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4日,国军以独95师即赵子龙师为主导的攻势排山倒海,震天动地。
尤其是95师组成的敢死队,在炮火掩护下潮水般一波一波向我军阵地猛冲,第一波被打垮,第二波紧接上,第二波被击退,第三波又扑上来,凶猛程度前所未有。


塔山,罗奇没有料到惨败
一、没有料到赵子龙师遇上了克星,四野四纵。
赵子龙师为宁夏军阀马鸿逵的4个团演变而来,充实大量黄埔军校生,成为蒋介石的心腹部队,作风彪悍,有着一个营消灭一个日军联队的战绩。
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国军第54军,62军伤亡惨重。蒋介石寄予厚望的赵子龙师,披挂上阵,闪亮登场,偏偏遇上了他们的克星,四纵。
1948年10月14日,塔山的天空被炮火映得通红。国军的攻势如同狂风般席卷而来,炮弹如雨般倾泻而下,势要将塔山的一切毁于一旦。95师的团营军官都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冲锋枪、机关枪梯队层层推进。
95师擅长的就是连环攻击。波浪形的攻势,这意味着只要国军前一波战死,后一波马上利用前一波的尸体作为掩护,猛烈地向前推进,不给我军一点补给弹药的时间。
“塔山无山,四纵即山!”


四纵是四野的响当当主力,善打苦仗恶仗,面对着强大的敌军压力,演变成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阵地几次易手,几次夺回。短兵相接,展开肉搏。
10月13日~10月15日,硝烟散尽,塔山无恙。
赵子龙师近万人伤亡2/3以上,被迫撤出战场。
四纵伤亡3000余人。
赵子龙师尸横遍野,四纵血流成河。吴克华战后来到塔山阵地泪如泉涌。



蒋介石自此感到大势已去,心生悲凉,体恤赵子龙师神勇,将其撤往台湾,不再参与国内战事。
二、没有料到四野在塔山兵力倍增,炮火呈碾压之势
国民党的情报失准,对四野在塔山兵力部署判断失误:
他们觉得东野的纵队和国民党的师差不多,认为每个纵队顶多就一万人。还以为,东野在塔山防线上的兵力最多不过四万人。
而实际上东野部队在塔山防线安排四纵、十一纵,外加两个独立师,炮兵旅6师,总共兵力8万。
更不清楚的是,四纵的阻击部队共修建了2万多个掩体,开挖6千米长交通壕和1. 2万米反战车壕沟和其他各种障碍物。四野阻击部队所有人员,火炮,弹药和骡马全部都已进入掩体。


对四野在塔山武器装备上判断失误:
整个第4纵队,装备有200余门迫击炮、10门高射炮、3门美制105榴弹炮、36门山野炮。
仅四纵主力团10师28团塔山以东阵地,约1000米宽的正面上配置了16挺重机枪、49挺轻机枪、数十门各种身管炮和团属迫击炮。
四野在塔山投入最大的炮兵单位是炮兵旅,而候镜如的东进兵团投入的最大炮兵单位是炮兵营。第95师不到10门山炮。
炮火的碾压成为制胜关键之一,共军的装备甚至比国民党的装备还要精良,原因很简单,除了接收日军遗留的武器外,而且还能批量生产全新的火炮弹药。当时的炮兵力量是完全碾压国军。
时任国军第8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的施有仁回忆:
“共军炮火之猛烈,使我方炮兵受到很大威胁与压制,而处于劣势,是我们部队对共产党部队作战以来所仅见。部队士气受到极大震动。”
三、没有料到海陆空协同作战,纸上谈兵。
所谓陆、海、空三军作战,只是徒有其名,根本不能协同一致进行“立体打击”。
当时的海军司令桂永清、空军司令王叔铭等人所领导的海、空军都不是陆军所能指挥的,都是各行其是,陆军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
国军的海军陆军,在此之前完全没有协同作战的经验,在开战之前2艘海军甚至没有确定打击目标,国军派出的“重庆号”王牌战舰本来配备6门大炮,但是舰长以塔山岸口吃水深度不足为由,实则是害怕火力会误伤到战舰,离着20公里之远就开始炮击,基本是在“放空炮”,放完20响就开走了。
而空军也是例行公事,进攻前轰炸一阵,看到国军和我军搅到一起后,担心误炸,理由充分的开溜。


四、没有料到指挥系统频繁换将,兵团司令官侯镜如卧底
东进兵团由多个派系的部队组成,塔山战役打响前两天的指挥权由 54 军阙汉骞掌控。
后又派陈铁的军队共同参与到东北战事当中。
蒋介石电令侯镜如指挥所辖的4个军驰援锦州,但此时,侯镜如已与中共秘密联系,他故意放慢动作,推迟11天才率领九十二军赶到前线。
10月13赵子龙师的师长罗奇登场,
兵团司令官侯镜如表面上像是甩手掌柜,却做了几件影响战局进展的事:
如拒绝54军军长阙汉骞的迂回塔山从侧翼进攻方案;
赵子龙师进攻时缺乏坦克,因为兵团行动匆忙没有携带;
以及国军数次突破塔山阵地都未派后续部队有力支援等等。


攻防比例一般是三比一,打不下来很正常。
四纵守塔山,牺牲也大,以至于指挥作战的几位将军,去世后也要葬于此地,和牺牲战友在一起
[笑着哭]没文化真可怕,一个营能消灭一个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