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少壮派偏激离谱,营救张学良断送东北军

见谈历史 2024-10-24 03:29:25

1937年1月9日,蒋介石派人到西安,提出和平解决的甲种方案,被杨虎城和东北军的将领接受。

东北军少壮派,以张学良的副官兼秘书苗剑秋、卫队营营长孙铭九及政治处少将处长应德田“三剑客”,为核心的36名东北军青年军官对此坚决反对,他们大都是张学良一手提拔栽培的营、团长,对张学良感情很铁,主张当务之急,就是救张学良出险。

选择去救张学良,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失去了张学良,就没有人为他们撑腰。

一、少壮派铤而走险,杀掉王以哲,主张打出潼关武力营救张学良

以何柱国、王以哲等为代表的当权派,主张不宜妄动兵戈,因为这样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内战,对抗日不利。

王以哲主动释放了蒋介石的10多位大员,数架飞机 ,并没有换回张学良。引起少壮派不满。

1月29日,东北军在渭南召集团以上军事会议。会议决议,为救回张学良不惜与中央军一战,40多个军官签了名。少壮派后又以抗日同志会的名义召开会议,会上决定武力解决矛盾,先夺取东北军的指挥权。

1937年2月2日,主和的67军军长王以哲、西北剿总参谋处长徐方、交通处长蒋斌以及副处长宋学礼等人先后被杀,这就是著名的“二二事件”。

王以哲等人被杀后,少壮派因为没有领袖级人物,并没有夺得东北军的指挥权。反在东北军中激起了轩然大波,引来杀身之祸。元老派决定从前线调部队回西安讨伐少壮派,还要杀人者偿命,以祭奠王以哲。

走投无路少壮派孙铭九等人向周恩来、杨虎城求救,周恩来担心东北军互相残杀,通过权衡,把他们送到云阳红军主力暂时躲避。

二、“二二事件”直接导致了东北军的瓦解,激化与红军、十七路军 的矛盾

“二.二事件”带来的危害极大:

东北军陷于内乱之中。

“二.二事件”后,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被东北军通缉。

高福源被105师师长刘多荃枪杀。刘又通过其族弟刘凤德逮捕了于文俊,予以极刑。

已经建立起基本信任的红军与东北军,因为“二.二事件”出现了裂痕。

东北军有些高级将领不再信任红军,认为中共偏袒少壮派,甚至认为事变是受中共指使。

东北军与十七路军 离心离德。

杨虎城在事变中虽然力主劝解,但仍被东北军高级将领误解,也认为偏袒少壮派,因此东北军,十七路军分道扬镳。。

东北军 内乱,被蒋介石抓住了机会。

2月6日,东北军一零六师师长沈克、骑兵军第十师师长檀自新等致电南京,向蒋介石输诚。

宣布忠于中央的东北部队保持原地静止,其余部队则被调往豫皖进行改编。

事变使蒋介石意外成为最大赢家,他通过收买拉拢,顺利将大部分东北军与十七路军整编。

把东北军整编拆分为6个下辖2个师的乙种军以及冯占海等东北所部;

通过让杨虎城去欧美考察军事,免去了一切职务。

既分解了东北军,还掌控了西北军。

军事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的东北军,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内,彻底分裂,走向了土崩瓦解。此后再无东北军……

少壮派事变彻底失败,并带来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张学良彻底失去了被释放的筹码.

三、“三剑客”孙铭九,应德田随张学铭投靠汪精卫政府,做了汉奸。

闯下大祸后,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经过彻夜商量题出三个方案,一是他们三个人引咎自戗,二是自首投案,听凭处理,三是将他们送到红军中去。

而后苗剑秋,孙铭九和应德田离开了云阳,藏身于天津租界。

1943年,张学铭被任命为汪伪政权军事委员会委员,许多东北军的将领选择投降日本,其中孙铭九和应德田 ,两位受到张学良倚重的少壮派派、"抗日同志会"的重要成员,也在此期间加入了汪伪政权,成为汉奸与走狗。

0 阅读: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