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中枢——话说清代军机处

看史论史说史解史 2023-09-28 13:53:01

军机处是雍正时期设立的中枢决策机构。这个机构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巅峰的标志,其作用完全凌驾于内阁之上,使皇权最大限度的摆脱了摆脱了2000年来以丞相制为核心的中枢辅政机构,是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的必然结果。下面就来说说这个“军机处”。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之缘起

话说在康雍乾时期,清朝在西北有一个实力强劲的敌人,那就是准噶尔汗国。消灭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在雍正眼里看来自然是刻不容缓。在长期的准备后,雍正决定对准噶尔汗国用兵,为了这场战争的顺利进行,雍正帝决定开始筹备新的中枢机构。于是在雍正七年六月,其决定设立军机处(一开始叫军需房),正如乾隆前期担任过军机章京的王昶就在其《军机处题名记》一文所言:“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据《清世宗实录》记载,当时的核心班底人员有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和蒋廷锡。

《清世宗实录·卷八十二》: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其军需一应事宜,交与怡亲王、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

《枢垣记略》

《清世宗实录》

当然,雍正成立军机处的动机除要应付西北军务,还有其他原因。第一、雍正皇帝对内阁工作相当不满。办事时常失误,不能秉承皇帝的意志,早在雍正元年,内阁就被清世宗一顿狂批,“尔等票签,全不符合,将朕紧要语句,俱行遗漏”。而且内阁所处的位置在太和门外,离清世宗的居所养心殿距离较远,雍正派员去传达自己的谕旨十分不方便,不但影响效率,而且中途还很容易泄密,办事效能差、保密性拉胯让雍正觉得很是不爽。第二、雍正对另一个决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也不能赋予信任。毕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参与者多是清世宗的政敌和异己(比如说老八这样的),所谓“邪党众多,人心叵测”,更应该将这样的人排除在自己的决策圈之外。内阁办事拉胯、议政王大臣又是异己,两个都不值得信任,另起炉灶设立军机处很是必要。我严重怀疑西北军务只是表面原因,这两个因素才是清世宗设立军机处的深层动机,《啸亭杂录》对这事说的比较含蓄,说什么贵胄子弟,不熟悉政务,所以雍正设立了军机处,这个显然就有点欲盖弥彰。

《啸亭杂录》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军机处的成立时间也是众说纷纭,我上文取的是雍正七年说,只是学术界最普遍的看法。除此之外还有八年说、十年说。“八年说”是据《清高宗实录》中乾隆皇帝的追议,所谓“第自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嘉庆末年,担任军机章京的梁章矩在其军机处专著《枢垣纪略·自序》中亦言:“自雍正庚戍(八年)设立军机处,迨兹九十余年”。雍正八年,大概是“军需房”改称“军机处”的时间,所以,两者都有其道理。而“十年说”是《清史稿》的说法,肯定有谬误,据《养吉斋丛录》记载,“雍正十年,铸办理军机处印”,很有可能是把铸印时间当成了军机处成立时间。

《养吉斋丛录》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机处的职能越来越广泛,所管不仅仅是军务,但是“军机处”的名字仍然流传了下来指代这个和皇帝最亲近的中枢机构,嘉庆年间有些马屁精倒想给军机处改名,结果被嘉庆皇帝严厉驳斥。下图。

《清稗类钞》

‬军机处编制、位置、工作环境

根据嘉庆朝《大清会典》记载,军机处构成有两种人员,分别为“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大臣名额无定员,人数多寡,全由皇帝来确定,一开始只有3个人,后来多达4到8人,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主要职责就是帮助皇帝缮写谕旨,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嘉庆朝《大清会典》

而军机章京则有满章京16位,汉章京16位,主要职责是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核查奏议等。

嘉庆朝《大清会典》

军机大臣对皇帝负责,而军机章京则是由其他部门兼任,所以他们之间虽有上下级关系,但后者不是前者的绝对属吏,很难结成死党,因此军机大臣不能对皇帝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只能听命于君主。而在军机大臣的选任上,则是“军机大臣,惟用亲信,不问出身”,比如雍正任用允祥、张廷玉、鄂尔泰为军机大臣就是典型例子(这三位都是在未来配享太庙的,可见亲近),在这些亲信入选之后,必定秉命于皇帝,而不能成为与天子抗衡的宰相。

《养吉斋丛录》

为了行政效率的快捷和联络方便,军机处当然不能像内阁一样距离养心殿过于遥远,其设立地点在隆宗门内,与养心殿距离相当近,联络也非常方便,“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庭,便于宣召”。但是其办公处所和其维护皇权的重要地位比起来很不相称,堪称简陋,一开始“直庐初仅板屋数间”,在乾隆朝才换上瓦屋建筑规格被压到最低,显示了皇帝与军机大臣之间的尊卑关系,满满的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军机处值房》

《簷曝杂记》

而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要每天轮番入值,以备皇帝召见办理事务,每天早上3到5点就得值班,“召见无时”,一天之内,“或一次,或数次”。工作实在是过于繁忙,有时候皇帝召见10多次,写谕旨写到手软,万分辛苦,还得受着,不能有所抱怨,“有屡易而仍初稿者,一稿甫削,又传一稿,改易亦如之,汪(军机大臣汪由敦)颇以为苦,然不敢较也”。除了能吃苦耐劳,军机大臣还得严守秘密,不得与外臣交接,“即在京部院官亦少往还”。

《簷曝杂记》

‬军机处职责

军机处一开始只负责西北军务,但后来所参与的事务逐渐扩大,直至无所不包,其业务范围遍及蒙古、八旗、宗室等各个方面,主要职责可以说有两个:

参议政事

据清代史学家赵翼所称,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个认识其实是错误的。事实上,军机大臣做为皇帝的亲信,可以参与议政。在具体工作中,军机大臣经常拟出初步意见,交由皇帝定夺。比如雍正十年六月,军机大臣奏请于山东、河南两省应交粟米内改交黑豆五万石以喂养八旗马匹,上报雍正后同意后,下发执行。

《清世宗实录》

撰写并传达上谕

这是军机大臣最基本的职责,根据《枢垣记略》载,一般来说上谕有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是宣布巡幸、上陵、经筵、蠲赈以及官员任免等事,这些是由内阁来传抄发送。第二种是“寄信上谕”,这个寄信上谕就是有关于军国要务,其重要性和机密性就远远高于明发上谕,内容是“诰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它就不是由内阁发送,而是有军机处撰写、密封直接发出,等于是朝廷直接寄出,所以又称“廷寄”。“令军机处行,不由内阁传钞者,谓之寄信,外间谓之廷寄”。

《枢垣记略》

“廷寄”的规制乃是雍正时期重臣张廷玉一手经画,凡给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参赞大臣、都统、副都统、办事大臣、领队大臣、总督、巡抚、学政的为“军机大臣字寄”。给盐政、关差、布政使、按察司的,叫“军机大臣传谕”。这些“字寄”、“传谕”,军机处根据其内容,决定递送速度,或三百里,或四五百里,或八百里,迅速传达到当事人手里,既保证了机密,也保证了效率。

《养吉斋丛录》

这两样是军机处最重要的任务。除此之外,军机处还要负责誉录和保存档案,这些例由军机章京负责。而军机大臣还得参加修史工作,一般来说,军机大臣还要充当方略馆的总裁官,指导人员根据保存的军机处档案来编写方略、纪略等官书,以凸显用兵的过程和皇帝的英明决策,比如《钦定廓尔喀纪略》等,就是出自方略馆人员之手。

嘉庆朝《大清会典》

总而言之,军机处是古典王朝在行政制度上的重大改革,皇帝通过军机处这个班子完全架空了内阁,将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里,使得皇权能够真正不受制约的行使,达到了以一人治天下的终极状态。

引用文献:《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嘉庆朝《大清会典》、《枢垣记略》、《养吉斋丛录》、《簷曝杂记》、《啸亭杂录》、《清稗类钞》、《清史稿》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