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起因:法国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

简墨水 2025-02-08 19:34:39

从启蒙到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法国的政治体制,在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多次转变。法国原来的绝对君主制与封建制度迅速土崩瓦解,代之以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和后来的拿破仑帝制。同时,法国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受到巨大冲击,自由、平等和博爱等社会观念建立起来。

不仅在法国,大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封建制都产生了冲击。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受法国大革命影响,欧洲一些国家先后转变成共和国或者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今天人们对法国大革命有很多不一样的看法,但它对历史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在了解它的同时更辩证地看待它。

01

法国大革命的多重根源:统治者无能与财政危机

将法国大革命归咎于路易十六的昏庸统治是过于简化的解释。实际上,这场革命不仅仅是王朝的更迭,而是深刻的思想和社会变革。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波旁王朝的最后两位君主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对大革命的爆发负有直接责任。

路易十五因其能力不足和奢靡生活对大革命负有重要责任。至于路易十六,尽管历史上常被描绘为导致国家灭亡的昏君,但现代历史学家认为这种评价并不准确。大革命爆发后,他仍有不少支持者,许多人希望他能带领法国走向君主立宪制。然而,路易十六在大革命中的出逃事件彻底破坏了他的声誉。

路易十六继承的是一个战败且危机四伏的法国,加之他本人能力有限、决策优柔寡断,以及卷入北美独立战争,使得法国陷入了更深的困境。除了统治者的无能,法国大革命的另一个明显原因是连年战争导致的国库空虚,经济濒临破产。

七年战争的战败和介入美国独立战争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的两个直接导火索,使法国王室陷入了无法解决的财政危机。自路易十四以来,法国参与的战争远不止这两场。路易十四初期,法国结束了三十年战争,专注于国内发展,并因亨利四世的《南特敕令》而享有宗教宽容的社会环境。但路易十四亲政后,发动了五场大规模战争,虽然赢得了早期的三场,但后两场使法国损失惨重。路易十四的宗教不宽容政策《枫丹白露敕令》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和社会的对立。

路易十五时期,法国虽未频繁与整个欧洲为敌,但战争连连且少有胜绩,特别是在七年战争中损失巨大,导致国库空虚。到了路易十六时代,法国为报复英国而参与美国独立战争,虽然胜利,却负债累累。

这一系列战争给法国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王室试图通过增加税收来解决财政危机,但法国的财政系统陈旧、效率低下,税务制度不合理,加剧了国内的不安定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02

被忽视的催化剂:小冰期与法国大革命

除了直接的政治和经济原因,18世纪末的欧洲小冰期也是引发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却常被忽视的因素。1783年,冰岛拉基火山的喷发导致欧洲气候异常,气温和降水量骤降,农作物歉收,牲畜因饲料短缺而大量死亡。1788年,冰雹和严寒进一步摧毁了法国农业,导致严重的饥荒。

在大革命前夕,法国因食物短缺而遭受严重的通货膨胀,面包价格上涨至原来的三倍。饥荒同样肆虐欧洲其他地区,使得法国无法从国外获得食物援助。随之而来的经济问题加剧了社会问题,尤其是新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启蒙时代的思想觉醒使许多法国人对旧制度感到愤恨,同时渴望共和制度。法国社会充满了阶级矛盾,农民、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对贵族和神职人员的特权感到不满,教士内部也存在对贵族主教的愤恨,新旧贵族之间亦有矛盾。1700年至1789年间,法国出售了5万个贵族头衔以缓解财政危机,导致新旧贵族间的紧张关系。

同时,法国还面临外来问题。荷兰流亡者,多为知识分子和对贵族特权不满的商人,他们信仰新教而非天主教,他们的流入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动荡,并助长了革命意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促成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03

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路易十六时期,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已呈不可避免之势。以下是大革命前最后几年中,一系列加速革命进程的关键事件。

1776年5月,法国财政濒临破产,财政部长杜尔哥被迫下台,此时路易十六即位仅两年。继任财政总监的是雅克·内克尔,一位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清醒政治家。内克尔认识到,法国财政危机的根源在于贵族和神职人员的税务豁免,导致国家税收无法满足开销。他提出压缩贵族开支并取消税务豁免,但这些建议未获国王及众大臣认同,导致内克尔被撤职,法国政府的公信力遭受重创。

路易十六试图通过召开权贵会议来解决问题,参会者为贵族阶层,他们要求改革,并提出限制国王权力,要求未来加税必须经过三级会议批准。1789年5月,法国停办数百年的三级会议重新召开,标志着波旁王朝无法再依靠君主专制维持统治。

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及平民三个等级的代表组成,共1201名代表。尽管第三等级代表人数最多,但每一级一票的投票方式使得前两个等级联合即可否决第三等级的提议。因此,会议中因表决方式爆发了激烈争吵。

1789年6月,第三等级代表决定自行成立国民议会,代表平民利益,并邀请其他两个等级的代表参加。路易十六试图通过关闭国民议会的召开地来维持对三级会议的控制,但国民议会最终还是成功举行,并发表了《网球场宣言》,宣称国民议会将一直存在直至法国立宪。大多数教士代表和47名贵族代表加入了国民议会,使得国王路易十六实际上被孤立。

1789年7月9日,国民议会宣布改称为“国民制宪议会”。内克尔重新担任财务总监后,宣布王室应按预算过活,导致他再次被解雇。巴黎市民将此视为王室对议会的干预,引发暴动。

7月14日,暴动的巴黎市民攻占了象征封建制度的巴士底狱,获取武器和弹药。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法国大革命的正式开始。

04

总结

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法国统治阶层的无能和腐败、多年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18世纪末欧洲小冰期的影响、社会的阶层对立等原因,都在增加法国民众对统治的不满。因此,随着代表法国民众利益的国民议会不断掌握权力,原来法国的君主专制已经无法运转,法国大革命从攻占巴士底狱展开来。

(END)

2 阅读:41

简墨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