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毛主席这个家,说好管也好管,说不好管也的确有难处。
曾替毛主席管理日常生活琐事12年的吴连登,在晚年接受采访时坦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98b169e0fcb6dc4696ce8320eaba349.jpg)
这不禁令人好奇,他说这句话有何深意?
毛主席的工资建国之初,毛主席每月工资有610块。
但素来强调“不脱离群众、不搞特殊”的主席,却在后来多次提出降薪。
先是1958年。
当时国家由于自然灾害,面临经济困难窘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338d536e8b9fcfbf82517f3f692c1c1.jpg)
为减轻中央的财政负担,毛主席主动找到老战友们,提出:
我一个人独享第一档的工资,是不合适的。
应该让马克思和恩格斯享受第一档的工资,让列宁和斯大林享受第二档的工资才对嘛。
我嘛,和你们这些老伙计们一样,拿个第三档的工资就好了。
此时,降薪后的毛主席,每月工资加上各类津贴有500多块钱。
但毛主席后来又和朱老总、周总理等领导人一块多次提出降薪。
直到最后降到404.8元,才稳定下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f3f63f92c43f29b47b97528633a3081.jpg)
直到毛主席逝世,他后十几年的月工资,一直只有404.8元。
或许在当时,这笔钱算是高薪,能抵得上十几个普通工人的工资。
但如果知道,主席这笔工资会花在哪些地方,你就会明白,这根本不是我们定义的“工资”。
彼时,主席会放心将工资交给吴连登,用来供一家子的开销。
这也是为什么,他说主席的这个家好管。
因为主席从不过问每一分钱是怎么花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fbb61149210a16bd6ee0e366a633230.jpg)
在他记录中,毛主席的具体开销主要是以下几点。
首先便是雷打不动的、每月10元的党费。
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这笔费用毛主席是一定要坚持缴纳的。
其次则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开支大头——租费。
众所周知,主席在建国后,并没有购置自己的私产。
他所住的是国家安排在丰泽园的四合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e170eb49f8c69a8aea6b81b787beba4.jpg)
本来这是国家给领导人的优待,但主席却坚持一定要自己掏钱付房租。
更令人意外的是,毛主席当时不仅要缴纳房租,还要缴纳租费。
因为房间内所有家具都是租来的。
一个月下来,主席每月缴纳的各种租费和水电费合计84元。
此外,到了天气转冷时,毛主席还需要每月缴纳30多元的取暖费。
因此,在日常的固定开销上,他就要负担120多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58789ab40973d5e842e785aef403215.jpg)
而主席开销的另一个大头,则是日常的交际费用。
这就要提到吴连登说的“不好管”。
原来,毛主席坚决不花公家的钱,导致时常有入不敷出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主席历来奉行“广交朋友”的政策,提出统一战线“把朋友搞多多”。
因此,他有许多社会各界的朋友。
尤其是以黄炎培、章士钊和柳亚子等为代表的的民主人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c53e1f5c26072692eacb3b367053f5.png)
原本招待这些客人,是为了国家的公务所需,应该由公费报销开支。
但毛主席坚决不同意。
他说,招待这些老朋友是自己的私事,理应由自己掏腰包。
于是,这一项就让毛主席每月多开销一百多块。
不仅如此,每每有老家乡亲,或是其他遭遇困难的故旧老友,来京寻求帮助。
乐善好施的毛主席,也总是拿钱接济他们。
连来京的路费、食费都要给他们报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e6fa2049d9df4d316da9171a1391958.jpg)
有了这些开销,毛主席真正每月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就只剩下了伙食费、烟费和茶钱。
实际上,主席晚年的饮食十分节俭,每顿最多四菜一汤。
其中除了一条鱼是必须的,其他多为素菜。
只有少许时节,会额外多一个荤菜。
因此,伙食方面的开销,相比烟费和茶钱,并不多。
这两样东西与毛主席的工作习惯有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89089fc0ea0539e619ad8374294d172.jpg)
由于常年熬夜看书、写文章和批阅文件,再加上革命年代养成的习惯;
主席很需要这两样东西来提神。
据吴连登的回忆,主席每天都要抽掉数盒烟,一个月下来烟费的开销在一百块左右。
同时,毛主席还喜欢喝茶。
由于经常要招待朋友和工作人员,历来节俭的他,也不好用太便宜的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df3f024356ba35910318f596b33ea37.jpg)
因此,一个月下来,毛主席的茶钱,也有几十块。
一笔细账算下来,主席的月工资常常会有入不敷出的情况。
这个时候,就需要从主席稿费中填补亏空了。
毛主席的稿费毛主席的稿费数额巨大,且情况特殊。
因此,这笔钱并不归吴连登打理。
而是由其他人专门负责管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7d6fa8502b3aa4b50803ca62884b974.jpg)
主席当时的稿费,是中特办会计室负责的。
从1952年开始,一直由一位叫郑长秋的老同志管理。
而负责保存各项票据开支的出纳,则是老红军钟子山。
主席的稿费非常多,这也不奇怪。
从革命年代开始,他就喜欢作诗写书。
建国后,毛主席还有著作如《毛选》。
这基本是他亲自编写撰稿的。
每每出版前,其还要亲自进行修改和校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91f9a1b339a12f38e6e0f99e2f7d477.jpg)
因此,出版方每次都会按照国家的出版规定,来付给毛主席稿费。
更令人敬佩的是,主席著作,不仅在国内十分畅销,在国外也非常受欢迎。
从西欧、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拉美、非洲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毛主席的“红宝书”一直是各国革新人士的必备宝典。
这些国家也经常通过国际渠道,向中国汇来稿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3ce66201917010b752e340228069c6.jpg)
不过有时候,毛主席会多次将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等较为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寄来的稿费退回。
多年积累之下,到主席逝世那年(1976年),郑长秋给汪东兴递交的报告中,毛主席的稿费足有124万元之多。
到郑长秋退休的1983年,由于存款利率上调等因素,主席稿费专款已达157万元。
这笔稿费虽金额巨大,但毛主席却并不打算全部充作私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e8b7624dc4dfd366fe08ee99e9af1f3.jpg)
他想用这笔钱,来持续支持著作的出版发行费用。
因此,这笔钱的管理十分严格。
吴连登在晚年回忆,每当毛主席的工资开始连续入不敷出时,他就会给毛主席写一个条子。
上面写着:“主席,现在需要从您的稿费中提取多少多少钱,来作为家庭日常开销的补贴,请予批示。”
毛主席则会在看到后批阅:“同意。毛泽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ecd8dd07be514a2ec91ab7549b63fe.jpg)
如此,吴连登才能找郑长秋提到钱。
如果不按照这个程序,一分钱都别想提出来。
1972年,有一次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来到中特办会计室找郑长秋,表示毛主席急需8000元。
郑长秋见张玉凤要得急,以为是主席遇到了急事。
于是,他便破例带着张玉凤去西单的一家工商银行取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93c86e4c50fb4a48077cd29a51b9b7.jpg)
可当说明来意后,银行的负责领导,却没有立即给他们取钱。
而是让他们在会客室稍等。
自己则打电话到中央政治部核实情况,结果收到了“不知情”的回复。
发觉情况有异的银行领导,又去电汪东兴的办公室。
最终在多方查证下才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笔钱不是毛主席要的,而是江青私下要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ec6ef2e5d90401bbbe105e4c5db61b.jpg)
自然,没有毛主席的亲笔批阅,银行并没有将这笔钱交给张玉凤。
此事也足见毛主席对于这笔巨款私用管理之严苛。
除了偶尔支取少数金额补贴家用亏空,毛主席很少使用这笔款子为私人所用。
只有两次例外。
一次是在毛主席得知章士钊等民主人士,晚年因为贫困而生活困难。
彼时,主席特别指示郑长秋,今后每月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2000块资助章士钊,直到他去世为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8ba6d164490e9f7b82efe7b73332cbb.jpg)
毛主席如此厚待章士钊,一方面是因为二人深厚的革命友谊。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偿还当年借款的人情。
原来,在我党成立之前,主席曾在老师杨昌济的引荐下,前往上海找到了当时在民国各界都颇具威望的章士钊,希望他能出资资助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学。
章士钊素来欣赏青年毛泽东,因此爽快地给他筹集了2万块现大洋的经费。
临走前,主席向章士钊承诺,将来革命成功后一定还上这笔借款。
另一次则是在1972年。
毛主席给生活困难的李敏、李讷各批了8000元充作生活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81e8bdf2c047126e15d5e4e5a5e7536.jpg)
除此之外,毛主席再无拿这笔钱私用。
且在他逝世后,所有款项都上交给了国家,没有留给后人。
毛主席的勤俭前文提到,主席在餐食上十分节俭。
其实,这是他贯彻一生的宗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8cec43c9b0aac477df0d80e530ce56.jpg)
据吴连登的回忆,主席一直穿着的那件白色睡袍,至少打了几十个补丁。
即便如此,每次有破损,他都一直坚持让工作人员缝缝补补舍不得扔。
主席一直盖的那条毛巾被,由于常年使用,已经破旧到脚趾可以轻易从里面伸出来。
但当工作人员多次劝说毛主席换一床新被子的时候,他却首先询问道:“我们还有没有布票?可以自己买点布做一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7a293e674476f0d57ebe26a399c5a99.jpg)
1969年,毛主席前往东湖附近的梅岭工作。
吴连登将他一直穿着的拖鞋,拿到主楼的门口晾晒。
未曾想,楼栋的服务员,路过发现这双拖鞋实在太过破旧,以为是谁不要了丢在这里的,便打算拿去扔掉。
幸好吴连登正好路过看到了,赶忙阻止:“别扔,别扔!这是毛主席的鞋子,只是拿出来晾晒一下。”
服务员听到这有些愣住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a476a2df23a83fb2e8842f567154d7a.jpg)
她又低头看了看这双破旧不堪的拖鞋,半晌才喃喃地表示,想要借毛主席的这双拖鞋给其他同志们看一看,让他们也受受教育。
毛主席的简朴,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作风上,还表现在对特权和公家财产的慎用之上。
建国后,出于对主席身体的考虑,周总理和其他老战友们都坚持要给他的日常饮食开一个“小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11cbc7e0826cd0af6e8e88017e22b73.jpg)
毛主席虽然多番拒绝,但终究呕不过老战友们的好意,于是便接受了。
一开始,毛主席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也跟着到小灶吃饭。
毛主席知道后,立马把她们叫到跟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小灶是党和人民安排给我个人的,你们都无权享受。”
就这样,李敏和李讷又开始如以前一样,去中南海的食堂排队打饭。
这其实不是毛主席第一次教育子女和家人不要有特权主义思想。
1946年,毛岸英刚从苏联回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462b4426b4572cb95342cb0689dda8f.jpg)
由于他是毛主席的长子,因而受到其他同志的优待。
日常吃饭也是跟着干部们吃“中灶”。
但那时的延安,由于物资紧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因此,党中央特别规定:除了技术型干部和科级以上的老同志可以吃中灶以外,其他人一律吃大灶。
后来,知道情况的毛主席毫不留情地批评毛岸英:“你有什么资格跟着这些老同志、老干部吃中灶?以后都去和警卫排的战士们吃大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3a22b675e96b33e29c88a8ab0d1b07.jpg)
只不过,毛主席虽对家人很严格,但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却很宽待。
1956年,毛主席身边一位叫田云毓的小战士,因为月工资低而发牢骚。
他认为自己是毛主席的警卫员,待遇应该比常人高才对。
毛主席知道后,并没有像批评子女那样严厉地训斥他。
而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不要觉得在我毛泽东身边工作,就可以搞特权。”
毛主席的态度,让田云毓既惭愧又感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a7678fdd3af1727fddfb56f30688640.jpg)
t从心底里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从此再也不抱怨,也不怀有特权思想。
后来,田云毓的父亲因病急需大笔医疗费。
毛主席知晓后,第一时间拿出200块接济给田云毓。
尽管田云毓一开始不肯接受。
但在主席坚持和劝说下,他最终含泪收下了这份好意。
对于身边人,毛主席总是这样“亲者严,疏者宽”。
对于下属,他永远怀着一颗慈爱之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3461d3a3e0f223fc4c1275b6ae79fa.jpg)
即便面对犯了错误的下属,也是以“惩前毖后”的态度教导他们。
结语毛主席在建国后,虽然享有顶薪且拥有巨额稿费。
但主席仍然保持了革命时代的质朴作风。
他这种艰苦奋斗、宽厚待人的做法,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必须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毛主席的思想和故事,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毛泽东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