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方霸主”到“大清臣属”——右翼蒙古土默特万户的兴衰

看史论史说史解史 2023-09-28 13:53:00

话说在元朝退出中原后,迅速分化为东蒙古(明称“鞑靼”)和西蒙古(明称“瓦剌”),黄金家族迅速大权旁落,异姓权臣走马灯似的控制朝政,黄金家族日渐式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5世纪中期。在成化年间,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在满都海夫人的帮助下,以察哈尔部为基本盘,击退瓦剌,消灭右翼异姓封建主亦不剌等人,将东蒙古统一在黄金家族的旗帜下,达延汗在统一后,虽然在确立汗位的时候严格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而在地盘部众的分配上实行了分封制,在他的运作下,东蒙古六大万户应运而生,分别是左翼的察哈尔万户、喀尔喀万户、乌梁海万户和右翼的土默特万户、鄂尔多斯万户、永谢卜万户。本文要讲的就是这六大万户之一、曾为右翼霸主的土默特万户。

‬土默特部的高光时刻:阿勒坦汗统合右翼,制霸漠南。

土默特万户是右翼三大万户之一,是达延汗封给第四子阿尔苏博罗特、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阿勒坦(俺答)、三子剌布克台吉的部落,统称土默特万户,下属十二个鄂托克,分别为多伦土默特、兀慎、畏兀尔沁、巴岳特、兀鲁、弘吉剌、巴林、满官嗔、打喇特、毛明暗、不格勒斯、兀爱营。而这个万户总体上是由阿勒坦汗所统领,而正是在这个“据十二土默特之大部”的阿勒坦的带领下,土默特万户走向兴盛。

阿勒坦汗

右翼蒙古在达延汗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带领下日渐强大,其长子衮必里克济农(吉囊)在任时继续发展,但在37岁时就已逝世。在他逝世之后,他的弟弟阿勒坦汗以其雄才和75岁高龄的人生,他不仅统领土默特万户,在其经营之下,还掌控了整个右翼三万户,成为了草原最强大的势力。

他在任期间整出了不少大事。首先,就是征讨乌梁海万户,左翼的乌梁海万户本来承担着守护蒙古帝陵的责任,但这个万户并不安分守己,经常趁其他万户攻明时,掠夺其他万户的牲畜。阿勒坦遂联合鄂尔多斯部、察哈尔部对乌梁海万户发动了六次战争,并肢解瓜分了乌梁海万户。在解决完后顾之忧后,又率领右翼蒙古对东蒙古夙敌瓦剌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征讨,收回了被瓦剌占据的蒙古旧都和林,算是替黄金家族洗刷了耻辱。

在征伐乌梁海部和瓦剌部期间,还四次进军青海,征讨异姓封建主的残党亦卜剌和卜儿孩,见青海水草肥美,就进一步占领了青海地区,虽然他本人回到了土默特万户传统活动区域,但是他将自己的儿子畏兀尔沁丙图留在了青海,又指派鄂尔多斯万户狼台吉的儿子宾兔台吉留据蒙古前往青海通道上的甘肃松山,大大扩展了右翼蒙古的势力范围。此后,右翼蒙古在青海活跃长达70多年。当然,占据青海还有一个副作用,阿勒坦迅速的联系上了西藏的黄教势力,并将藏传佛教引入蒙古地区,使蒙古社会的发生了极其深刻变化,影响久远。

《明史》

而他和南边的明朝也不断发生冲突,其试图用武力逼迫明朝重开通贡贸易。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发动“庚戍之变”,兵临北京城下,并声言“予我市,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而郭”,明嘉靖帝迫于无奈于右翼蒙古进行了小规模的贸易,但很快又关闭了市场,明蒙重新进入了战争状态。

《四夷考》

《明史纪事本末》

直到隆庆四年,阿勒坦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家庭纠纷愤而降明,明蒙双方都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谈判。最后,明廷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并同时确立了11处互市场地,这就是所谓的“俺答封贡”。

阿勒坦不仅是右翼蒙古的军政强人,还颇有经济头脑,为了弥补游牧经济的缺陷,还在土默特地区的丰州滩上大力建设板升(意为房屋,借指汉人聚居区,主要在呼和浩特地区),吸引内地被掳掠、逃来的汉民居住,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倡修五塔与八大板升”。在农业方面,数万汉人在此耕种,史称“种田千顷,岁收可充众食”,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就是在板升的加持下,阿勒坦麾下的精锐骑兵盔甲装备已经与明军无异,搞得明军相当惊讶。庚戍之变,右翼蒙古的兵马甚至“铁马金戈,明光耀目”,给刑部尚书萧大亨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万历武功录·卷七》:坐纛缨皆用五色,顶用铜铁,喇叭用木,帽用红氆氇,靴众粉皮,袋用金甲,上用明柳叶,下用锁子,围肩绿闪色,袄黄段边,臂手用皮吊线,裤用皮,佩香系绦。皆异常,与汉同,大惊。

《万历武功录》

《阿勒坦汗传》中对丰州滩的描述

总而言之,阿勒坦汗在世的时候,通过上述军事经济举措将土默特万户的势力和声望推上了顶点,俨然右翼蒙古的领头羊和扛把子,还把原来的宗主察哈尔部整的非常狼狈,逼走察哈尔部于辽东,“打来孙(察哈尔部达赉逊汗)始驻牧于宣塞外,俺答方强,惧为所并,乃徙帐于辽东”,真可谓是烜赫一时。万历九年(1576)十二月十九日,这位雄杰终于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而土默特万户在他死后则开始衰败。

《阿勒坦汗传》:收服十方之敌于治下,如同名圣薛禅汗(忽必烈)一般,创立无比政教之制者,乃净土天子阿勒坦汗。

‬制度性病根,导致兄弟阋于墙,土默特部开始衰败。

在阿勒坦汗死后,土默特部开始陷入内耗阶段。之所以发生内耗是因为制度性病根无法解决,达延汗在统一东蒙古后,由于游牧经济非常脆弱,没有建立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只能采取古老的分封制度,他本人分封自己的子弟为万户,而万户之下也继续采用分封制,产生了大大小小的领主,这也是游牧民族赖以统治的传统路径。众所周知,被分封的各方势力都有对自己的属众有绝对的控制力,想控制这些势力完全要靠大汗家长式的威望,一旦那个颇有威望的领导人去世,两三代以后,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内斗也就不远了。事实上,也不用两三代,早在达延汗去世后,左翼蒙古和右翼蒙古已经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掌握右翼的巴尔斯博罗特(阿勒坦他爹)一度想自己称汗,搞得左翼蒙古和右翼蒙古差点兵戎相见。

同样的病灶也发生在以土默特为首的右翼蒙古,早在阿勒坦在世步入老迈的时候,他的儿子僧格(明称:辛爱或黄台吉)就已经蠢蠢欲动,对其冷嘲热讽:“老婢子有此兵,而老死沙漠,可笑也。”,言下之意就是阿勒坦汗自从封贡达成之后,就开始失去进取心了,他对老头子的行为非常看不惯。(评:可谓父慈子孝也)

《明史纪事本末》

在阿勒坦死后,僧格继掌土默特万户,娶阿勒坦的宠妾三娘子为妻,尽管三娘子嫌他年老衰朽,但为了顾全大局和继续执掌权力,在明廷宣大总督郑洛的劝说,嫁给了僧格。

《明史纪事本末》

但僧格这货无论是能力还是人品都不能与阿勒坦相比,根本无法服众,哪方势力都不听他的。所谓“旦莫呻吟于床褥之间,荡甚。以故三娘子拥精兵而索居西哨,扯力克(僧格长子)统部曲而僻居东隅,威令甚不行也”。

《万历武功录》

各方势力都想争取利益最大化,不久就爆发了“大板升之战”。话说阿勒坦的孙子把汉那吉降明后回归土默特,做为阿勒坦的爱孙掌握了满官嗔和板升(上面已经解释了)之众,是土默特万户中实力最强的领主,但在万历十一年(1583)坠马而死,所掌部众归其遗孀大成比妓。三娘子打算让他的儿子不他失礼迎娶大成比妓,好接收其部众。但阿勒坦汗的义子管理板升恰台吉坚决反对,双方兵戎相见,“三娘子必尽欲得板升,而恰台吉又不能秋毫有所予,解忿者甚难”,正在双方相斗之际,僧格的长子扯力克猛然杀出,与恰台吉联合,抢先迎娶大成比妓。三娘子大怒,“誓以死相仇杀”。而扯力克欲袭封顺义王,王印又在三娘子手中,双方矛盾越来越深。明廷宣大总督郑洛眼看着局势要再次失控,遂再次出面斡旋。最后,扯力克与三娘子成婚,而把汉那吉的遗孀大成比妓与三娘子的儿子不他失礼成婚。万历十五年(1587),扯力了袭封顺义王,三娘子封忠顺夫人。

《明史纪事本末》

但是在扯力克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去世后,围绕顺义王的继承问题再起波澜。扯力克病逝后,由于其子早亡,其长孙卜石兔继任为汗,而土默特之汗则兼有顺义王的头衔,可以主持与明朝的通贡贸易。不他失礼(三娘子的儿子)和大成比妓之子素囊愤懑已久,其“籍其祖母忠顺夫人之势,并有板升之众,极称富强”,他认为顺义王原本应由他父亲不他失礼继承,既然乃父不在,无论如何该有他来继承顺义王的头衔,遂起而争之,“祖(阿勒坦)故,应那吉(把汉那吉)袭王;那吉故,应我父不他失礼袭王;我父故,应袭王者我也。卜石兔何为者?我祖母(三娘子)亲孙,不以我袭王而遗所不亲之卜石兔,我必不能甘”。卜石兔、素囊双方各有支持者,差点酿成大战,明朝从中斡旋,才平息事端。五年之后,卜石兔被封为顺义王,此事才平息,但素囊与卜石兔的夙怨仍然存在,并未消除。

《三云筹俎考》

在卜石兔时期,土默特部落因为缺乏强有力的领袖,部落早就内讧不已,顺义王的质量真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卜石兔“貌好弱如书生,无祖父风威”,不仅没有实力统合右翼蒙古三万户,“今宣府白洪大(喀喇沁部白洪大汗)自为一枝,河套吉能(鄂尔多斯部)自为一枝,虏王所制者,山、大二镇十二部而已”,即使在土默特内部也是不能服众,“其部长五路、素囊及兀慎台吉等,兵力皆与顺义埒”,各个拥兵自重,土默特万户散沙化越发严重。不仅内部政令无法统一,在长时间的内讧中,还分裂成了东、西、青海三个部落,阿勒坦长子僧格所领的兀爱营长期与兀良哈(明称朵颜三卫)联姻,形成了独立的东土默特,处于归化城地区的顺义王本部则被称为“归化城土默特”,而青海的部众更是鞭长莫及,无法被本部所统驭。

总而言之,这个时期的土默特汗徒拥顺义王的虚名,内部分崩离析,右翼霸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明史》

‬左翼蒙古风暴来袭,东、西土默特折归清廷。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土默特在分裂衰弱,土默特东面却正在发生巨变,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建立后金国后,对明朝展开攻势,对蒙古的吞并也紧锣密鼓的展开。而当年被阿勒坦压的喘不过气的察哈尔部在蒙古大汗林丹汗的统领下,避开后金锋芒,意图统一一盘散沙的右翼蒙古地区。也正是后金、察哈尔这两股势力决定了土默特万户最后的命运。

天启七年(1627),林丹汗将右翼蒙古最东面喀喇沁部击溃,随后来到土默特地区,一盘散沙的土默特万户根本无法抵挡,归化城和丰州滩上的板升悉数被察哈尔部占领,顺义王卜石兔逃亡河套地区。

《明史纪事本末》

在林丹汗的压力下,右翼蒙古土默特、鄂尔多斯、喀喇沁诸部联合起来在崇祯元年(1628)二月在赵城(归化城)地区展开反击,击败了林丹汗一次。但不久之后,右翼联军又被林丹汗击败元气大伤,顺义王卜石兔死去,他的儿子俄木布统领归化城土默特残部,逃匿山林躲避林丹汗的追杀。

面对林丹汗的压力,包括土默特在内的右翼蒙古残部遂将目光投向了后金。天聪三年(1629),东土默特率先投降后金,并向后金求援。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率领八旗兵和已归附的蒙古部落的军队征讨察哈尔林丹汗,林丹汗被毫无悬念的击败,最后于天聪八年(1634)年青海走死于大草滩,俄木布率领归化城土默特部众向后金投降,接受后金统治,“博硕克图汗子俄木布及其部头目古禄格、杭高、托博克等,集众降,诏安堵如故”。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中记叙的归化城土默特归降经过

东土默特由于其在天聪三年(1629)率先归降,成为了清代漠南外藩蒙古的一部分,做为扎萨克旗一直存在下去。而土默特万户的灵魂“归化城土默特”在天聪六年(1632)归降后金后,一开始由原来的领主俄木布进行管理,但天聪九年,后金以反叛为由将俄木布废为庶人,阿勒坦子孙统领土默特的历史遂告结束,崇德元年(1636),清廷将归化城土默特编成了两个都统旗,“以古禄格为左翼都统,杭高为右翼都统领之”,管理体制与外藩蒙古迥异,成为了清廷内属蒙古的一部分。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记载的俄木布叛乱事件以及归化城土默特编内属旗的经过

综上所述,土默特万户做为六大万户之一,在阿勒坦汗时期到达了极盛,随后由于制度因素引发的内争导致其走向分裂解体。最后在察哈尔部的压迫下元气大伤,在皇太极率军击败林丹汗后,遂归降清廷,成为清朝的臣属。

引用文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三云筹俎考》、《四夷考》、《万历武功录》、《阿勒坦汗传》、《明经世文编》、《口北三厅志》、《北虏风俗》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