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下台:性格弱点与政敌共同的结果

调侃历史 2021-12-06 12:02:24

自从安排了张九龄和李林甫当宰相后,唐玄宗很是高兴。他们其中的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另外的一个,沉默寡言,拼命干活,而且还从来不打架。

当然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唐玄宗就发现了一个神奇的问题,这两个宰相之间没事,但是,自己跟其中一个宰相之间却发生了问题,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问题。

这个宰相,就是张九龄。

张九龄才华横溢、诗词了得。唐朝号称诗的朝代,诗人是全社会的宠儿,更是大众偶像。因此,张九龄拥有无数的粉丝,就连唐玄宗本人,也是他的"铁粉"。

除此之外,由于文采了得,张九龄写的文章意存高远,气势非凡,颇有四海臣服的大国风范。从开元十八年(730年)开始,不管历经几任宰相,国家所有的重要诏书全都是张九龄起草完成的,可见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简直无人能敌。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大师级别的才子,还是有三个致命的弱点,且让唐玄宗无法忍受,更不能释怀。

第一个弱点∶矫情;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过生日,根据往年的惯例,文武百官要送给皇帝一面铜镜,寓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等。

要知道,这个规矩是唐太宗李世民定下来的,距当时都快一百年,没有一个人提出过异议,也没有一个人破坏过这个规矩。结果这一次,张九龄却推陈出新,另辟蹊径了。

在这个生日宴会上,张九龄送了一本自编的小册子,名为《千秋金镜录》。按照张九龄的意思,年年送镜子,大家也不嫌烦呀,而且铜镜只能照人的长相,又不能看见国家的兴衰,皇帝不如看我这本《千秋金镜录》,就能知道国家兴亡的道理了。

想想唐玄宗的心情吧,李隆基都五十多岁了,治理国家也已经二十多年了,国家被他治理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方臣服、再无兵戈。这个皇帝早就没有了雄心和伟业,就一门心思想奢靡享受了。这一下子倒好,还得读书学习,而且还是这么厚的一本书。

第二个弱点∶固执。

当时,有一个叫张守珪的将领,镇守边疆,屡建奇功,所以唐玄宗很赏识他,想让他入宫当宰相,这不但符合唐朝"出将入相"的传统,而且除了左、右两位宰相外,唐朝还有很多有名无实的"挂牌"宰相,也不多这么一个人。

结果呢?唐玄宗刚刚提出这么一个想法,就被张九龄无情地一口否决了。

"陛下,您糊涂了!宰相是什么?宰相是百官之首,是帮助皇帝处理朝政的人,是这个国家的首席总经理,可不是什么赏赐的奖品。怎么能让人随随便便就当!"

一听这话,唐玄宗马上打圆场,他告诉张九龄:"不是让张守珪真当宰相,就是给他一个荣誉头衔,激励一下其他的将军而已。"

没想到张九龄还是不依不饶,他继续说道∶"还是不行,职位就是君主手中的武器,如果您随随便便就给人,谁还会尊重这个职位呀,更不会尊重您了。再说了,仅仅打了几场胜仗,就要拜张守珪为宰相,要是他把敌国给灭了,您拿什么官职赏赐他呢?"

最后,唐玄宗被反驳得哑口无言,这次册封的事情,也只能不了了之了。可见,这就是张九龄的为人处世原则,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他决不妥协,撞着南墙也不回头,更不会给君主一点颜面。

第三个弱点∶糊涂。

人们常说∶"为人处世,难得糊涂",但是,在张九龄这里,他不是"难得糊涂",而是"真糊涂"。

有一次,夏天将至,唐玄宗送给张九龄一把白羽毛做的扇子。

咱们都知道,古代不是讲究拿把扇子装酷吗?所以皇帝送把扇子,没有任何的意思,就是想让张九龄耍耍酷,顺便引领一下时代潮流,成为一个"潮男"。

结果呢?唐玄宗的本意是好的,他却忘记了一个成语——秋扇见捐。这一下子,事情彻底热闹了

看见这把扇子后,张九龄立刻"悲从心来",马上写了一篇千古名文《白羽扇赋》,用来表示自己此时此刻"悲伤"的心情。

可见,连最起码的"揣测君意、对症下药"的本事都没有,张九龄整个就是一个"文化大师、生活白痴",也活该他被赶出朝廷。

当然了,上面的那件事情,只能说张九龄一时糊涂,而下面的这件事情,则让皇帝咬牙切齿,彻底冷落了张九龄。

开元后期,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地区的货币不够花了,也就是闹起了俗称的"钱荒"。这可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张九龄直言不讳地说道∶"取消只有国家才能铸钱的禁令,让老百姓自由铸钱,不就解决了!"

想想唐玄宗的表情吧,就连傻子都知道,这个办法有多馊!简直就是胡闹!可见,唐玄宗心里这个悔恨呀∶

我是怎么了?怎么用了这么一个白痴加笨蛋来当自己的宰相!反观李林甫,在"钱荒"这个问题上,他采用上浮汇率、注入外资的办法,不仅颇显成效,还解决了这场经济危机。这一下子,唐玄宗内心的天平,就开始向李林甫方向倾斜了。

而接下来发生的三件事情,让这个天平彻底倾斜,再也回不来了。

第一件事情∶搬家事件。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东都洛阳的皇宫里,居然出现了妖怪!这到底是个什么妖怪,有没有捉妖的钟道,历史书上没有记载,反正是闹得人心惶惶,就连皇帝本人也不能幸免。

后来,唐玄宗就把张九龄和李林甫叫来,跟他们商量,说宫里面太乱了,我想先去长安避一避,等捉住了这个妖怪,我再回来。

一听这话,张九龄马上反驳。殊不知,张九龄认为,此时正是老百姓收麦子最忙的时候,皇帝这个时候出宫属于扰民,让唐玄宗等农闲了再说。

说完,张九龄说自己还有"大事情"没有处理,就转身离开了。可想而知,看着张九龄逐渐远去的背影,唐玄宗差点没气死过去。

就在这个时候,皇帝身边的李林甫说话了,他是这样进谏的∶

"长安跟洛阳,就是皇帝您的两个家,自己想搬家了,还用跟别人商量吗?咱们明天就能走。除此之外,要是耽误了老百姓的农活,糟蹋了田里的庄稼,咱们照价赔偿就行了。实在不行,免收沿路百姓的赋税,老百姓还不感恩戴德,还能再说您的坏话?"

此言一出,唐玄宗的心里立刻痛快多了。

没过多久,第二件事情又爆发了,这就是"牛仙客事件"。

牛仙客,隋朝名臣牛弘之后,从边疆小吏开始干起,靠砍人头建立功勋,结果慢慢砍、慢慢升,最后当上了河西节度使。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改任他为朔方节度使。从河西到朔方,属于平级调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结果呢?接替牛仙客的人一上任,直接就惊呆了。

原来,牛仙客留下的仓库里,那真是物资云集,堆得跟个小山似的,几年都用不完。士兵的武器装备更是好得吓人,很多东西都是光灿灿的,一看就是刚刚发下来的。

这一下子,这个接替的官员彻底震惊了。你看看别的节度使,个个狮子大开口,天天堵门口哭穷,你再看看人家牛仙客,拿着同样的军费,怎么就能这么富裕呀!

后来,这件事情就被唐玄宗知道了,而唐玄宗的第一反应是∶不信。他也没法信。

要知道,打仗就是烧钱,怎么可能节省下来?武将们也全都是丘八子,怎么可能会理财呢?于是,唐玄宗就派人调查了一下,结果调查后发现,比上报的资料还好。这一下子,唐玄宗彻底激动了,说这个牛仙客绝对是一个军事加理财的两用型人才呀,必须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鉴于上一次张守珪的惨痛教训,唐玄宗这一回也学乖了,不册封牛仙客为宰相了,而是册封他为六部尚书。当然了,按照皇帝本人的心思,这个牛仙客的事迹比张守珪突出,赏赐的官职还比张守珪小,这一下子,宰相张九龄该同意了吧。

还是那三个字———不可能!

张九龄认为牛仙客不过是一个边疆小吏,有功就应该赏赐与他相符的官职,不应该将朝廷命官封赏给他。

听了这话,盛怒之下的唐玄宗宣布退朝。殊不知,就在君臣双方不欢而散,张九龄率领文武百官出去的时候,李林甫却没有第一时间跟上,他只是慢慢在后面走,然后若有所思,对着空气说道∶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哪一个不是草莽出身;反之,满腹经纶的书呆子,又怎么能够理解皇帝的用人之道…….."

这句话,音量不大不小,正好让唐玄宗一个人听到。一听这话,唐玄宗多聪明呀,他立刻明白了这其中的含义。

没过几天,牛仙客升任工部尚书,食俸三百户。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张九龄终于知道李林甫的厉害了。张九龄赋《咏燕》诗一首,彻底向李林甫妥协、投降了。

当然了,虽然张九龄妥协投降了,但李林甫可没打算放过他。没过多久,他就被李林甫抓住了一个致命的突破口,随后一记重拳就打了过来,张九龄也就此下台了。

这个致命的突破口,就是被李林甫"口蜜腹剑"过的严挺之。这就是第三件事情,严挺之受贿案。

唐玄宗喜欢武将,老是琢磨着如何提拔张守珪、牛仙客这样的武将,让他们入朝当宰相。对于这个问题,张九龄是完全反对的,他甚至跟皇帝撕破脸皮了。

后来,张九龄一琢磨,这样天天跟皇帝吵架,也不是事。要不这样吧,我先提拔几个人,把这些"萝卜坑"都抢了,让你皇帝没有官职赏赐,这样问题就能顺利解决了。

于是,在皇帝的反对声中,张九龄提拔了还在洛阳"养病"的严挺之,让他入朝为官,成为自己的死党。

当然了,张九龄也知道,此时此刻李林甫正在得宠,所以他就告诫严挺之最好拜访他一下。一般来说,被李林甫搞了一次,已经吃尽苦头了,应该长点记性才是,结果呢,严挺之丝毫不长记性,他孤傲无比地说道∶

"李林甫算什么东西!让我去拜访他,没门!"

严挺之这段狂妄至极的言语,很快就传到了李林甫的耳朵里。于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因为一件普普通通的贪污案,李林甫就把严挺之给收拾了,而且,还把事情闹到唐玄宗那里去了。

要知道,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这要是一个聪明人,就该跟严挺之划清界限,弃车保帅了。但是,张九龄却不这样做。

对于张九龄而言,他一直以为,自己帮助唐玄宗解决了那么多的事情,不就是一个小小的贪污吗?咱犯得着这样大张旗鼓吗?给我一个面子,把这件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行了。

除此之外,对于张九龄来说,严挺之是自己"拜把子"的兄弟,明知道他犯了错误,也是要出面保护的。

于是,张九龄就算完了!

第二天,盛怒之下的唐玄宗就下旨,宣布张九龄结党营私,罢免他宰相职务,降职为左丞相,原中书令(首席宰相)的职位由李林甫接任。这一下子,张九龄的政治生命,就算是彻底完了。后来,在李林甫的穷追猛打之下,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将张九龄轰出来朝廷,贬为荆州长史。三年后,张九龄死于家中,享年六十三岁,死后被谥为"文献公"。

4 阅读: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