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准噶尔汗国雄距西北,在康雍乾时期是清廷的主要对手。直到18世纪中叶,准噶尔汗国遭到清廷和哈萨克汗国的联合打击下灭亡。在汗国被攻灭后,厄鲁特四部之一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想恢复准噶尔汗国的荣光,这次叛乱不仅差点颠覆了清廷消灭准噶尔汗国的战果,为了镇压阿睦尔撒纳之乱,对漠北蒙古征发太重,骚扰很大,还间接引发了漠北和托辉部青滚札卜叛乱,动摇了清廷对漠北的统治,清廷历时一年半才将这场叛乱镇压下去,在天山南北路确立了统治。
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让乾隆大感愤怒,厄鲁特蒙古的骨头之硬,确实超乎了他的想象,为了彻底根据厄鲁特蒙古反抗的可能性,乾隆命令清军对厄鲁特蒙古大行剿杀,所谓“看来此等贼人,心怀叵测,招降断不可恃,总以严行剿杀为要”,前线清军在接到乾隆的指令后,滥杀无辜的残酷时常发生,使厄鲁特蒙古遭受了极大的劫难,人口损失相当巨大。据昭梿的《啸亭杂录》一书记载:“此固厄鲁特一大劫,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鄂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三,为我兵杀者十之五,数千里内,遂无一人”。
《啸亭杂录》
很多人根据此书的记载,认为清军将厄鲁特人斩尽杀绝,但是这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在国内依然有为数不少厄鲁特人接受清廷的招抚,为清廷统治。
编为扎萨克,成为清廷外藩蒙古的一部分。事实上,清廷重点针对的是降而复叛的部落,除和硕特部沙克都尔曼济汗与麾下部民4000人被清军误杀外,凡是未叛部落还算是相安无事,“不附逆诸札萨克,各安游牧,鈐速部众,勿疑惧”。
辉特部像由阿睦尔撒纳统率,发起叛乱的“首恶部落”的辉特部损失尤为惨重,确实是被清廷差点灭族,连部落的谱系都被整的荡然无存,“其世系自阿睦尔撒纳摄乱后,谱系失散,故不可考”。
《新疆志略》
但是在准噶尔汗国灭亡之后,原辉特部台吉罗卜藏及其子噶尔丹达尔札投清,附牧于杜尔伯特部左翼,设为下后旗,领佐领1个。而杜尔伯特部长车凌的女婿达玛璘附牧于杜尔伯特部右翼,设为下前旗,领佐领1个。看来清军平灭准噶尔,确实给辉特部带来毁灭性打击,无论是地位和保留的人口都不能其他部相提并论。
《蒙古游牧记》
杜尔伯特部乾隆十八年,准噶尔部内乱,杜尔伯特部面临被达瓦齐吞并的风险,杜尔伯特部诸王公诺颜恐慌不已,“欲拒之,不敌。欲事之,莫知所从”。最后,决定在车凌的带领下,举族3170多户,10000余人归附清廷,清廷按照内蒙古例,编设佐领,“以札萨克领之”,由于其始终贼叛被全部保留,共有16旗(含辉特二旗),37个佐领。
准噶尔部准噶尔部是建立准噶尔汗国的核心部落,在伊犁被清廷平定之后,此部残余几乎被迁出新疆,“残留新疆者,微乎其微”。准噶尔二十一昂吉之一的达什达瓦部被清廷迁往承德游牧,而其余部众,“其族遂微,存者不复著旧号”,被迁往青海,编为绰罗斯二旗。
《蒙古游牧记》
和硕特部和硕特部分布广泛,青海、西套、新疆皆有其部落留居。在清廷平定新疆后,原属于准噶尔汗国和硕特部汗(注意与生活在青海和西套的和硕特部没有隶属关系)沙克都尔曼济汗率领4000部众依附于清廷,清将雅尔哈善怀疑其谋叛,此部遂被灭,实在是千古奇冤。而清代在新疆的和硕特旗是原居留在俄罗斯,随土尔扈特部东迁归清部分,被清廷设为珠勒都斯中路巴启巴特启勒图盟。
《啸亭杂录》内沙克都尔曼济汗与其部众被杀一节
至于土尔扈特部是于乾隆三十六年东归,率其下7万余众归顺清廷,被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安置编旗设佐,此部自然没有参与阿睦尔撒纳之乱,自然安然游牧于北疆。
加入清廷的边防体系,被编入厄鲁特营。除了采用扎萨克体制进行统治之外,清廷通过招抚手段聚拢流亡的厄鲁特人,并将其编为厄鲁特营,使其成为内属蒙古的一部分,融入清廷在新疆的边防体系,与从西迁来的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分驻伊犁河两岸以及附近地区,拱卫伊犁。
厄鲁特营大致上由三部分人构成:
第一,阿睦尔撒纳叛清时投附的内地准噶尔人。他们绝大多数是准噶尔二十一昂吉(分支、部伍)之一的达什达瓦部属中的一部分。乾隆二十九年,和热河的满八旗兵、东北的锡伯营一起携眷移驻伊犁。
《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四》:拣发热河满洲兵、达什达瓦部之厄鲁特兵、盛京锡伯兵,约计二千五六百名,现在各令挈眷陆续起程。
《清高宗实录》
据史书记载,这部分达什达瓦厄鲁特官兵有500人。除了达什达瓦部外,还有部分在京厄鲁特,也在自愿原则下前往伊犁地区,“在京厄鲁特官兵,愿往伊犁者,共六十五人,除台吉、宰桑之子,及现在当差者不遣外,其余二十五人,准其移驻”,这部分从承德和北京移驻伊犁的厄鲁特兵,单独设一昂吉,称为“左翼”,后归上三旗管辖,设六佐领,被称为“厄鲁特上三旗”。
第二、自乾隆二十五年来,原外逃哈萨克、布鲁特的厄鲁特人在清廷的招抚政策下,陆续返回故里,初设两佐领,其后由于投附的人数越来越多,佐领数不断增加。在乾隆三十六年添设为10个佐领。此为厄鲁特右翼,归下五旗管辖,亦称“厄鲁特下五旗”。
第三、乾隆三十六年,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东返的厄鲁特沙毕纳尔(庙丁)876人,被清廷析出,分为四佐领,归下五旗管辖。
《新疆图志》记载的厄鲁特营由来以及编制
《西陲总统事略》厄鲁特营编制
在兵员方面,各种史书记载不同,但总的来看,是在3000到4000人之间。据《西陲总统事略》记载,厄鲁特营共有领催、兵丁为3384人,索伦营领催、兵丁为1200名,锡伯营领催、兵丁为1200名,察哈尔营领催、兵丁为1800名。厄鲁特营的人数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其被分配的巡边、畜牧等任务也最重。
如在畜牧方面,根据伊犁将军保宁的奏折,伊犁牧厂孳生本马数量为28569匹,厄鲁特上三旗、下五旗放牧数量为17067匹;孳生本牛数量为11845头,厄鲁特上三旗、下五旗数量为7548头。由此可知,厄鲁特营放牧着半数以上的牲畜。从分配的巡边卡伦数量上看,厄鲁特营管辖的卡伦共计31处,锡伯营管辖的卡伦共有17处,索伦营管辖的卡伦共有10处,察哈尔营管辖的卡伦为21处,将近40%的卡伦归厄鲁特营管辖。
《西陲总统事略》
此外,厄鲁特营还要与其他三营承担塔尔巴哈台的换防轮戍任务,其官兵平时驻守卡伦,并“各于屯所游牧,随时操演枪骑射”。战时则接受征调,于全国范围内作战。如厄鲁特上三旗的蓝翎侍卫鄂勒追鄂罗什瑚、纳默库,下五旗的蓝翎侍卫哈尔海察都是在金川之役中阵亡的。
《钦定新疆识略》
尽管厄鲁特营承担的各方面任务相对较重,但是他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对于其他三营是最低的。厄鲁特营的官员待遇同其他三营没有什么区别,但就兵丁待遇却远低于索伦营和锡伯营,略低于察哈尔营。就拿“披甲”来说,索伦营和锡伯营的“披甲”年俸为24两,察哈尔营披甲为年俸12两,而厄鲁特营的披甲却分三等,其披甲一等者年俸为18两,二等者为12两,三等者为6两,三等披甲的人数占了厄鲁特营大半,一等者数量仅个位数而已。从中可以看出,清廷的政策对厄鲁特人有不小的歧视性。
《西陲总统事略》四营待遇
综上所述,在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厄鲁特四部的余众被编旗设佐,成为清廷治下的外藩蒙古。而清廷也大量招抚因在战乱中流亡的厄鲁特人,建立厄鲁特营,纳入北疆的防御体系,对经营伊犁地区和保卫领土完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引用文献:《清高宗实录》《西陲总统事略》、《钦定新疆识略》、《新疆图志》、《蒙古游牧记》、《啸亭杂录》
好文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