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大力推动了西方国家生产技术的提升和社会发展。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的清朝时期,因此而错过了加入全球化的大好时机,从此落后于西方。这也是让很多人感到惋惜之处。
其实,早在明朝洪武时期开始,当时的中国经济成长中心江南地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就已经开始了快速的发展,虽然在能源、材料等方面有所制约,但生产力在逐步提升,并不逊色于西方。

在历史学研究中,江南地区常常被界定为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湖州等一带,也跟今天的长三角经济区大体一致。如今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引擎,这个地区的科技经济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著名经济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伯重先生的这本经典学术著作《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聚焦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与生产力发展的状态,以及技术生产所受到的制约情况,为我们展示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史特性和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的特点。
李老师对大量史料和数据进行了梳理,整理和分析了多个工农业行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生产工具制造业、建材工业、造船业、食品工业、服装工业、日用百货制造业、造纸业与印刷业、农业等。

可以看到,明清时期,这些重要的行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在生产流程上有了更专业细致的分类和分工,也出现了规模化生产。
如纺织工具的制造业,在清朝时期已经有了专业化生产,出现了一些专业分工的匠人,制造与销售也进行了分工。
嘉道时期,上海县蒲溪镇有一条“纺车街”,聚集了许多纺车作坊和匠人,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纺车制作中心。


南京、苏州、杭州的丝织机数量庞大,在清中期都在三万台以上。各种零部件有了细致的分类,需求量也随之增长,由此带动了整个制造行业的发展。
但如果与同期的英国相比,江南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却仍然缓慢而落后,缺乏技术革命。生产作坊的发展倾向于保守,生产规模的扩大缓慢。


能源问题也成为制约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仍然以水力、风力、畜力、人力为主,其中人力占了绝大比重。英国在17世纪末出现了蒸汽动力,人力大大减少,也拉大了中英之间生产力的差异。
虽然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有着深厚的生产基础和生产力发展前景,但在缺乏硬件支持的情况下,发展空间仍然受到极大限制。

可以说,科技创新从古到今都是经济生产的核心推动力,能源则是扼住经济发展咽喉的重要条件。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生产发展问题,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有着许多启发性和经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