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叶清臣两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纳入《三希堂》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大臣叶清臣书法作品。
叶清臣(1000-1049年),字道卿,苏州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名臣,光禄卿叶参的儿子
天圣二年(1024),考中榜眼。授太常寺奉礼郎,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太平州、知秀州、太常丞、两浙转运副使、知制诰,判国子监,外放治理邠州、澶州、青州,治理永兴军时,修复三白渠,溉田六千顷,实绩显著,受到后人称颂,迁三司使,出知河阳军。
皇祐元年,去世,时年五十,获赠左谏议大夫。《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著作今存《述煮茶小品》等。《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翻开三希堂藏本529页,发现了叶清臣的书法作品,乾隆认为不错,我就来分享一下。既然三希堂有他的名号,那肯定他的艺术造诣极深,从他的书法来看都有学习魏晋书风,以及唐楷的法度。
北宋大臣叶清臣《楷书大旆》赏析
北宋大臣叶清臣《楷书大旆》纵32.5厘米横45.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幅字给人一种清新盎然之感,细看却笔笔精到,一丝不苟。章法整齐,字却很有活性毫不呆板。其结体疏散有致,字意如山间溪泉,汩汩流通,清秀干净。想必书写者的性情也是如此。
叶清臣尺牍释文:清臣启,近追大旆,久侍绪言,乍此暌分,伏惟企恋,伏承已涓良日,据案署事,东南千里,蒙福此初,僻陋小邦,日企余润,甫憩棠苃,体中若何,听决余闲,善辅冲守,不宣。清臣再拜。资政大谏天休十兄,防閤,七月五日。
意在书法艺术中有极重要地位,清钱泳《书学》中说:“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于外,不可无也,作书亦然。”写小楷,最要讲究意趣,意是书法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这个抽象的名词蕴含了十分深刻的艺术内涵,它取类万象,囊括众殊,其幽若深远,焕若神明,有着只可心悟,难以言传的特点。
意包括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但从叶清臣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主要包括了两个含义,一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境界,二是指流露在整幅作品中的精神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作品的格调的高低。毫不夸张地说,意是作者自身艺术个性的流露,是作品的灵魂,它可以使本无生命的点画变得富有活力,使本来只具物理的东西,也显得富有情趣。 对于小楷意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甚至决定了一件作品的成败与否。
小楷要写出“古”意,学习的字体年代越早越好,点画结体尽量带些分书意味,此幅佳作,取法高古,线条扎实有力,与今人作楷轻浮飘忽不同。除此之外,写小楷如果抛弃按部就班,反楷法而行之,也能突出字古味,叶清臣的小楷,正是如此,通篇流畅,气息自然,质朴耐看。
小楷要“活”,显得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作一些规律化的书写。叶清臣的高人之处在于他在结体上并不刻意地过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赋形,如第4行 “企”字、第11行“冲”写得扁方,而第5行“事”与“东”却写得偏长。在章法上,全篇均力避“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笔画粗细变化极其明显,因而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正是明、清两代颇耗“功夫”的“馆阁体”终不及之重要原因。署名“清臣”二字,“清”的写法也非常的有意思,长横直插入三点水,有意为之,有些类似今人的签名设计。
北宋大臣叶清臣《近遣帖》赏析
北宋名臣叶清臣《近遣帖》
北宋名臣叶清臣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曾经在仁宗面前为被贬至边关的范仲淹说好话,使他得以调到离京城较近的地方。叶清臣为政也做了许多实事,比如修水渠,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成效显著,后人称颂。大文豪欧阳修在《与高司谏书》赞扬他:“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叶道卿即为叶清臣。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