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增军,字秋元,1960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资培训“专家教师团”成员。河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
关于篆隶融合的几点思考
文/王增军
第五届全国隶书展征稿正在进行,写什么?怎么写?舆情显示篆隶融合是其中一个热门选项。这也是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效应在发酵,十三届国展隶书篆隶融合入展作品虽然比例不大,但是反响强烈。人们似乎找到了破解当代隶书之新,使之入古的门径。

所谓篆隶融合,就是将篆书篆刻元素融于隶书之中,以提升其高古意蕴。于此,前贤何绍基、伊秉绶、吴昌硕等,早已走在篆隶融合大路上,并开辟了隶书新境界。然而篆隶融合不是篆书与隶书简单的拼凑,要避免简单化、表面化和去隶书化。篆隶融合,首先要有比较扎实的篆书和隶书的功夫。从审美认知到技法,都应具备一定能力。比如,篆书是古,隶书是朴。笔法的一脉相承,结构的本质却不同。

虽然笔法和结构密不可分,但是从历史上成功者的例证分析得出,全面融入的几乎没有,而是或侧重笔法或侧重结构。

一、笔法融合。何绍基、吴昌硕隶书都得益于篆籀笔法。何绍基取法两周金文绞转笔法,创造出了简敛玄远的何氏隶书。吴昌硕主要取法石鼓文,以铺为主以裹为辅笔法,创作出浑朴雄肆的隶书。二者的隶书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结构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用深悟而得的篆籀笔法写平常结构。深谙篆书原始性,于是衍生出简敛和浑朴,同出而异名的高古隶书风格。 虽然,“笔法千古不易”,但是篆籀笔法中的原始性,恰恰是万千笔法之法。

二、结构融合。伊秉绶隶书突出的特征在结构,奇肆古奥。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深得汉代官印平正静穆神髓。虽然说“结字因时相传”,相对来说,取法结构比取法笔法要容易,但是,谁又能做到伊秉绶这样纯粹。

三、《秦诏版权量》《祀三公山碑》等碑融合提取。《秦诏版权量》可侧重取法结构和章法,意在其自然与恣肆。字法作为隶书不可取,跨界书体,隶书展不可以。此种同样适用于秦楚简帛篆书。《祀三公山碑》字法更近于汉摹印篆,基本属于篆书。隶书取法,要强化其隶书笔画意识,去除篆书婉曲叠绕笔画,以简化繁。

四、秦汉印砖瓦陶铭刻融合提取。秦汉印以及砖瓦陶铭刻等,笔法简朴自然是隶书很好的取法对象。其结构中,隶化的审美意象亦能给人丰富的艺术感觉和启示。前贤中黄牧甫融合提取汉碑,以及秦汉砖瓦陶铭刻之隶化元素融入其篆刻,创作出简静高古风格,我们怎么就不能反其意而用之呢!

在篆隶融合中,特别强调不要简单化,表面化和去隶书化。切忌生搬硬套篆书结构笔画。有些具有篆书意味的笔画结构已经成为隶书的一部分,是历史自然约定俗成。有人认为,去掉蚕头燕尾就是篆隶融合。去隶书化不是进步,是倒退。不可取。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