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不产马?八旗兵是下马重步兵?事实上骑兵才是清军的主力

看史论史说史解史 2023-11-07 22:15:13

在历史区里不知什么时候兴起了一种神奇的观点,讲清廷以骑兵打天下是个伪概念,重步兵才是八旗军决胜的主力,而之所以骑马只是为了赶路而已。并进一步说东北没有像蒙古一样具备养马的环境,并不产良马,没有建立大规模骑兵部队的条件。这些说法就纯属是胡说八道,下面根据史料说说这两个问题。

‬首先,东北地区不产马就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马匹就是女真人牧养的的重要牲畜,女真人也有数量众多的马匹,也不乏良马。

与网文宣传不同,事实上在很早以前,东北就是我国的养马产区,东北的民族和草原上的民族一样也善于养马,以马匹做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马匹数量尽管逊于草原,但也非常庞大,据《辽史》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征讨东北的女真部落时,缴获的马匹数量就高达20多万,“枢密使耶律斜轸讨女直,复获马二十余万,分牧水草便地,数岁所增不胜算”,辽代的牧群就是以这20多万匹缴获的战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之后女真也每年也有上贡10000匹战马的指标。

《辽史》

而东北也并不缺乏供马匹生存的草料、作物,以黑龙江为例,据《黑龙江外纪》记载,“齐齐哈尔羊草最畅茂,马食辄肥。远行者微加粱、豆,余不用,故养马最易,有阿敦(牧群)者十家而九”。墨尔根城“羊草虽少,且不佳,皆以铃铛麦和谷草秣之,马亦茁壮”。黑龙江所产之马亦精良,《龙沙纪略》谓“身长足健,毛短而泽”。

《黑龙江外纪》

而地处于吉林与辽东一带的建州女真自努尔哈赤时期就非常看重马匹的畜牧,李氏朝鲜使者使者李民寏从赫图阿拉返回国内的途中,亲眼看到婆猪江(浑河)到万遮岭(吉林省集安县西老岭)六、七十里地放牧着数万匹马。

《栅中日录》

而根据其另外一部著作《建州闻见录》所言,后金境内的马匹占有量相当高,“六畜惟马最盛,将胡之家,千百成群,卒胡家亦不下十数匹”。

《建州闻见录》

不仅数量大,东北出产的马匹还有体能耐力佳、身形高大等优点,马匹“则五、六昼夜绝不吃草,亦能驰走”,据欧洲传教士所写的《鞑靼中国史》记载,八旗兵所骑乘的马匹体格高大,堪比欧洲马。

《鞑靼征服中国史》

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从辽东到黑龙江,清朝在大凌河、兴京、抚顺、辽阳、牛庄、宁古塔、金州、浑春、阿勒楚喀、三姓地方、吉林乌喇、伯都讷等地均设有牧场。如果东北不适合养马,清廷设立这么多牧场是看着玩的么?所以,东北不是马匹产地这种暴论可以停止了。

《钦定八旗通志》中东北牧场的分布情况

‬八旗军作战时毫无疑问一直以来都是以骑兵为主力,而非步兵。

很多人认为建州女真境内有不少山地,所以其并不善于骑兵作战,但是这个认知是错误的。明代兵部尚书马文升就明确指出:“盖海西、建州马步能战,而朵颜三卫止长于骑射故也”。意思就是建州女真既擅长于骑兵作战,也擅长于步兵作战。女真人的骑术非常精湛,绝不逊色于蒙古人,“女子之执鞭驰马,不异于男。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欧洲传教士帕莱福则称对女真人的骑术赞誉有加,称“骑士则稳固、优美地骑在马上,好像马和人连成一体”。

《抚安东夷记》

《鞑靼征服中国史》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人所谓八旗兵是靠重步兵打天下的错误认知是来自于明末名臣徐光启的奏疏,其在《辽左阽危已甚疏》中写道:奴之步兵极精,分合有法;而谈东事者但以为长于弓马而已。很多人看到前半句,张口就来说建州女真的主力是步兵,但这纯粹是断章取义,后一句徐光启肯定了女真是长于弓马骑射的,而就在同一篇奏疏里,徐光启也明确指出,建州女真是马、步双强,所谓“奴酋积久强练,步骑俱精”。一些人很明显截取个片段就得出了八旗兵骑兵不行,重步兵超强的结论。

《明经世文编》

事实上,早在万历三十三年,海西女真乌拉部在和朝鲜军队一次大规模边境冲突中,女真骑兵就表现出了相当强的战斗力,朝鲜3000名精兵主动向乌拉部进攻,被乌拉部数百骑兵登时冲垮,四散溃败。“贼胡已先准备,埋伏铁骑数百许,不意突出,挥剑乱击我军。我军不能抵挡,一时溃散,步军登山以走,马军由路奔北各自逃生”。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实事求是的说,据熊廷弼了解,努尔哈赤麾下确实有一支长于山抵作战的出兵,大概有数千人之众,所谓“彼步兵数千人,善用长枪,腾山短战,而我兵骑射无所施”。但是,努尔哈赤在万历三十七年,努尔哈赤已经可以出动7000名精锐骑兵去威胁明廷,“亲领七千骑擅入靖安堡,以逼开原”。

《熊廷弼集》

在对明廷的一系列战争中,虽然步兵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在决战时刻,八旗兵的骑兵则是杀伤敌军有生力量的绝对主力。

在萨尔浒战役中,八旗军的战术就是以重甲步兵破坏其车营,然后在步兵打开缺口后,骑兵迅速冲杀,全歼敌军。“命半数兵下马,擐重甲者执长矛及大刀在前,轻甲者自后射箭,另半数兵骑马殿后,向山上行,以围攻其大山”,在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尚能血拼,朝鲜兵则非常悲催,朝鲜左营、右营一个回合就没了,被八旗骑兵杀进阵中,几乎全军覆没。

《栅中日录》:才得成列,贼骑齐突,势如风雨,炮铳一放之后,未及再藏,贼骑已入阵中,……,而瞬息间,两营皆覆。

《栅中日录》

《满文老档》

而在决定清朝命运的山海关会战中,清军骑兵“绕出三桂右,万马奔腾不可止”,冲杀闯军,闯军将领李肖宇原有兵13000多人,逃回北京的时候只有庖厨1人,家丁2人。不要和我说山海关会战是清军冲到闯军面前再下马作战,这就有点侮辱清军智商了,如果那时下马作战恐怕反被闯军重创了。

《国榷》

而来华传教士欧莱福在《鞑靼征服中国史》中直言,骑兵就是清军的主力,“欧洲军队不像鞑靼人的主力是骑兵,步兵不能相比。他们的骑兵在战斗中走在前,袭击中始终是最先和最后的。总之,在短时间内开始和完成征服庞大中华帝国的正是骑兵”。

《鞑靼征服中国史》

在清廷入关后,骑兵在八旗军中占据了极高比例,突出了其决定性运用。据康熙朝《大清会典》记载,满、蒙八旗每佐领下骑兵高达40名,步兵只有18名。汉军每佐领下有骑兵30名,步兵20名。汉军佐领的骑兵数比满、蒙佐领更低,但仍然远远超出步兵数量。

康熙朝《大清会典》

在各地驻防八旗中,骑兵数量也是一枝独秀,占到驻防八旗军中的绝大多数。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青州驻防有骑兵1236名,步兵240名;德州驻防有骑兵454名,无步兵;绥远驻防有骑兵1720名,步兵400名;右卫驻防有骑兵292名,无步兵;太原驻防有骑兵456名,无步兵;开封驻防有骑兵728名,无步兵;江宁驻防有骑兵2640名,步兵722名;京口驻防有骑兵1014名,步兵228名;杭州驻防有骑兵1224名,步兵322名;乍浦驻防有骑兵1504名,无步兵;福州驻防有骑兵1200名,步兵320名;广州驻防有骑兵2110名,步兵400名;荆州将军有骑兵3544名,步兵700名;成都驻防有骑兵1740名,步兵256名;西安驻防有骑兵4360名,步兵500名;宁夏驻防有骑兵1272名,步兵600名;凉州驻防领催、骁骑有1260名,步兵120名。整个比例极其夸张,总体来看,驻防八旗骑兵数量比步兵高出4~10倍。

而清廷为了确保八旗骑兵的机动性,在各个驻防城蓄养了大量马匹,据《清会典事例》记载,基本可以确保一人三马或者一人二马。

西安驻防和杭州驻防就是“一人三马”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是不仅有牧养马匹的条件,而且马匹质量还非常优秀。而八旗并非像网文一样靠重步兵打天下,而是一支以骑兵为主的武装力量。

引用文献:《满文老档》、《钦定八旗通志》、《清会典事例》、康熙朝《大清会典》、《辽史》、《国榷》、《明经世文编》、《熊廷弼集》、《黑龙江外纪》、《龙沙纪略》、《建州闻见录》、《栅中日录》、《抚安东夷记》、《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鞑靼征服中国史》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