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皇帝也是非常多的,但是宋朝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就连很多宋朝皇帝也是一样。因此面对周围国家侵犯的时候,大多数都是采用议和求稳的态度。但是今天要讲的这位皇帝就不一样了,他就是宋哲宗赵煦。

他为什么采取铁血的政策进行统治呢?
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跟其他求稳皇帝不一样的呢?
事件缘由:赵煦是宋朝当政的宋神宗赵顼的第六个皇子,史书上说起他的执政年代,前半截总在夸他祖母的垂帘听政,后半截津津乐道群臣们的党争,唯独他的事,总是寥寥几笔带过。因为就是这个看上去没存在感的帝王,造就了北宋最铁血辉煌的年代。
在宋神宗去世之前的几年里,他只是个不起眼的皇子,可是小小年纪,就露出了早慧的一面,天资十分聪明,很得父皇宠爱。甚至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宋神宗处理国事,都常带他在身边。

当时,北宋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神宗时期推行的王安石变法,在改善国家财政和军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引起了朝野内外的激烈争论和反对。小小年纪就亲眼目睹了父亲的艰辛。这些也迫使这个孩子早早的成熟起来。
而宋神宗刚登上皇位,就发现,国库穷得连先帝的葬礼都办不起了。为了改变现状,他毅然任用了王安石,开始排除万难的进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年轻的宋神宗励精图治,渴望重振大宋国威,消除内忧外患,于是起用学识渊博的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时代就跃跃欲试,这次君臣一拍即合,接连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什么募役法、青苗法等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打击地主豪强对贫苦农民的剥削兼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权,在不增加税赋的情况下,实现富国强兵。
但是新法的推出,遭到了司马光等保守派群体的强烈反对。但是,王安石有过长期的地方官经历,而且政绩斐然,新法的推行,只不过是把他的地方经验推而广之,按比例放大而已。抱着这种绝对自信,再加上宋神宗的强硬支持,王安石根本不把保守派的批评当回事。

为了扫除变法障碍,王安石严厉打击反对变法的官员,不是贬官,就是下大狱。而对那些赞成变法的人,王安石则火速提拔。王安石偏听偏信,一意孤行,全然不顾民意和变法出现偏差造成的负面影响,终于导致国富民穷,民怨沸腾。
这种局面当然不是宋神宗愿意看到的,于是不得不叫停部分新法,王安石也只好托病辞职。
变法主要失败的原因有三种,一是王安石过于执拗听不进去任何不同声音,不懂的变通。二是新党人员投机者太多,人品又不如旧党,有些把经念歪了,导致大量的攻击。三是王安石对不同意见的人大量放逐,这一手段被后来者发扬光大,政治风气败坏。
后来宋神宗因病情加重,不久后便驾崩了,当时的赵煦才8岁。由于年幼无知,朝政由其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也是保守派的支持者,她任用司马光等人为重臣,并压制变法派人士,还支持旧党对新党展开政治大清洗。这样一来,北宋陷入了停滞不前、内耗不断、外患频生的局面。

宋哲宗本人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责任,又因为年纪尚小,就安静地当好吉祥物,不插手朝堂事物。高太后执政的这8年里,在朝堂上,赵煦基本上一言不发,仿佛自己是一个隐身人。
重大责任:在宋哲宗的父亲死后,垂帘听政的老太后,就立刻废止了新法,同时把当年反对法治改革的旧党老臣们提到了中央。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大臣们虽然废除了新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他却把北宋军队之前好不容易得到的河湟之地给丢了。
宋神宗晚年,派出5路人马、数十万大军,意图收复西夏,却功亏一篑,随后在永乐城之战中,一败涂地,损失难以计数。这让宋神宗受到严重的打击,很快就郁郁而终。

他去世之后,高太后和司马迁居然为了和西夏议和,把宋神宗千辛万苦收复回来得一些失地,拱手让回给了西夏。
河湟之地是北宋的军事重镇,一旦割让给了西夏,那么接下来整个川蜀之地都将暴露在西夏铁蹄的面前。面对这个局面,小皇帝自然非常的愤怒。但是一个半大的孩子,即使贵为天子,谁又会把他当回事呢。
直到高太后一去世,17岁的赵煦亲政,立刻在朝堂上掀起了一场风暴。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闯事业,总是有一股劲。赵煦把朝堂上支持旧法的大臣,纷纷贬谪,有人建议,让被贬到岭南的一些人,迁移到环境稍微好点的地方。赵煦笑得很温和,说出来的话却很冰冷:不可以。

赵煦把当年被贬的支持新法的人,又全部都召回了朝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章惇。章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宋哲宗推动改革的关键人物。已经去世的王安石,也追封了谥号,配享神宗庙廷。
在章惇、章楶、曾布等人的努力之下,宋哲宗全面恢复了被高太后废除的保马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法律,这些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他还大力提倡节俭,减少朝廷开支,增加国库收入。他还重视军事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还注意改善民生,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他的改革措施使得北宋的经济和军事都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此外宋哲宗利用新法改革换来的强大宋军,向西夏政权开刀。当时,宋哲宗大胆使用吕惠卿等强硬派大臣主持西北防务,重建西北的防御体系。
西北防务:在宋哲宗执政时期,北宋还有过极为辉煌的战绩,那便是围绕平夏城修筑前后爆发的“平夏城之战”。
章楶对“坚壁清野”的指示作出了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回应。章楶持有一种战略互动的观点,反对生搬硬套。他认为“坚壁清野”是自古御戎之策,经过细心考虑,章楶强调野战军的角色,提倡“大抵战兵在外,守军乃敢坚壁”的主张。他计算环庆路城寨共三十多处,若西夏动员二十万精兵,尽围各城寨。

当时章楶被朝廷派往西北主持对西夏的战事。于是他下令让军队在宋夏两国的关键节点胡芦河川一带筑起两座城,分别是:平夏城(主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北)和灵平寨(副城)。
而宋朝方面,宋哲宗坐镇后方,亲自调度军用物资和粮草的押运。章醇则亲临前线,指挥军队换防、出击和防守。
北宋的国力是西夏的几十倍,依靠着这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要不了多久,西夏就会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在平夏城竣工后的第5天,十几万西夏大军带着各种攻城器械浩浩荡荡地开到平夏城,第一次平夏城之战随即打响。
正当西夏大军埋头苦干忙着拆城的时候。北宋熙河军名将姚雄率领的7000伏兵突然杀出,拦腰截断了西夏大军,平夏城里的守城部队也迅速出击里应外合,结果西夏军迅速溃败,投降人数高达3万。
西夏人不甘心失败,于是在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后,梁皇太后亲率30万大军再次向平夏城杀来。西夏名将嵬名阿埋率本部兵马负责攻城,其余军队沿平夏城周围各关键节点展开布防,远近搭配形成梯次,准备对宋军实施一次漂亮的围点打援。

在章楶指挥下,四路北宋西军在各自主帅的带领下,竟神不知鬼不觉地带着援军绕过西夏人的布防直接出现在平夏城周边。西夏人围点打援的计划泡汤,取而代之的宋军里应外合,中间开花。
在经过近半个月交锋后,西夏这边先撑不住了。原来宋军先是劫了西夏军队的粮道,后又利用大风天气火攻西夏军营。
西夏30万大军彻底崩溃了……战后盘点,西夏军队活着回去的不足一半,武器装备、战马辎重方面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要知道此战西夏相当于将整个国运都押上了,结果却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经过多次的连续反击,北宋终于收复了部分领土,西夏也被迫主动求和。因为这些丰功伟绩,宋哲宗被誉为继太祖太宗之后第三位“铁血皇帝”,章醇也被称之为当朝的“铁血宰相”。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局面开始扭转的时候,噩耗传来。
噩耗传来: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宋将要迎来中兴的时候,开封城里却传出噩耗:宋哲宗驾崩了。于是前线军事行动一律停止,宋夏两国关系又重新回到老路上来。
宋哲宗不仅在政治上放开手脚,在军事里也放开得很。只是赵煦的身体一直很糟糕,少年时便有咯血等旧疾。后来随后刘氏接连诞下一女一子,接连进封为贤妃、皇后。

但是宋哲宗在位末期因子女接连夭折而大受打击,再加上赵煦身体健康一向不良,这些便加重了他的病情。于是不久后赵煦在东京福宁殿病逝,年仅二十五岁。
对于北宋而言,拥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宋哲宗离世无疑是极为重大的损失,但更大灾难是接任宋哲宗皇位的是他的皇十一弟赵佶,史称宋徽宗。北宋的末日在这皇位更替一刻基本就已成了定局。
结语:从宋哲宗上位登基到最终逝世等等事迹,都可以看出宋哲宗将旧党的打压控制在一个非常合理的限度内,新党打击旧党全面报复升级也被宋哲宗叫停。尽管宋哲宗对旧党的打压有部分扩大化的嫌疑,但整个国家对宋哲宗打击旧党还是能够理解和支持的。

宋哲宗在位期间,他在军事上果断且有担当的做事风格、在政事上的成熟以及善于接纳新兴事物的性格,成就了他执政期间所创建的各种显著功绩。但是英年早逝,从此之后,北宋也失去了它最后的黄金时代,开始了摇摇欲坠走向深渊的道路。
参考文献:
史料《宋史》
史料《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料《宋哲宗皇帝传》
漆侠. 《王安石变法》
内部保守派跟激进派的争斗都没压下去就想对外征战,打双线玩微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