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坐像不够威严,传言要拆除,韩福裕:不能拆

小女公子来也 2024-08-02 00:01:09

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落成。谁料这时,却有传言说,纪念堂内的主席雕像应该拆除。此话引发众人一片哗然。

作为纪念堂雕像创作主任的韩福裕,他曾给周总理做过5年的警卫员,此刻站出来表示反对:不能拆。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1、缅怀毛主席的纪念堂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

彼时,为了缅怀和纪念伟人,毛主席纪念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落成。

但其实,这件事存在不小争论。

首先就主席个人而言,并不喜欢搞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要知道,他生前的遗愿是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入长江。

那是1956年4月的一天。

毛主席的机要秘书,来到中南海怀仁堂,将一份文件交到主席手中。

当时,主席接过文件仔细阅读后,嘴角不自觉地笑了起来。

原来,这是秘书处依据他的指示,草拟出的关于推广火葬的提议草案。

而后,在毛主席的倡议和带头下,包括周总理、刘少奇、朱德在内的一众中央领导,都在倡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但出于对领袖的敬仰,以及人民群众对伟人的爱戴、不舍。

在经过中央会议商讨后,还是决定保留毛主席的遗体。

一座纪念伟人的纪念堂,也就应运而生。

因而当1980年,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公时询问,以后是否会拆毁毛主席纪念堂时。

邓公直接明确表示:“我不赞成把它(毛主席纪念堂)拆掉!至于以后要毁掉纪念堂,我们也没这个想法!”

事实上,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在当时是一件举国重视的大事。

对于它各方面的考量,都是经过多方调研和工作组深思熟虑后才确定的。

例如,当时对于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就费了很大一番周折。

一开始,设计组的同志考虑到毛主席一生南征北战,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奉献自我。

因此,应该选一处风景秀丽、水草丰盛之地,让他老人家安息。

于是,同志们便以“水上日出”为选址主题,从中南海到昆明湖,奔走于北京城每一处合适的水域。

但遗憾的是,众人始终未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

无奈,设计组的同志们只好转换思路。

他们考虑到毛主席曾在井冈山创建了我党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便想寻找一处类似井冈山一样的苍松劲柏、山花烂漫之地。

就这样,他们又爬遍了香山、玉泉山、景山等大小山脉。

只是最终还是未能得偿所愿。

就在大家情绪低落之时,有一位同志的发言却一语点醒梦中人:“既然毛主席的身躯以三川五岳、江河湖海之大尚且不能承载,那么唯一能够承载伟人之躯的,便唯有人民群众了!将主席留在人民群众之间,也正好契合毛主席一生都在践行的‘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志愿。”

这一发言很快得到党内同志一致同意。

最终,毛主席纪念堂的位被选在了天安门广场。

只不过,确定修建位置后,设计组的同志们马上就迎来了下一个问题:具体应该建在天安门广场的哪个位置才合适呢?

对于这个问题,从故宫午门到瀛台,再到中南海,又是一番争论。

2、毛主席的雕像设计

经过多次会议,以及从社会各界广泛吸纳人民群众的建议后,工作人员最终确定了三个备选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紧靠人民英雄纪念碑。

但也有人表示,这样会让人误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是一个整体。

如此一来,容易失去各自的建造意义。

第二个方案,则是拆除正阳门,并在旧址上兴建毛主席的纪念堂。

这么做的意图,是为了让纪念堂和天安门处在南北对称、交相呼应的位置上。

但不妥之处也依然存在。

那就是,这样修建将极大干扰纪念堂南面的交通,不利于人民群众的出行。

第三个方案,是紧靠正阳门。

这样工程量将比第二种方案小,但弊端也很明显。

那就是,高达42米的正阳门会完全盖过纪念堂,造成喧宾夺主之势。

最终,中央对三种方案作出了折中的统筹考虑。

他们决定在不拆除正阳门的情况下,于正阳门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中央处,兴建纪念堂。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

当时,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纷纷来到北京,怀着沉痛的心情,来缅怀这位伟大的人民领袖。

但有一天,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原来,有一些人来到纪念堂后,看到堂中毛主席翘着二郎腿坐立的雕像,觉得十分不妥。

在他看来,这种造型,有违主席庄严的形象和纪念堂肃穆的氛围。

于是他们便提出应该拆除这个雕像,重新设计。

但此举,立刻招致在场另外一些游客的反对。

而担任纪念堂雕像创作主任的韩福裕也立马站出来表示反对。

要知道,主席雕像的设计构想,经过了重重筛选和多方考虑。

其造型设计本身就饱含特殊的含义。

而且,韩福裕还曾经担任过周总理五年警卫员。

因此,他也曾亲身接触过毛主席,对他老人家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

在他看来,这个翘二郎腿的姿势,绝对没有任何不尊重伟人的意思。

事实上,毛主席雕像设计造型的海选中,有各式各样的造型。

有穿着军大衣站着指向前方的,有双腿并拢坐立的,还有靠在海边大石头或是大树下的。

但在第一轮的审稿中,就将所有站立形象的全部否决了。

因为设计组的同志发现,在纪念堂这一特殊的密闭空间内,一切站立的雕像都会显得格格不入。

就这样,挑选的范围落在了一众坐像中。

经过多轮筛选,最终选中了著名雕塑艺术家叶毓山的设计方案。

叶毓山的方案是毛主席左腿翘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

以此将主席亲切、潇洒、自然和慈祥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当时也有不少同志有一样的顾虑。

他们觉得毛主席翘着二郎腿的样子,不够庄重,有失体统。

但亲身接触过主席的韩福裕,对这一方案十分喜欢。

为此,他耐心说服了众人。

韩福裕觉得,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毛主席。

毛主席平时就是如此谦和慈祥,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什么架子。

而中央老同志门在看到叶毓山的设计后,都十分高兴,认为这一设计“好就好在最真实地呈现了毛主席的常态,毛主席平时最喜欢翘着二郎腿坐下,毫无架子地与其他同志或群众亲切地话家常。”

就这样,毛主席雕像的造型被确定下来。

3、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

在毛主席纪念堂兴建过程中,全国各地都发生过许多值得传颂的小故事。

也正是从这些细节中,就能看出人民对主席的深厚感情。

首先是,雕像材料的处理。

当时,工作人选择了汉白玉作为雕刻的石料。

而承接这一石材开采搜集任务的是,北京方山县。

方山县当地县委在收到消息后,立马就召开班组会议,组成了石材开采的攻坚指挥小组。

然而,摆在方山县人民眼前的困难,有两个。

一是产能问题。

彼时,方山县一年的汉白玉开采量也不过2000立方米而已。

而毛主席雕像所需的石材为1500立方米,且必须在4个月内完成采集工作。

二是开采难度问题。

方山县虽生产汉白玉,但其石材大多分布于当地的山区林地之中。

且多数石材都深藏于地面以下30米的深处。

再加上那个时候正值冬季,开采难度极高。

但方山县全体人民没有丝毫畏难心理,都被动员起来。

从工人到农民,再到机关干部,每个人都尽全力完成这件事。

最终,他们在四个月内挖掘了土方48000立方米、石方4600立方米,成功于期限内完成了这一重任。

无独有偶,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背景图《祖国大地》绒绣画设计被确定后,山东烟台绒绣厂承接了这一任务。

为了保证作品按时且高质量完成,烟台绒绣厂很快动员了43名技艺精湛的女工。

她们怀着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奋战68个日夜,终于完成这一宏伟巨作。

整个刺绣过程中,为最大限度满足作品的艺术设计需求。

烟台厂的女工们以大胆创新的精神,突破了自我极限。

过去最多在刺绣过程中使用300多种颜色的她们,在这幅作品中使用了1200多种颜色。

这种自我突破的背后,蕴藏的感情不言而喻。

未参与纪念堂修建工作的各地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对伟人的缅怀与敬仰。

贵州省一处苗寨,当地村民在得知要修建纪念堂的消息后。

村中老人立马聚集乡亲,召开村内会议

他们决定将苗寨中一颗世代相传、被奉为“林中之神”的千年香樟树拿出来,移栽到毛主席纪念堂,增添自然之色。

在香樟树移送到北京的那一天,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寨门口相送。

他们以这样一种方式,表达着对毛主席的深深思念之情。

在修建主席纪念堂的一年时间,还发生过太多类似的事情。

这怎能叫人随便就拆除重建。

最终,经过商议,韩福裕选择在雕像周围摆满鲜花。

这样既能挡住主席坐姿,也能起到自然装饰作用。

毛主席纪念堂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了无数人心向往之的圣地。

在这里,经常能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位中年人搀扶着一位走路都已踉踉跄跄的老者,来到纪念堂向毛主席鞠躬缅怀:“我的父亲来北京治病,今天刚出院,老人家就想来看看毛主席。”

一位中年妇女捧着一位老人的遗像,眼含热泪地向毛主席的雕像深鞠一躬。

然后,她激动地告诉工作人员:“这是我母亲的遗像,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来看一眼毛主席,我是来实现她遗愿的!”

2013年11月17日,一位身着旧时军装的86岁老兵,步履蹒跚地走到纪念堂向毛主席的鞠躬纪念,随后放声大哭。

原来,他是曾做过毛主席5年警卫员的奉孝同。

1958年,奉孝同在毛主席的教导下,选择扎根农村老家,积极建设家乡六十载。

结语

应该说,当初组织兴建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

时至今日,这个地方也依然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圣地,是中国人精神的寄托。

在这里发生的每一处动人场景,都凝结着人民群众对一代伟人的深厚感情,也进一步体现着毛主席和他的思想与人民群众斩不断的血脉联系。

这无疑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笔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王志强.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创作亲历记[J].百年潮,2014(01):73-75.DOI:10.16624/j.cnki.11-3844/d.2014.01.012.

西北,闫树军.毛主席纪念堂最初的几种设计方案[J].党史博览,2020(03):32-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