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上早朝时满朝文武都会拿着个长条形的东西,似乎大家手上拿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有什么作用呢?
北宋政治家、知识分子范仲淹手持笏牌的画像。这些古代大臣上朝面见皇帝时手上拿的东西被称为笏板,或简称为笏(Hù)。
从历史上看,笏有两个不同的作用:起初,它们被用作记笔记的工具。大臣们可以将上奏内容简短的在笏上写下(或雕刻,取决于它的材料)以及当皇帝有重要旨意或者命令时可以将其记录下来,有点类似后来的纸质备忘录或便签: 随着纸张的广泛使用,笏的角色逐渐转变为礼仪角色之一。不同级别和重要的官员使用不同材料的笏。上级可以用玉、象牙制成的笏,下级只能用竹木制成的笏。和皇帝说话时,应该用笏遮住嘴巴和脸的一部分,以示尊重。而此时,笏已经成为宫廷的象征。明朝还规定了需五品以上官员可以使用象笏,五品以下没资格使用象笏。拥有一块用昂贵材料制成的笏牌,表明其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 有时,它可以是一种激励工具。明朝一官员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记载了他少年时代的一些事情:有一次他的祖母跑到他面前问他为什么总是像个女孩一样呆在他的房间里,而不是像大多数其他男人一样出去走动。奶奶亲眼目睹了他学习,去取了一块曾属于奶奶爷爷的象牙笏,送给了他,说:“我们家族很多人学业不行,但你很有前途。总有一天你会用上它。”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笏的使用也传播到其他东亚文化,特别是越南、韩国和日本:德川幕府开国元勋德川家康
手拿笏牌越南皇帝手持笏牌朝鲜法院的官员笏也进入了中国民间神话,在那里的统治者经常被描绘成笏官:
因此,从本质上讲,它们是从备忘录变成了身份的象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这就是所谓的“官场文化”。这种文化有着上千年传统,并且慢慢延伸至周边小国。虽然在我国清朝已被废止,但周边国家还是继承了中国这一古老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