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99岁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与世长辞。至此,曾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框的两位国士,都已离我们远去。
一位用稻穗填满中国人的饭碗,另一位用钢铁巨鲸守护中国的海疆。他们的背影,是时代的丰碑;他们的精神,是民族的脊梁。
一、袁隆平:禾下乘凉梦,一生为稻粮谋
1. 从饥饿到温饱的破局者
袁隆平曾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粮食产量不足,饥饿威胁着无数家庭。
他扎根田间地头,用一粒杂交水稻种子,让亩产从300公斤突破到1000公斤,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
他的“禾下乘凉梦”不仅是科研理想,更是对底层人民生存尊严的守护。
2. 全球视野的粮食卫士
袁隆平从未止步于国内成就。他推动杂交水稻走向世界,在非洲、东南亚等地推广种植,让全球更多人摆脱饥饿。
他说:“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我的第二个梦。”这一梦想的背后,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关怀。
二、黄旭华:深潜三十年,铸就大国重器
1. 隐姓埋名的“深潜人生”
1958年,中国核潜艇立项时,黄旭华毅然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联系三十年。
在荒岛上的实验室里,他用算盘和计算尺攻克技术难关,带领团队于1964年研发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他的父亲至死不知儿子在做什么,家人曾误会他“不孝”,他却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 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的“硬骨头”
面对苏联的技术施压和美国的“大陀螺”设计迷信,黄旭华坚持自主创新,用科学论证摒弃盲从,最终证明中国核潜艇无需模仿他国也能稳定运行。
他说:“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只能靠自己。”这句话至今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强音。
三、国士无双:他们的精神照亮前路
1. 同框背后的精神共鸣
2019年,两位院士同获“共和国勋章”。彼时,袁隆平步履蹒跚,黄旭华坐着轮椅,两人相邻而坐的画面感动无数国人。
一位让我们吃饱饭,一位让我们挺直腰——他们的贡献看似分野,实则殊途同归:一个守护生命,一个捍卫尊严。
2. 扎根人民、心系国家的“双盾”
袁隆平的稻田与黄旭华的潜艇,一个向下扎根土地,一个向深潜入海洋,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中国人在生存与安全上挺直脊梁。
他们的选择,始终以国家需要为最高追求。
正如黄旭华所言:“科研人要把一生放到科研中去。”而袁隆平则用一生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四、传承:我们如何接续这份精神火种?
1. 关注底层,回归民生本质
两位院士的成就,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展开。杂交水稻解决的是最基础的生存问题,核潜艇守护的是最根本的国家安全。
今天的我们,也应将目光投向那些仍在为温饱挣扎的群体,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城市务工者的生存困境,让科技与政策真正惠及底层。
2. 在浮躁时代坚守初
在急功近利之风盛行的当下,袁隆平与黄旭华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更显珍贵。
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成就需要耐住寂寞、扛住压力。
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普通人,唯有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方能成就非凡。
——————
袁隆平与黄旭华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
当我们端起饭碗时,当我们的舰艇巡航深海时,请记得:这背后是两位老人用一生换来的底气。
他们让我们明白——国家的强大,始于让人民吃饱饭;民族的尊严,成于让世界不敢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