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幼孩子就不配出门吗?咱就说能不能管管这股“厌童”风!

爸妈的心头肉 2024-07-19 18:32:34

随着出游人数增多,网上也接连爆出因孩子吵闹而引发周围人与家长冲突的事件。

说实话,关于幼儿在公共场合哭闹而引发矛盾的事,屡见不鲜。

很多人一提到这个话题,都有话要说,有槽要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小孩竟然成了一股风气。

前段时间,韩国多场所设置“NO KIDS”(禁止儿童入内)。

后有8个月大的孩子在高铁上发出声音,被请到售货车厢。

更不要说短视频平台,关于熊孩子的吐糟根本就没断过,“无儿童餐厅”、“无儿童车厢”时不时也会被提起。

虽然也能看到一些为孩子说话的评论,

“无差别讨厌小孩是一种歧视”“应该对儿童多包容”但这毕竟是少数

大部分高赞的评论,都在声讨吵闹的孩子和父母。

这种发言,看得人背脊发凉。

为什么人们会越来越讨厌小孩?

Vol.1

现代社会节奏快,所有事情都讲究一个效率。

在紧张的社会氛围下,每个人的神经都是时刻紧绷的。

一方面,人们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关注个人权利,出门在外不想被陌生人打扰已变成常态。一方面,家长想带孩子出门看看、拓宽眼界,带娃出门越来越普遍。但社会人群的包容性越来越低,让幼童父母们带孩子出门变得如履薄冰,生怕一个不够尽责就成为了网曝中心的熊家长。

也许厌恶熊孩子的人根本就不能理解,好好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为什么父母就管教不了自己的小孩,没法让一个哭闹的孩子立刻停下来?

嗯,怎么说呢?

没生孩子之前,理解不了;生了孩子之后,解释不清。

已育和未育,完全是2个物种。

两者之间好像出现了一道天堑。

而矛盾的根源,其实就在于身份不同导致的认知不同。

年轻人会说“不听话,就别带出门嚯嚯别人呀?”

而为父母者会说“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

谁又完全有错呢?

谁不希望出门能获得一个更高质量的旅途空间呀。

就算旁边是我亲生的,要是他俩一直哭闹,我也吃不消,更何况,毫无关系的普通人了。

但说实话,当妈的都知道,带着年幼的孩子一起搭乘公共交通是一件特别不可控的事情。

很多时候,即使你做了万全准备,可能依旧没办法。

就像年轻人想安静舒适的出行,妈妈们也没有不想体面面带娃出门的。

对孩子的包容,只有自己当了父母之后才能懂,这大概是唯一的答案。

这个基本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

所以大部分时候,真相就是相互忍让——父母努力去控制孩子减少些打扰,其他乘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忍耐一会儿。

其实说起来,也不是多大个事儿。

高铁、餐厅、飞机,本身就是出行必经的公共场合,而不是图书馆那种对人群和喧闹程度极高的私密场所。

所有人在公共场所,本就是互相包容。

就像没人说因为自己不想吸二手烟,就让男人都禁止入内(只因男性抽烟者居多);

也没人因为自己不想误踩狗屎,就让全小区的狗都去死;

没人因为自己讨厌噪音,就禁止所有施工停止;

更没人因为讨厌香菜,就讨厌所有种香菜的人啊。

抱怨一二、也就过去了。

Vol.2

但是,这几年的“抱怨”,却变了味了。

你可以不喜欢小孩,也可以讨厌有的孩子,但不喜欢不代表让他们都消失吧。

当公共场合整治熊孩子的帖子成了当代互联网爽文,高铁+孩子+不管教的父母,随手一发就能触发流量,这种流量密码,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声讨狂欢中。

社交媒体不断把这种矛盾放大,每天一个恐娃小技巧,让哪怕不讨厌孩子的人,也会对孩子这种生物“望而生畏”。

这就导致,大家对孩子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小孩成了比公共场合抽烟、开外放、脱鞋的人更可怕的存在。

好像孩子哭了、喊了就是错误。

好像父母带着幼童出现在公共场合就成了原罪。

有很多网友都表示,乘坐高铁时经常听到广播里提示,孩子哭闹请带到车厢连接处哄,以免打扰到其他乘客休息。

所以,每次坐高铁,车厢连接处,都是抱着孩子哄的中年父母。

他们有座位不敢回,生怕被嫌弃。

当然,我本身也是其中之一。

特别怕孩子吵闹,几个小时的车程,使出浑身解数安抚孩子,一旦有一星半点即将控制不住的苗头,立马带离原座位。

但有时候想想也憋屈。

千儿八百买个“站”票,不仅不敢半声抱怨,还得一路提心吊胆生怕遭人嫌。

生而为妈,怎么就这么不配呢?

这种无视年龄和个体差异的“一视同仁”,又何尝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呢?

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只有真做了家长,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明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熊孩子,那些哄不好孩子的家长,也不见得就是熊家长。

相反,我见过的大部分家长都识时务的过分,他们会在孩子第一声尖叫后立马制止,会在孩子踢凳子之后立马道歉,会在孩子控制不住大笑和哭闹时第一时间胡萝卜加大棒。

有时候看着这些孩子也蛮可怜,人家是杀人了还是放火了,要被父母怒视要被其他乘客嫌弃?

他们,不过就是也需要出个门而已。

从本质上来说,很多孩子,尤其是4岁以下的幼儿在公共场合的很多行为,都是生理表现,而非道德问题。

有网友可能说,“孩子小就不要带出门”、“有孩子就不要选择公共交通,出门选私家车”,话外音就是小孩子就不该出现在公共交通。

但公共场合之所以具有公共性,就是在其对所有人平等开放,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处于弱势群体,就剥夺、挤占他们的需求和权利。

对成年人的平等, 如果是以牺牲孩子的需求为条件,这又是哪种意义上的平等呢?

我们可以批评某一种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但不能因此去拒绝整个群体。

Vol.3

当然了,不是说,小孩子就管不得,说不得。

我反而认为,孩子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说。

他们属于父母,更属于整个社会。

有次坐高铁,有个孩子3岁左右,跟弟弟差不多,总是玩前面的小桌板,拧一下,桌板掉下来,震得前面的座位颤几下;他又用力往上一抬,合起来拧一下,又震得前面的座位颤几下。

又放下、又合起来。

前两次,妈妈每次都提醒“轻点!打扰到前座了”。

记吃不记打的第三次,孩子又忘了,然后妈妈厉声低喝“最后一次警告!你再这么做,就把你带离座位!”

我都要替这位妈妈头大了,孩子确实不可能提醒完就永不再犯,换位思考,如果是DD,我大概也就是做到这样了。

就在这个时候,前座那位女士,站起来走到那孩子面前蹲下,

“你是不是不想被带去车厢连接处呀?你看桌板放下来的时候,你用另一只手轻轻扶住了,直到它平了,就好啦;当你想收起来的时候,也用另一只小手一直扶住了,直到它贴上座椅,你试一次?”

那孩子照做了一次,全程轻轻的,那位女士说,“你做的很好呀,真是个好孩子”。

那孩子开心地笑了,那妈妈感激地笑了,我也忍不住笑了。

换做以前我只会忍,因为理解,所以忍耐。

但是那次之后,除了忍,我也学会了伸出援手。

因为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我很多毛病的改正都来自周围人、陌生人的提点。

小时候有次被我爸带着去一个较高级的餐厅吃饭,大人们急着高声寒暄,孩子们急着闷头干饭。

我眼睛盯着一盘西红柿炖牛腩转了一圈又一圈,每次转过来,就赶紧用筷子翻过来、又翻过去地扒拉块牛肉吃。

然后,身边有个阿姨轻声说“你喜欢吃牛肉是吗?我直接帮你盛一碗吧,肉都在下面,你用筷子翻,不好找。”

我顿时有点脸红,因为突然想起平时父母说过「筷子不能乱翻菜」,但我从前没吃过那菜,人小嘴馋,早就甩到脑后了。

这时,一小碗牛肉就盛好端到了我面前。

那位阿姨继续说“遇到下一盘喜欢的菜,你也可以像这样,一次性多盛些放盘子里哦”。

这个餐桌礼仪,我铭记至今,每每想起那个阿姨,也是一股暖意。

孩子不懂事,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全社会嫌弃,而是被全社会宽容和引导。

很多人长大了,就忘了自己小时候也曾对大人粗暴地“别哭了,烦不烦!”而感到害怕和愤怒。

在“凭什么我要惯着你的孩子?”的评论下看到过一句回复,我觉得也蛮有借鉴意义的:

“因为你小时就是这样,当时周围的人都在包容你,现在你成年就应该偿还。”

孩子不是累赘,是未来。

他们不仅属于某一个家庭,也属于整个社会。

他们极具模仿性,会模仿父母,也会模仿周围人。

如果父母焦虑的只想粗暴地镇压“闭嘴!小声点”、“你玩那个干嘛!”、“我管不了,你弄死他吧”;

周围的人也暴躁的只剩嫌弃“孩子真烦、小孩子就不该出门”……

暴戾的大人只会衍生出更多暴躁的小孩。

而一个经常被暴力对待的孩子,又如何学会理智和文明。

消除熊孩子的方法,除了父母的管教,还需要周围的宽容。

温柔也是需要扩散和传递的,大部分的孩子你以尊重的态度对他,他也会回以你配合。

家长确实需要管好自己的小孩,对他人造成的打扰要及时表达歉意,但儿童年龄不同,我们大家也要有不同的宽容度。

不要说,我又不生小孩,凭什么让着他。

因为这些小孩,不仅是小孩,还是未来的劳动者,你养老金的提供者,未来我们老了之后的服务者。

如果我们现在嫌弃“小孩子就不该出门”,若干年后,会不会也被嫌弃“人老了还出门添什么乱?”

现在友好对待他们,就是友好对待将来的自己。

0 阅读:0

爸妈的心头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