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生态系统上,腾讯、阿里的表态,引起了互联网业界的高度关注和猜想。
8月3日,在阿里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首度对阿里与腾讯互联互通的传闻进行了正面回应:我们将按照政府要求,与其他平台一起面向未来,相向而行。
时隔半个月后,腾讯也表态了。在8月18日的腾讯2021年第二季度业绩沟通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回应了平台互联互通的问题,他指出,“腾讯的生态环境‘本质上’是开放的,我们的生态目标就是让中小型公司能够融入其中,让每个人、中小型企业和商家能够‘公平地’直接和用户产生联系,提高效率。就是在这个原则下,腾讯开发了更多的工具,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制度,例如,不同于其他平台,我们不会额外向商家收取佣金,平台之间的打通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腾讯对于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还是持谨慎态度。也意味着,阿里与腾讯要实现互联互通还需要时间。
正如腾讯所说,平台之间的打通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还是两个超级平台的打通,也需要警惕背后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甚至某种程度上,如果缺少规范,这种互联互通带来的杀伤力甚至远远大于建设力。
积极喊话互联互通 阿里一箭双雕
在阿里与腾讯的互联互通上,阿里带给外界最直观的感受——积极,自传出双方开放生态系统仅一个月的时间,阿里就迫不及待进行了回应,这对于一向强势的阿里来说,是个需要揣摩的信号。
今年以来,阿里股价涨幅落后于行业平均,但其在核心电商领域的竞争壁垒仍然不可撼动。阿里2022财年第一财季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4-6月用户数上,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增长至11.8亿,包括9.15亿国内用户和2.65亿的海外用户。9亿多国内用户意味着,阿里基本覆盖了全国拥有购买能力和购买条件的几乎全部主流消费人群。
阿里另一个超级APP支付宝,服务超过10亿用户和超过8000万商家。
与此同时,阿里还依托稳固的电商基因,持续扩张版图,在社交、文娱、金融服务、物流、本地生活、云计算等领域均多有布局,并形成了著名的阿里动物园。
如此庞大而强势的阿里,突然公开表示愿意与其他企业开放生态。细想下,不得不让人佩服阿里的高明。在今年互联网反垄断监管深入的背景下,互联网开放、互联互通之势是民意所向。阿里作为反垄断处罚第一例,内心非常清楚,与其与对手为敌,不如表态互联互通,对上示好。
更重要的是,微信背后的流量蓝海,正是处于增长焦虑的阿里迫切需要的。腾讯Q2财报显示,微信及WeChat最新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增至12.514亿。微信小程序用户超过4亿。
一旦互通, “阿里系”可以轻松收割垂涎已久的腾讯社交流量,对于天然依赖流量的电商业态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难怪阿里要急着实现和腾讯的互联互通,此举一箭双雕,可谓名利双收。
不过,真正的互联互通,绝不仅仅是阿里跟腾讯之间开放生态,而应该是全行业更多的企业加入,共同互联互通,相信很多企业都很乐意与阿里生态互通。
问题来了,阿里会愿意把自己多年建立的庞大生态圈,心甘情愿与其他企业互联互通吗?尤其是很多企业还是对手,比如抖音,去年抖音封杀淘宝外链,现在淘宝愿意开放其数据给抖音吗?
再比如,淘宝、饿了么愿意接入微信支付,饿了么与美团数据共享、淘宝系物流开放给京东,阿里系电商与拼多多实现数据开放、共享,菜鸟开放给顺丰,淘宝对抖音电商业务开放、来往与企业微信共享数据等吗?
不少消费者估计都有这样的体验,看中一件商品后,为了货比三家,会在京东、拼多多、淘宝等各个电商平台上都检索一通,以找到性比价最高的那一款。那是不是互联互通后,消费者可以在这些平台通过检索特定商品关键词,就能一览无余、充分掌握同类产品的价格等相关信息,这种互联互通,阿里愿意接受吗?
如果阿里能做到“心无芥蒂”的互联互通,才算得上互联网生态的大开放,正如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所说,开放需要对所有企业全面的、无差别、无歧视地开放,而不是选择性的开放。
如果做不到无差别开放,那它所倡导的互联互通就成了其基于商业策略获得流量路径的“私心”,那么,这样的互联互通就是一道伪命题。
生态互通下,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
互联网互联互通,对于打通平台的业务将带来深度影响。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两种生态的融合必然是“1+1>2”的结果,尤其是阿里与腾讯的背后是两大生态,融合带来的影响力只会更大。
这也是阿里为什么说出,“平台间如果能够互联互通,肯定会带来新的改革红利。对中小企业,解除外链屏蔽能降低流量费用,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带来更好的经营便利;对消费者而言,则有助于提升生活便利度”。
中小企业跟消费者能如愿吗?恐怕很难。
先来看中小企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商流量红利逐渐消失,中心化电商平台获客成本一直水涨船高。
根据各大电商财报显示,阿里系电商新增获客成本最高,从2018年278元/人增长到2020年929元/人,增长近234%;拼多多、美团相对较低,从2018年的77元/人增长到2020年203元/人,增长近64%,美团则从2017年的214元/人增长到2020年347元/人,增长约62%。中心化电商平台获客成本提升推动公域流量日益昂贵,为了降低获客成本,平台只能薅商户商户身上的羊毛。
也正是在中心化电商的倒逼下,去中心化电商崛起,以小程序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为代表的创新业态纷纷涌现,对多元市场格局和创新生态培育具有重要价值,也成了中小商户无法承受沉重流量采购成本的新选择。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小商户通过运营抖音号、快手号、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直播账户等工具,建立属于自己的私域网络流量。
据Questmobile数据,2020年小程序商户数量超过600万,其中微信小程序商户数量达到380万,但只有4418家小程序的月活跃用户超过10万。由此可见,小程序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微商户。
但是一旦阿里系与这些新业态打通,也就意味着阿里千万商户也会融入到这些私域流量,本来中小企业竞争力就弱,这样一来,势必会挤压抖音号、快手号、小程序等原有商户的私域流量运营空间,这些中小企业原本的私域流量优势将荡然无存。而淘宝的市场份额将会更加集中,中小商户将更加无处可去。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就很容易能够理解,为什么在7月14日《华尔街日报》关于阿里腾讯互开生态系统的报道发布后,有赞公司的股价应声暴跌超过10个点,市场资金用脚投票了。
再来看看消费者层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双方打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支付的便利程度。但过多的电商外链,将不可避免地会对用户体验造成破坏,不一定所有的平台都能忍受这种行为,比如微信,可能对此就零容忍。
作为腾讯最核心的资产,微信在商业化道路上一直都很克制和谨慎,它不太可能容忍第三方为了赚钱,而随意改变微信生态。
最典型的案例是,微信对拼多多、京东等腾讯嫡系都毫不留情。2019年10月,腾讯公布升级版《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遭到封杀的包括拼多多、京东、美团等腾讯系公司,甚至包括微视、腾讯新闻等自家产品。
另外,互联互通中需要进行大量数据传输,传输过程有可能增加大数据和隐私泄露的风险,一旦出现用户数据泄漏,如何界定责任?还有,平台互联互通打破壁垒的同时如何保持竞争?会不会造成减少创新的激励,从而对平台创新带来不利影响?这些都需要慎重评估。
放眼全球,这种体量的巨头互联互通尚没有先例可循,双方输血会不会成为新的垄断温床,巨头之间如果合作大于竞争,乃至结盟,实际上可能会增加垄断的风险。
因此,在互联互通大趋势下,不应该把目光只关注到两个平台的互通,只有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开放才是真正的互联互通。而且,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应该循序渐进,不能一锅端、一刀切式的“说干就干”,毕竟在之前,互通的双方不少是对抗关系,如何过渡到合作关系,应该有一个互联互通的标准或者准则。如何在平台、商家、用户等多方利益平衡中推进互联互通,考验监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