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湖南张家界桑植县一名养蜂人驾车途中发现野生蜂窝,于是佩戴防护装备徒手摘取带回家中,其“艺高人胆大”的行为引发公众对蜂类驯养与生态保护的关注。面对网友质疑“为何不怕被蜇”,当事人妻子回应称:“这是采蜜小蜜蜂,不会蜇人。”
据当事人妻子描述,其玉丈夫当日驾车途经山区时,观察到树干上聚集着密集蜂群。凭借多年养蜂经验,他判断这是中华蜜蜂(俗称土蜂)的野生种群,随即停车用树枝轻触蜂窝测试攻击性。“蜜蜂绕着他飞了几圈,但没发动攻击。”妻子称,丈夫将蜂窝装入透气竹篓后,安置在离家蜂箱50米外的独立蜂桶中。
桑植县作为湘西养蜂重镇,自古有“招蜂引蜜”习俗。2020年报道显示,该县养蜂能人张介平曾在高山建立五倍子养蜂基地,通过分群管理实现年产蜂蜜超百吨。
“中华蜜蜂性格相对温顺,若操作者无刺激性动作,通常不会主动攻击。”湖南农业大学蜂业研究中心专家指出,职业养蜂人熟知蜜蜂行为模式:当蜂群感知环境安全时,警戒阈值会显著降低。这与马蜂等攻击性蜂类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含有神经性毒素,摘巢需穿戴专业防蜂服并夜间操作。
有专业人士介绍,野生蜂群引入需遵循严格隔离流程。若与家养蜂群混居,可能因“蜂王信息素”差异引发领地争夺,导致工蜂互蜇死亡。该养蜂人选择独立蜂桶安置,符合《蜜蜂饲养技术规范》中“新群隔离观察15日”的要求。
这场看似冒险的摘蜂行动,实则折射出当地蜂产业的精细化发展。桑植县蜂农常采用“仿野化养殖”模式:将蜂箱架设在悬崖、树洞等模拟野生环境,以此提升蜂蜜品质。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该县土蜂蜜收购价达180元/斤,是意蜂蜂蜜的3倍。
但产业繁荣背后暗藏生态隐忧。野生中华蜜蜂种群因栖息地缩减持续衰减,2024年已被列入《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林业部门提醒,非专业人士切勿擅自摘取蜂窝,建议发现蜂群后联系养蜂合作社或野生动物保护站。
尽管当事人成功完成操作,消防部门仍发出警示:近三年湖南共发生27起摘蜂伤亡事故,其中23起因误判蜂种导致。2024年9月,长沙一男子将马蜂窝误认为蜜蜂巢摘取,遭群蜂攻击致过敏性休克。专家强调,普通民众遇蜂巢应遵循“三不原则”:不靠近、不惊扰、不擅自处理,及时拨打119求助。
这场惊险与智慧交织的“蜂群迁徙”,既展现了中国传统养蜂技艺的生命力,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