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

沛春说健康 2024-05-08 21:18:37

附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三个品种。“盐附子”以个大、体重、色灰黑、表面起盐霜者为佳。“黑顺片”以皮黑褐、切面油润有光泽者为佳。“白附片”以片大、色黄白、油润半透明者为佳。

【性状】

盐附子 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 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性味与归经】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效用分析】

附子大辛大热,纯阳燥烈,能峻补元阳,驱散阴寒,速回散失之元阳于须臾,力挽厥脱之危候于俄顷,素有“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之称,为治元阳虚脱,肤冷脉微之要药。附子辛热,其性善走,能通行十二经,温一身之阳气,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肾阳以益火,外达皮毛除表寒。“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存真寒,无不可治”(《本草正义》)。凡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用之莫不相宜。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通经脉,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配伍应用】

1.附子配当归

附子辛热燥烈,善于温补阳气;当归甘温滋润,长于补养肝血。因阴根于阳,气能生血,配对合用,附子得当归则入血分,当归得附子则温运力宏,有阴阳兼顾之妙义。用以治疗脾胃虚寒大便下血,及阳虚寒凝兼挟瘀血之痛经、经闭等。

2.附子配桂枝

附子辛热善走,通行十二经,温阳散寒,逐湿止痛;桂枝辛散风邪,温通经脉。合之则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络除痹之功益增,常用于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及寒痹痛剧者。又因桂枝能温通卫阳,解肌发汗;附子善于补火助阳。二者伍用,有助阳解表之功。可用于阳虚外感风寒。

3.附子配人参

3.附子辛甘大热,长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人参甘温,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两者合用,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并举。常用于治疗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之阳气暴脱证。

4.附子配白芍

附子辛热温肾壮阳;白芍甘酸敛阴缓急。两药相配,一温一凉,一辛散一酸收,既可用白芍补虚和营之功缓附子劫夺营阴之弊,又可取附子斩将夺关之力,避白芍酸收之性,如此相反相成,通痹止痛之效尤显。常用于治疗痹证寒邪偏盛者。

5.附子配黄连

附子辛热温阳以治虚寒;黄连苦寒清心以治实热。以黄连之苦寒、附子之辛热而达寒热互制,清温并施之目的。治疗上热下寒,寒热格拒证。

【鉴别应用】

生附子、炮附片与淡附片 三者均为附子的不同炮制品种,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功用亦有不同。生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用于元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生附子有毒、加工炮制后毒性降低,便于内服。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临床多用治心腹冷痛,虚寒泄泻。淡附片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成药例证】

1.四逆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适用于心肾阳衰寒厥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2.白通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附子、葱白、干姜。

功能与主治:破阴回阳,宣通上下。适用于少阴病阴盛戴阳证,症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3.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细辛、附子。

功能与主治:助阳解表。适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症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暴哑,症见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审稿专家: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 赵伟国

作者:中山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主管药师 辛玲

1 阅读:14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