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前,叶挺与项英先后提出辞职
其中,叶挺在给妻子的信中说,“任军长三年来,实非所愿。三上辞呈,二次走避,而终不免于陷入漩涡,一败涂地”。
1940 年 5月,在党中央下达数条命令调整新四军的工作,对于项英提出严肃批评。项英心有不服,一度向中央提出“请求撤职”。
对于叶挺来说数次辞职,因为他觉得委屈。
1940 年 12 月 26 日,中央向新四军领导项英、袁国平、周子昆发送一份电报,其内容严厉,质问新四军缘何迟迟未能北上。
12 月 29 日,叶挺接到电报后,随即致电中央提出辞职。称当下其无力承担对全军之重大责任。
自1937年9月28日,叶挺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四军的军长三年,部队的决策权,却掌握中共东南分局书记副军长项英手中。包括袁国平、周子昆,都有高于军长叶挺的决策权。
叶挺不是党员,作为党外人士叶挺不能参加党委会,中央的一些指示,都是项英转达给叶挺。一些军政大事,基本都是项英说,叶挺做,这对于不习惯“寄人篱下”的叶挺来说,是十分煎熬的。
对于项英来说,党指挥枪,是我军根本原则天经地义。
项英很反感,叶挺多次向党中央与毛泽东致信,反映新四军的实际情况,是在打他的小报告。因此也对中央和毛主席的批评不服。
叶挺与项英先后提出辞职背后原因在于
在军事战略作战思想上分歧
叶挺想东进北上,项英却主张守在皖南。
叶挺认为挺进敌后可以脱离国民党军与阎锡山部队所在的正面战场,避其锋芒、独立自主发展游击战争,同时招兵买马迅速壮大我方力量,扩大政治影响,组织群众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
而项英在皖南发展的思想根深蒂固,甚至他还准备把江北指挥部的一些干部调回,对于中央要求他北上的安排,他也是迟迟不动。
项英认为新四军应当坚持固守皖南山区,不应主动深入敌后,否则缺乏山地依托的我军必难以在日寇的重重包围中维持最起码的生存。 认为在皖南建立根据地非常重要。
一个是北伐名将,富有军事韬略。一个是资历颇深,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都有各自的真知灼见和根据理由。
在新四军的指挥权上的分歧
同样是新四军的领导,一个是正军长、一个是副军长,按理说,官大一级压死人。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项英作为副军长,却掌握了新四军的实权,而作为正军长的叶挺实际上却是有职无权。
尽管中央多次重申充分信任叶挺,要求相应配合其工作。
但是叶挺 毕竟出任过国民党的高官,又在国外生活过多年。当时的叶挺还代表着国民党,即使他表示了对组织的忠心,还是有需要避讳的地方。叶挺虽是军长,却不是党员。
项英长期领导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即新四军前身。因此,在新四军内部,项英的地位和话语权明显高于叶挺。项英同时是东南局的一把手,在新四军拥有很高的话语权。
党内会议由项英主持,叶挺作为党外人士不能参加。叶挺的指挥权在新四军内部被逐渐架空。
项英也曾不止一次问过叶挺:“你能接受党的领导吗?”
使用任用人员上的分歧
叶挺虽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干部,北伐名将,曾参与和领导了的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但因后来长居香港,和十年内战中的红军没有直接联系。
此次担任的新四军军长,叶挺自然要召集使用一些得心应手人员,许多非党人士来军部工作,如敌工部长林植夫,军医处的医官。叶挺还大量收容沦陷城市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当时新四军军部非党人士之多,实属罕见。项英据此多次向中央电告,指责叶挺将新四军军部非共产党化。
项英属下新四军的干部、战士大多是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红军骨干,因而和项英 的关系自然形成,非同一般。
皖南事变前叶挺项英分岐
1941年,为报复新四军在苏北进攻韩德勤,皖南的国民党军加紧收缩了对新四军的包围圈。国民党军这合围的动作真的很慢,不过比他更慢的是项英的动作。
在皖南事变前,党中央便作出了让新四军北上的决策,可是坚持固守皖南的项英始终犹豫不决,而且不管叶挺怎么催促,他都迟迟不肯下令。
12月26日,毛主席严厉地给项、周、袁发电:”“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究竟你们主张的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叶挺在给自己好友的电报中,无奈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满:“新四军迟迟不开始行动,再继续拖下去,中央可能会觉得是我故意违抗上面的命令,其实我很想落实中央的指示,但实在无能为力……”
叶挺主张很明确:
从后路包抄,“现在周围都是国民党军队,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前进,趁更多的国民党军队还未靠近时,坚决打下星潭,渡过微水河,向东南方向突围。我们突出去,国民党就没有办法了,而如果我们后退,就会陷入重重包围。”
这一提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除了项英。
而项英主张针锋相对:
“我们部队向来不死打硬拼,要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要是星潭强攻不下来怎么办?伤亡多了带不走,丢不下怎么办?”
争论就耗费了大量时间。
最后,终于等到部队要北移了,项英却断然否定了叶挺等人走东线或北线的意见,而是选择走章家渡、茂林、三溪、郎溪、天目山、溧阳这条南线。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九千多人的部队只有一千多人突围出去,大部损失,突围以失败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