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不懂中国

财经有棱 2021-08-23 17:41:46

2019年,东京论坛上,马云与孙正义进行了一次对话。马云评价孙正义, “在投资方面可能是世界上最有胆量的人”,后者则回应称:“胆子太大了,有时我会损失很多钱。”

余音未远,风云迭起。

2020年,孙正义因在美股加杠杆炒股产生巨额亏损,令其陷入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2021年,中国监管风暴愈演愈烈,席卷平台经济和教育领域等领域,软银投资的滴滴出行、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项目价值大幅缩水,作业帮、掌门、豌豆思维,自如、贝壳、满帮集团多也受到打击。

8月10日,备受市场关注的软银愿景基金本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利润2355.5亿日元,较上季度大减90%。集团净利润则同比下降了大约39%,至7,620亿日元(69亿美元)。

孙正义在软银集团财报会上称,尽管仍然看好中国市场的未来,但监管政策管控加强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观察哪些领域的风险更小,在那之后再重新考虑投资,预计这个过程需要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在对科技行业的审查变得明朗前,软银将削减对中国初创企业的投资”。

舆论一片哗然。软银中国资本随后通过官方微信号进行了回应,称对于日本软银集团在中国的投资策略不予置评,软银中国资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在中国投资优秀的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随后不久这一回应也被删除。

8月16日,软银集团在回复国内媒体采访时称:媒体对公司董事长孙正义在业绩交流会上的发言有误解,软银集团对中国的承诺没有变化,并会继续投资中国市场,以及帮助中国的企业家进行持续创新。第二天全球最大童装品牌PatPat宣布,完成软银愿景基金二期独家投资的1.6亿美元D2轮融资。这表明孙正义在发布观察、削减宣言后,又用实际行动释放和维护“中国投资市场对国际资本依然具有强大吸引力,并占据国际供应链主导地位”这一立场。

中国经济,需要全球资本的加持,但全球资本,更需要中国资产的吸附。

惶惶然的孙正义,是真的不懂中国。

01

数据表明,软银在华投资开始减速:截至7月底,中国在愿景基金1000亿美金的盘子中,份额是23%,仅次于美国,但自今年4月份以来,软银愿景基金新投份额中,中国的占比只有11%。

目前软银股票已自3月峰值下跌约36%,业内认为,监管对国内公司趋于严格的管理,成为软银股票下跌的原因之一:“跟监管方向相违背,大多数项目都撞在了枪口上”。

声势浩大的软银远景基金,成立以来一直高调宣扬AI、机器人等鼓舞人心的理想主义,但其近几年的经典投资案例,跟AI真没啥关系,无论是WeWork、OYO、Flipkart、贝壳、满帮集团、滴滴和车好多等,属于硬科技、重科技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项目还是把传统业务互联网化——过去这种模式更受市场青睐。

这些被投企业受巨量资金加持,可以用补贴的打法拖垮市场上的竞争者,实现一家独大来赚取高额利润,直白的说,就是用烧钱来抬高行业的准入门槛,把资本变成竞争壁垒。过去,国家本着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呵护,监管并不严格,这种模式的野蛮生长,造就了资本无序扩张,这种监管红利成就了包括软银资本在内的,过去10年的资本神话。

但是,风口已变。未来,谁能够解决国民经济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融入中央提出的新基建战略、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融入碳达峰碳中和、一带一路、制造强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谁才能把握时代机遇,赢得新的发展。

基于这个逻辑,就不难理解今年国家重拳出击互联网、房地产和教培这些高度资本化的行业。

国家后续会限制那些消费类“轻科技”,让资本去“重科技、硬科技领域”好好耕耘,如半导体和新能源,也就是真正的“创新资本”。

而真正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资本其实活得很好,譬如宁德时代。

2018年,宁德时代在A股IPO,从招股书披露到IPO成功过会,仅用时24天,成为继工业富联(36天)和药明康德(50天)后,又一快速上会的A股制造业龙头,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的财富一度超过了马化腾和马云,但也没有听到过谁说应该抑制。

看看半路出家的宁德时代的投资,2018年以来,宁德时代对外投资及合资成立的企业超过45家,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超过10家,这些企业分布在动力电池、储能、锂电池材料、锂电池智能装备制造、充换电、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乃至芯片、半导体等多个领域。算上在各领域的项目投资,宁德时代投资帝国已砸入超2000亿元。

全是妥妥的硬科技,毫不夸张的说,宁德时代正以自身为中心,形成一个闭环。

宁德时代最新一笔投资就在8月3日,在嬴彻科技2.7亿美元新一轮融资中,宁德时代作为上一轮融资的领投方,在本轮继续跟投。但没有谁说要防止垄断。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是“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明确了“要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这表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从前四十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重商主义,快速切换到更加重视“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新型社会关系构建上来。

这一口风刚露出,腾讯即刻就捐出了500亿,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见,真正懂中国的,还得是自己亲生的,土生土长的企业。

有远见的国外机构也懂。

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的报告指出:现在正处在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需要重置新的发展目标带来的经济底层逻辑。

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经过数十年消除绝对贫困的努力后,高层将监管优先级进行了调整,更加关心可持续性、社会公平、数据安全和自主可控。

而经常在中国走动的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近日表示:不要指望中国会用与西方一样的方式来运行资本市场。中国决策者成功地应对了影响,并实现了他们的目标。他们的行动方向从未改变:支持资本市场、企业家精神和对外开放投资的快速稳定发展。

他说在中国投资,必须要有个基本的底层逻辑,也就是资本必须为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决策者不会按照富人们的意志行事。

“所以我鼓励你关注底层趋势,不要误读和过度关注表层波动。”达利欧表示。

如果达利欧把这句话讲给孙正义,不知孙正义感想如何?

02

其实达利欧的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中国的资本和资本市场不但不会被打击,而且在接下来几年里会迎来大发展,不过能不能获利,最关键的出发点就是资本投资的项目能不能为大多数人服务。

自诩为兵圣孙武传人的孙正义,其实并不如金发碧眼的“老美”达利欧更懂中国,而比达利欧更懂中国的是,其实是中国CVC们。

近年来,关于中国CVC是否会重塑创投行业生态的讨论铺天盖地。CVC基金全称是企业风险投资,是指各大企业成立的风险投资部,直接投资于外部企业的企业基金。

中国CVC们优势在于公司资金来源较为稳定,退出周期较长,另外一方面,他们本就是中国本土民族企业,相比外资,对政策理解更透彻,对中国经济更具信心,也更有跟随国家和民族共进退的觉悟和决心。

随着中国CVC整体影响力逐渐增强甚至开始占据行业主导,产业资本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联动,将成为中国产业格局和资本市场中的一大看点。

无论是华为的哈勃投资,还是久负盛名的腾讯投资部,都是中国CVC圈内的代表性机构。

哈勃投资于2019年04月23日成立,由华为全资控股。哈勃的成立,是为应对美国制裁,任正非打破不做“股权投资”传统的无奈之举。

但短短时间内,哈勃取得的成绩斐然。

2021年8月,哈勃公司完成了对徐州博康公司3亿元的投资。博康公司是我国唯一一家实现光刻胶单体材料开发并拥有一套成熟、可实现规模量产的光刻胶供给商,旗下的193纳米光刻胶产品成功打入英特尔、JSR等国外半导体巨头的供应链中。

虽然193nm距离目前最顶端的3NM还有着遥远的距离,但这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也意味华为通过投资参股实现了全产业链覆盖。

博康公司已经在光刻胶领域中成功攻坚40个中高端光刻胶产品,其制备光刻胶使用的技术、设备都是100%国产化。这在缓解我国光刻胶压力的同时,也避免了被国外光刻胶技术“卡脖子”的问题。

从华为哈勃的投资版图来看,基本聚焦于半导体领域,有14家设计公司、5家材料公司和1家设备公司,涉及的领域包括EDA、光电芯片、通信芯片、汽车芯片、模拟芯片、电源管理芯片、连接器、AI、化合物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显影机、剥离机、刻蚀清洗机等。

其中EDA和光电芯片为哈勃最为关注的领域,投资的EDA项目有4家,光电芯片3家。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全产业链覆盖的意义,只说一点,三星是目前全球手机行业唯一从芯片到外壳所有零部件都能自己生产的企业,而华为手机因芯片被美国制裁,导致的惨淡现状大家也看到了,如果有一天华为的产业链都掌握在自己或自己人手里,美国就没有技术优势所产生的天然制裁权,那他还制裁个鬼。

再说腾讯,相比哈勃的年轻,成立于2008年腾讯的投资部门,是公认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战投之王,只买不卖的长期价值投资者的典范。

不像在这次监管风暴中,跑的飞快的XX资本,看看人家的投资策略和退出时机,就会发现他们是投机高手,短线大师,他们根本不是“做时间的朋友”,其实是“做套利的朋友”,与其一贯鼓吹的“长期主义”格格不入。

反观腾讯,2010年前后的投资口号“只求共生、不求拥有,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被腾讯多年来一直贯彻执行,作为国内投资市场长期主义者的标杆,无论市场好坏,都很少看到腾讯减持所持有的公司。

所以坊间戏言:被腾讯投资的,借助腾讯都变独角兽了。被XX收购的,创始人都回家养老了。

刘炽平曾说过:腾讯投资的首要目标就是,在过程中创造价值,并且把绝大部分价值分享出去,仅留一小部分给腾讯自己。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初至今,腾讯投资了超过百家科技企业,涉及云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医疗健康、自动驾驶、金融科技、区块链、生物技术和制药、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且多以早期投资为主。

其中包括芯片设计企业燧原科技。微芯感知、华曦达科技等“硬科技”企业,以及硅基智能、高仙机器人、云迹科技、丰疆智能、普渡科技等智能硬件企业。

这表明,根据政策导向,腾讯已经在投资上向硬科技和具有社会价值的企业倾斜,助推产业腾飞、助力实体经济。

不包括传统的金融类股权投资机构,目前腾讯已经成为了中国科技类初创企业最大的投资人。

据8月18日腾讯发布的二季报,截至2021年6月末,腾讯的投资组合价值达到8162亿元,占总资产的54%。截至二季度末,腾讯持有的已上市公司(不含附属公司)股票的总市值高达1.4万亿,这又是一个新的纪录。

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腾讯的股权投资资产合计新增了517.82亿元,同时腾讯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829.56亿元。这大致相当于,今年上半年腾讯每赚一块钱,就把六毛二用到了股权投资上。

腾讯的做法在全球科技界找不到先例。譬如谷歌,每赚一块钱会把大约3毛钱用于回购自家股票,仅把5毛钱用于投资。

目前我国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还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段差距,因此,各类资本长期支持科技创业者意义重大。这次国家政策导向,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大“硬科技”的投入,在受制于人的科技领域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

在政策层面,今年4月16日证监会还对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作出修订,进一步完善“硬科技”的界定标准。多项制度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整个科技行业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

而哈勃投资上下游产业链,是为了不被卡脖子,腾讯抢占硬核科技赛道,是为了响应国家倡导的资本有序发展,快速落地的号召。

可见,懂中国的人还是很多,可偏偏曾在中国捞金无数、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孙正义不懂,其对中国政策的把握远逊于同行。

孙正义是时候好好冷静下了,或是跟“时间的朋友”XX资本多探讨学习,或是多看一看时政类节目。

据说愿景基金成立的时候,孙正义激动地说连睡觉都是浪费时间,现在的问题是,估计想睡都睡不着。

03

孙正义祖籍福建,后迁入朝鲜,再辗转到了日本,甚至在其结婚之前都没有归化入籍,因为“孙”这个姓氏不是日本的已有姓氏。直到妻子改姓孙之后,根据日本法律孙正义才得偿所愿保留着自己的姓氏。

孙正义熟读《孙子兵法》,并独创了“孙孙兵法”,名字的由来是自己也姓孙,将“孙子”的“孙”与自己的“孙”相乘;也有人戏称为“子孙兵法”,其兵法核心就是25个字:“一流攻守群,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顶情略七斗,风林山火海”。

这个所谓的二次方兵法,从某种角度佐证了孙正义深受中国文化与智慧的浸润,非一日之功。凭借这套兵法,孙正义曾在资本市场无往而不利。

但孙正义这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2019年,据彭博新闻报道,软银已被穆迪和标普全球将评级降至投资以下,即垃圾债,总债务高达960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引援知情人士称,软银愿景基金中约四分之三的资金已经用完。软银从那时起三年来一直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尽管软银表示在今年旗下多家被投资公司将完成IPO,但是依然有分析师认为其风险敞口在扩大。如未能完成既定IPO目标,软银将从投资神坛走下去,背负巨额债务。

而孙正义的决策风格也备受诟病:“业内多有抱怨愿景基金的管理风格不适当。孙正义可以在投资决策上推翻基金高管,造成基金的决策过程混乱,往往导致结果在最后一刻逆转。”

彭博社认为孙正义喜欢选择个性张扬的创始人:“如果一个创始人看起来足够傲慢,足够有魅力,足以让人想起年幼的孙正义,那么软银的一些严格的商业模式测试似乎就会消失。”

按投资模型投资还是按创始人个人魅力投资一直是风投界争论不已的焦点。在软银投资团队和孙正义的个人投资风格上,这个焦点有时会引来矛盾,甚至遭到背后金主的批评。

“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和穆巴达拉曾私下抱怨,孙正义为一些科技公司出价过高。”华尔街日报引援知情人士爆料:二者早已对软银愿景基金展开的一些对外投资感到不满意,

软银财报显示,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和穆巴达拉贡献了基金近三分之二的承诺资本,地位举足轻重

孙正义曾多次表示,希望筹集千亿美元级别的第二只愿景基金,规模将与一期相当:“我的目标是成为科技产业的巴菲特。而软银的目标是成为科技产业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软银愿景二期基金的募资目标是1080亿美元,但到今年2月份的时候,据说目标已经缩水至500亿美元。

而软银在3-6月份之间就已经通过其旗下投资公司SB Northstar清空了近60亿USD的美国股票,而且都是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其中包括31亿的Facebook、11.8 亿的 PayPal 、10亿的Microsoft、5.75 亿的 Alphabet、3.82 亿的Netflix 等等

这些钱被汇总到软银愿景二期基金里,孙正义本人还自掏腰包放了几十亿美元进去,但是远远不够,因为之前跟孙正义合作的中东金主们都表示不会再跟进二期基金了。

而软银投资的已上市的中概股或港股市值不断缩水,且有一部分将面临私有化的结局。还处在成长期、有发展前景的新兴科技企业又羽翼未丰。

对于软银来说,这样的尴尬时刻,其实只能寻找新的掘金项目。

但目前中美博弈正处于焦点时期。2020年底美国出台旨在强化中概股的信息披露义务和PCAOB审计底稿查询权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中国企业提供审计底稿。

而中国,依据2020年6月1日施行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赴美上市企业有收集和使用境内用户个人信息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度性、国家数据安全的维护以及反垄断考量等多方面要求。

7月10日,网信办又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六条规定,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2]

在这样的焦灼中,北京时间7月30日晚,美国证监会发布公告,宣布暂停受理中国企业赴美IPO注册申请,直到美方出台新的指导政策,以向投资者告知风险。

如此,两国政府都对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有限制措施。

这样的背景下,软银从中国“撤退”,被市场视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甚至被夸大解读为国家“收拾资本”,“资本将会没落”。

或有国内投资人将其解读为国际主流资本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甚至开始向创业者喊话:市场可能有变,能拿钱的尽快拿钱。

但这两种说法显然都是无稽之谈,资本不但不会没落,反而是下一波腾飞的开始,继续做大做强。看下图:

所以,我国现在的资本规模还是太小,还要继续做大。

而国际资本仍然看好中国。商务部7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6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078.4亿元,同比增长28.7%,较2019年同期增长27.1%。从行业看,高技术产业成为引资热点: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9.4%,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42.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9.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827.7亿元,同比增长33.4%。

中国正在加大对实体制造业的政策扶持,另一家来自美国的制造业巨头就看到了商机:

所以,国家并不是不支持资本,创新资本、生产性资本、良心资本、有责任的资本、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友好型的资本施展空间将更宽广。

总之,需要资本向善。

西奥多·罗斯福说:“集权化已经出现在企业中,如果为了公众的利益想要控制这些不负责任的外在权力,那么只有一种办法能够控制它,即把充分的控制权给予一个有能力运用这种权力的主权体——联邦政府。”

这证明,一国的经济,不可能离开政府有形的手。只是在不同发展阶段,政府之手用的多还是用的少、用的好还是用的不好的问题。

而互联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总体已经是一个成熟产业,软银的投资宝典已经没啥秘密可言。另一方面,中国民间资本和地方政府的各类产业引导基金,都纷纷出来“抢夺”宝贵的高科技成长性企业股份,软银的资金优势也正在逐步丧失。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创投市场共计披露6,349起融资事件,较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的3,590起增长了77%,较2020年下半年增长了7%,中国创投市场活跃度已反超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呈现“V”型复苏态势。

说到底,中国已经从一个资本匮乏型经济体成长为资本充足型经济体,软银如果不深入研究中国实体经济、紧跟监管动态,只会越来越被资本市场“低估”。

因此,要想真正的搞懂中国,喜欢高谈阔论300年老店这样的宏大命题的孙正义,需重构底层逻辑。

0 阅读:1

财经有棱

简介:一个棱角分明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