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露露 本报记者付世坤 实习记者谢南希

“今天雨势比往天更大,邻线吊车频繁,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守《施工安控二十一条》,在保障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2月7日6时许,内江工务段资中线路综合维修车间副主任李杨东正在进行班前点名,他不厌其烦的嘱咐声回荡在成渝线内江站台。
当天,内江工务段近百名施工人员将对成渝线内江站5道进行成段换枕施工,进一步优化线路设备,提高线路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为内江站“强筋骨”,延长铁路运输寿命。

内江站诞生于1952年7月1日,是成渝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数十年来,不计其数的列车冲击、碾压对钢轨、轨枕、道床等线路设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老化与损伤,为延续其顽强的“生命力”,内江工务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内江站进行标准化改造,成段换枕便是核心工程之一。
“轨枕和道床是承载和传递列车重力、冲击力最重要的构件,如同人的骨架和经络。原来的轨枕只有4根钢筋,几十年后,部分轨枕就伤损了。现在更换的新II型轨枕就是10根钢筋,无论是承力强度,还是韧性等都可以得到成倍提升。”同时也是施工负责人的李杨东介绍道。

7时,调度命令正式下达,各小组作业人员立即按既有分工投入到“战斗状态”,8台小型挖掘机依次上场、各就其位,12台液压捣固机随时待命。淅沥冬雨中,一场酣畅淋漓的“换枕大会战”就此拉开帷幕。
此次施工将持续12小时。经过积极协调,除了内江站5道的施工天窗外,还申请到站6道全天累计8小时的临时天窗,用于更换新枕的同时,运用轨道车同步回收旧枕,为后续调车作业消除后顾之忧。
施工现场,8台挖掘机繁忙着,嵌合紧实的道砟在机械臂前端的钢耙下被轻松刨出,笨重的轨枕被机械臂尖端的爪子信手拈来,灵巧完成挖砟、取枕、安枕、收枕等一系列重量级工序。
“挖掘机换枕要注意前后间距,摆臂高度。施工安全四个字不是空口白话,是血染出的红色警示。”李杨东匆忙奔走在前后近一公里的施工“战线”上,谆谆叮嘱着每一组施工人员,引导他们严格按标作业。由于大部分施工人员是东北人,李杨东只能用普通话和他们进行交流,40余岁的他,突然转换的普通话里夹杂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其蹩脚的“川普”为严肃的施工现场增添了一丝喜乐,营造出别样的和谐氛围。

在李杨东的反复强调中,施工人员更加严谨认真,稳稳握住手中的操纵杆开展施工;道床边的防护员紧握着手中的信号旗,目光如炬,认真收听传达列车运行信号,牢牢守好施工中最重要的“安全门”;各小组负责人来回巡视,细致检查把控着施工质量。大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完成自己手中的工作。
仅用3小时,第一阶段换枕施工完成,挖掘机开行至第二阶段换枕区换枕,扪式起道机和小型液压捣固机“闪亮登场”,对换枕地段高低水平进行修整,将道砟捣固密实。无缝衔接的高度机械化作业极大地提升了施工效率及质量。
最终,经过超长时间的冒雨奋战,内江工务段完成了内江站5道共计近1500根轨枕更换。尽管雨水早已将衣衫淋湿,但当看见列车平稳行驶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上,大家脸上的笑容透出了安心和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