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刺杀了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伊藤临死前骂了二字,流传至今

戏志才评历史 2025-01-18 06:04:4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晋三被刺杀身亡的消息曾瞬间霸占热榜,大家都觉得这很不可思议。

毕竟日本并不是处于局势动荡的国家,作为国家领导者,他们应该是受到层层保护的。

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被刺杀成功一定是因为他的坏事做了太多,所以才惹的人神共愤。

其实这并不是日本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早在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在任期间,就有刺客杀首相的情况。

这位伊藤博文就死于刺杀,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死亡。

在临死前,伊藤博文骂了两个字流传至今,这两个字是什么呢?

一、刺杀成功

在1909年的俄国,一名男子手起刀落,将自己左手的无名指砍断。

瞬间,鲜血狂流不止,可是他并没有喊疼,也没有慌乱。

反而是镇定的拿着自己残缺的手,在殿前的太极旗上用鲜血写下“大韩独立”这4个字。

周围的人并没有因他疯狂的举动而感到害怕,反而几人眼神中像是有了火光般坚定。

“我们一定要让日本人死!让我们国家得以独立!”

几人说着流利的朝鲜语,其中用血书起誓的人名叫安重根。

在砍断自己的手指之后,他不觉得疼,只觉得有前所未有的信念感,他的整个目光都像是有熊熊烈火在燃烧。

“我们要先杀谁呢?如果杀现在的日本首相,就需要从俄国去往日本,这段路程太过遥远,我们手里没有多少钱可以支撑路费,且最终很有可能失败。”

“那我们就杀曾经那个,伊藤博文!”

几人在商量的过程中决定将刺杀目标放在退任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身上。

在了解对方行踪后,几人很快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安重根之所以选择刺杀伊藤博文,主要也因为伊藤博文近日会到中国哈尔滨。

伊藤博文离开自己安全舒适的熟悉环境,刺杀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

而且哈尔滨距离俄国并不算太遥远,几人有时间前去踩点布置。

虽然伊藤博文已经卸任首相之位,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刺杀行动并不容易。

这一次伊藤博文也是带着任务到哈尔滨的,由于日俄战争获得初步胜利,伊藤博文在哈尔滨需要与俄国重要人士可可夫切夫商量瓜分中国东北等事宜。

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伊藤博文一定有所警觉,下次再想刺杀他就不容易。

所以安重根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虽然安重根有着坚定的信仰,信仰可以让他无所畏惧的勇往直前。

可是想要刺杀一个可能保镖重重的日本首相,仅凭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

为了能够成功刺杀,他找到自己的好友禹德淳,二人一拍即合的坐上了去往哈尔滨的列车。

途中经过绥芬河车站时,安重根又忽悠了一名诊所的医生之子刘东夏一同前去哈尔滨。

在10月22日晚,三人就已经抵达哈尔滨,安重根计算着时间,距离伊藤博文到达的26日还有几天时间,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可以进行安排。

为此,安重根提前推算伊藤可能到达的时间,提前去伊藤可能经过的路段进行埋伏。

原本几人计划着在伊藤途径的一个名叫蔡家沟的小站上动手,如果在这个位置没能动手成功,他们也能准确的打听到伊藤到达哈尔滨的时间。

这样一来,几人就可以兵分两路,确保伊藤此次行程必死无疑。

为了方便及时传达讯息,几人住在哈尔滨“朝鲜民会”会长的家中。

这样一来,以安重根为主的刺杀小组就成为4人。

负责在蔡家沟小站动手的禹德淳、刘东夏因为重重巡警和宪兵的防护,没敢轻易打草惊蛇。

以至于所有的希望都留给了在哈尔滨的安重根身上。

在1909年10月26日一大早,安重根就将自己手里的勃朗宁手枪八发子弹全部装好,上膛。

看着俄国官兵在准备着欢迎仪式,安重根只觉得更加兴奋,因为这意味着伊藤马上就要到来。

因为提前知道候车室只查看除日本人以外的人员通行证,安重根就把自己的行头打扮的和日本人无异。

从而成功混入日本欢迎队伍中,其他人员都在等着欢迎伊藤,而安重根在等着杀死伊藤。

他计算着时间,规划着行进路程,眼瞅着周围的变化。

看着俄国军队奏响乐曲,伊藤在众人的陪同下走下列车,安重根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是他快步冲过仪仗队,在距离伊藤博文仅有五步之遥的地方举起手中的手枪,片刻没有犹豫的直发三枪。

伊藤博文避无可避,这三枪结结实实的打在了他的身体上。

场面顿时乱作一团,有惊声尖叫的,有记者拍照的,有宪兵守护的,还有呼叫拯救伊藤博文的。

可是这三枪都打到了伊藤博文的关键位置上,他想活死神都不同意。

仅仅十几分钟时间,伊藤博文就咽了气,而安重根也没有躲避宪兵的追捕。

他反而是直接抛掉手枪,高喊着朝鲜万岁,满脸从容的被捕。

安重根究竟和伊藤博文有着怎样的仇恨,才让他堵上自己的性命去杀死对方呢?

二、刺杀原因

日本的国土面积并不大,原本他们可以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这里加以耕耘,日本的发展应该也是不错的。

然而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且开始狼子野心的扩张自己的版图。

为此,它从周围的地域开始下手,其中包括我国东北,我国台海地区,还有就是朝鲜。

从1875年开始,日本就不断攻击朝鲜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而安重根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中。

他看过日本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择手段的样子,看到自己的同胞们受到日本人的欺凌,看到自己的家园满目疮夷。

整个世界都被灰暗的战火浓烟笼罩,而贪心的日本却对此依旧不满意。

日本在朝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他们却将自己的所有侵略行为美其名曰为“保护朝鲜”。

安重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痛恨日本的所作所为,痛恨同胞还没有思想觉醒,痛恨政权的毫不作为。

为了救国救民,安重根曾开办两所学校,只是这样的行为受到处处打压。

日本的思想率先得到解放,他们知道想要统治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统一。

所以他们需要的是思想被奴化过的朝鲜人民,而不是想要奋起反抗的朝鲜人民。

安重根的救国之路自然备受坎坷,并且救亡的时间根本赶不上日本侵略的时间。

在1907年,朝鲜就彻底沦为了日本的傀儡,所有的国家权力均由日本支配。

而当时负责掌控全局的就是伊藤博文,安重根意识到教育不再是重中之重,推翻日军,鼓舞士气才是王道。

只是在加入义兵队伍战斗后,结果依旧不尽人意。

安重根对伊藤博文的恨意达到顶峰,所以才企图利用刺杀的方式给日本重击。

而伊藤博文被刺杀的当天,他前去哈尔滨商谈的就是关于吞并朝鲜半岛一事。

这让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安重根怎能不恨?

因此就算他知道自己自杀了日本重要人物后难逃一死,他也心甘情愿的前去赴死。

在缴械投降之后,他是面带微笑的。

他眼睛里的熊熊烈火在燃烧后,用灰烬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俗话说人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对于安重根而言,他能把将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伊藤博文刺杀,是他的毕生所愿。

他死而无憾,他也希望他的志气能够鼓舞更多的同胞,重燃起爱国的烈火。

用星星之火燎原的方式,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因为这场会议的重要性,俄国不仅拍了迎接伊藤博文的队伍,还派了很多记者记录这重要时刻。

却没想到记者却全程记录了这场意外,同时还记录了伊藤临死前骂的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什么呢?

三、临终遗言

据说人们在临终之前,脑海里会像过电影一样回顾自己的一生。

为了给这个世界留下自己最后存在的痕迹,很多人会说临终遗言。

作为日本第一任首相,虽说伊藤博文的死亡十分突然,可是他的遗言还是被记录下来并流传至今。

只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的遗言是痛苦的一声“八嘎!”。

这两个字我们非常熟悉,这是日本人在咒骂别人时最常说的两个字。

可见伊藤博文心中的怨恨,他恨这个突如其来的安重根,他恨周围的安保措施不到位,恐怕也在恨自己这趟出行。

虽然不知道他到底在咒骂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唯独不恨自己的侵略行为。

他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无耻造就了自己的灭亡,因为这句咒骂不带有悔恨。

什么因种什么样的果,伊藤博文的结局从他贪婪无耻的欺辱其他国家人民就已经注定。

至于安重根的结局是什么呢?

他在自杀结束之后就安然的缴械投降,因为他知道自己刺杀的是什么人物,也知道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死亡。

日本对于伊藤的死愤恨不已,他们自然不会轻饶这个所谓的歹徒安重根。

在当天中午,伊藤的尸体已经被火车载走,而安重根则是被俄国宪兵带到派出所。

因为是刺杀日本人,且日本不想放过安重根,于是俄国宪兵只能将其交由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和安重根有关的其他9名涉案者全部被缉拿,安重根的归宿是日本下达的“处以极刑”的命令。

面对此,安重根依旧没有害怕。

他的临终遗言是希望自己国家在恢复主权后,自己的遗体能够回到国家落叶归根。

他表示,如果他知道国家独立成功的喜讯,他一定会高唱祖国万岁!

他不后悔自己的刺杀行动,因为在法庭上,安重根就表示自己是为了正义而战。

是伊藤博文侵略了自己的国家,自己永远会为祖国的独立和和平而作斗争。

结语

安重根的爱国精神永存,他为国家和平和独立做出的牺牲鼓舞着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

其中包括我国各界名人,比如孙中山,蔡元培等人都为其写下纪念之信。

至于他的家人,虽然因他的离世而感到悲痛,可是他的母亲非常理解自己儿子是在为国家和人民而战斗。

她知道儿子没有后悔,所以她也不会为此寻死觅活。

她认为儿子做的是大义之事,是光明磊落的死亡胜过卑贱求生,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只可惜在国家独立之后,韩国一直想找寻回安重根的尸骨,但如今依旧下落不明。

但人们相信,国家独立的声音早已传到远在天边的安重根耳里,他也会和所有曾经经历过风雨的同胞们共同高喊“国家万岁”!

你认为安重根的死值得吗?

参考信源:

【1】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始末:行动前用汉文写诗明志-中新网

【2】多位首相血溅街头,日本为啥盛产“刺客”?-澎湃网

【3】三枪击毙伊藤博文 获赞“亚洲第一义侠”-海都网

1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