增加并与年龄呈正比,这是心跳变慢的根本原因。所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率每分钟55次以上,只要节律规正,即属正常。如每分钟50次以下,并伴有心律不齐,经过运动或注射阿托品等药物,心率仍不增加或增加很少(少于每分钟80次)则属病理性变化。
2.心室肌肥厚和心搏量减少
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逐渐硬化,外周阻力加大使心脏负荷增加,时间久了左心室变得肥大。X线透视时显示左心室饱满。这就意味着有了早期冠心病的征兆。
同时心肌的收缩力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使心排血量减少,造成心、脑、肾各器官的相对供血不足。出现腰膝酸软、双下肢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眼花、视物不清、黑蒙等症状,这说明有脑缺血的存在。如有上述征兆应及时诊治。
3.收缩压增高
正常人的血压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有一定的波动幅度。焦虑、紧张、体力活动都可使血压升高。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是动脉硬化的标志。此外,收缩压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舒张压却保持相对稳定。正因如此,有人认为老年人收缩压升高无关紧要,其实并非如此,收缩压过高会影响心、脑、肾的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促使心力衰竭,加重动脉硬化。多数医生认为,收缩压每升高30毫米汞柱相当于舒张压升高10毫米。若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为150/90毫米汞柱,属正常范围,可不用治疗,超过此值则应用降压药物。目前主张以利尿药为基础用降压药,且宜从小剂量开始,对于明显的高血压,可采用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联合应用。
4.心律紊乱/心律失常
心律紊乱是老年人心脏的另一特点,而病人常无自觉症状。只是在查体时才发现,然而严重的心律紊乱可在数分钟内造成死亡,较多见的是房性早搏及心房纤维颤动。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窦房结、结间束、心房肌退化性病变的关系。另外与老年人副交感神经紧张性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有关。轻度心律紊乱不需要治疗,而频发房早/房速/房颤的情况下,病人容易出现心力衰竭,需及时而恰当的处理。
房颤主要症状为心悸、呼吸困难、眩晕、胸痛、胸闷,心率越快症状越明显,有些患者可出现心衰,亦可有栓塞。房颤的治疗目标:尽可能转复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减少栓塞、脑卒中的发生。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房颤非药物治疗方法是经导管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并且多借助三维标测系统完成,一次手术可以使近90%的患者不用药物而房颤不再发作,复发者再次手术可使房颤的复发率降低到约5%。部分复发患者房颤的发作次数会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应用以前无效的药物也能有效控制房颤。已有的研究表明,与药物治疗相比消融治疗能明显降低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房颤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是在其发展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前,因为随着房颤病程的进展和持续时间的延长,患者的心房会逐渐扩大、心功能也在不断恶化,这些都增加了与消融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房颤的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