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不善战的理由:
刘备入川,不足两年;刘秀攻蜀,不足两年;钟会、邓艾攻蜀,五个月拿下;恒温伐蜀,四个月搞定;五代后唐灭前蜀,两个多月;赵匡胤灭后蜀,两个月;明朝打四川,五个月;基本上都是一鼓作气,反抗的力量很小;赵匡胤灭后蜀后花蕊夫人感叹:“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蜀人善战的理由:
蒙古攻宋,四川坚持了五十年,即使南宋被灭了,四川还又坚持了3年,蒙古大汗蒙哥就死在重庆钓鱼城。
清军入关,四川坚持抵抗了十多年,是满清最后征服的国土。
抗日战争,四川就是中国抗日的大后方,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四川沦陷,就意味着全国沦陷,最后四川还是顶住了。近代川籍名将更是数不胜数。
其实真正的蜀人不是不善战,是不好战而已。因为自从秦汉以来,巴蜀地区就是天下最大的粮仓,人民富裕,地形易守难攻,养成了蜀人安逸的性格,很少有图谋中原的宏伟目标,在他们眼里,川外都是穷乡僻壤,没什么兴趣。即使外面打进来了,换一个政权而已,对人们生活影响很小;但是如果外族进来,那就不一样了,必须奋起反抗,蜀人要是真的振作起来,那是相当有战斗力的。
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的时候无人可用,将领基本上还是荆州过来的那些人。有人说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其实诸葛亮也很冤枉,当时的蜀国人就是没有这个概念,武将当然培养不起来,但是文官还是可以的,主要是诸葛亮死后,阿斗用人出现了原则问题,那没有办法,要知道大唐鼎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在唐玄宗晚年出现了用人原则问题而导致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再也没有缓过气来,直到灭亡。诸葛亮本人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安逸对他来讲就是犯罪,强蜀而图天下是他的终极目标。但是当时蜀国的情况,如果不主动出击,要是曹魏、孙吴真的来了,诸葛亮在的话,也许能守的住,如果他不在,应该守不住,诸葛亮是没有这个信心的,所以硬着头皮北伐......每次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时候让人泪目。
蜀人没什么可批驳的,对同族谁统治都无所谓,对异族坚决战斗到底,这种精神一定程度上更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