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上午,广西来宾市某村庄农田发生惊险一幕:村民在插秧时,平整好的水田突然塌陷形成深不见底的巨洞。这一事件再次将公众视线聚焦于岩溶地貌区频发的地质灾害,也揭示了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间的深层矛盾。
据目击村民回忆,事发田块于4月13日刚完成平整,14日上午10时许,有村民正弯腰插秧时,脚下土地突然传出闷响,随即出现直径约3米的塌陷坑洞。现场视频显示,洞口边缘呈锯齿状开裂,坑内深度难以估测。村民韦某描述:“塌陷时像地震一样晃动,我们扔下秧苗就跑。”
此次塌陷并非孤例。来宾市地处我国西南岩溶区核心带,地下溶洞、暗河密布。早在2010年6月,该市良江镇就因暴雨引发连环塌陷,形成长达200米的塌陷带,导致600余名村民紧急转移。地质监测数据显示,岩溶塌陷多由极端天气与地下水变动诱发——干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溶洞顶部支撑力减弱;强降雨则加速土壤液化,形成“虹吸效应”引发塌陷。
此次事件中,村民提及“十年前曾发生类似灾害”,恰与2015年1月来宾滨江北路工地塌方事故、2024年7月维欢路排污管施工塌方致死事件,形成时间线呼应,暴露出岩溶区工程活动与地质脆弱性的长期冲突。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11月富川县莲山镇曾出现58处岩溶塌陷群,当地通过抽减地下水开采、划定禁耕区等措施控制灾情,这一经验或可为来宾提供借鉴。
这场插秧季的意外塌陷,既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警示,也为岩溶区“与灾共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新考题。正如村口那棵在2010年地陷中倾斜却依然抽芽的老榕树——脆弱性与生命力,始终是这片土地的A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