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诗人、画家,本院特约文艺评论员夏文成
对于画家黄宾虹来说,活着时憋屈、孤独、落魄。
去世后,也不得不接受人们对他的“指手画脚”:陈丹青说,黄宾虹过时了;吴冠中说,黄宾虹的画,千篇一律;孙永(浙江画院院长)说,黄宾虹是个垃圾桶……
当然,有人贬,也有人捧。有人说,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上,黄宾虹是一位重要的画家;有人说,黄宾虹的画有“内美”,要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人才能欣赏;也有人说,黄宾虹的画曲高和寡,一般人欣赏不了等等。
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人们对黄宾虹作品的看法,有人将其踏入十八层地狱,也有人将其捧上天,奉为神一样的存在。
黄宾虹自己说:“我的画50年后才有人懂!”自信中,透露着无奈和悲哀。
黄宾虹生前几乎卖不出画,一生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
西方人曾戏言,梵高是被穷死的,而毕加索则是富死的。
其实这不说的就是中国版的“齐白石与黄宾虹”吗?
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素有有“北齐南黄”之说。
齐白石他比不了,张大千他也没法比。齐白石大器晚成,衰年变法取得成功,红得发紫;而张大千年少得志,一生风生水起,志得意满,生活无比滋润。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蓝鹰书院认为,齐白石、张大千懂得迎合世人的需要,关系网强大,又善于推销自己,所以画作供不应求。
而黄宾虹则生性固执,似乎只懂得埋头走路,不懂得抬头看天,一门心思画他的黑乎乎的“黑画”,颇遭时人嫌弃,他的画当时送人都没人肯要。因此,黄宾虹在世时,以卖不出画而闻名于世。
他的老师陈崇光曾亲眼所见,黄宾虹送画给来访者而被拒绝。人家说,你这画黑乎乎的,我文化低,看不懂。弄得黄宾虹尴尬无比。
他捐给博物馆的作品,在他去世30年后才被打开,何等屈辱……
早年的黄宾虹,不仅是个愤青,是个“保守派”,一度还是一个勇敢的革命者,他非常崇拜谭嗣同,并加入了南社。
但是,他的性格似乎很“撕裂”,比起思想上的激进,他的画作却始终都比较保守,可以说是顽固不化。
老天好像也不待见他,时运也不观照他。开个古玩店,不久就遭了贼,收藏多年的古印被洗劫一空。回老家当农民,一场洪水结束了他的“农夫梦”, 多年的积蓄也被大水冲走。1915年,袁世凯收购了他就职的《神州日报》,黄宾虹彼时已年过半百,不得不愤而辞职……
“失业”后黄宾虹”只能四处游学,连温饱都混不上,真可谓荆棘丛生,人生多艰。
但是,黄宾虹就是黄宾虹,无论如何落魄、困窘,依然宠辱不惊,不肯放弃自己的艺术理想,一生始终孜孜以求,潜心研习他的“黑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绝似绝不似”、“由生至熟易,由熟返生难”等理论,在绘画方法上,他探索总结出来的“五笔七墨”法,也为人所称道。
黄宾虹去世几十年后,总算有人发现了黄宾虹及其画作的美学价值。
墨梅生曾说,黄宾虹的绘画文化含量太重,审美历史感太苍凉,不像打扮入时的靓女,也不像张大千和吴湖帆的绘画那样靓丽,所以须得人生阅历、文化积淀、美学修养都较高的人才欣赏得了。
有“毒舌”之称的评论家傅雷,对其他画家的评价极为苛刻,而对黄宾虹却情有独钟,他说:“石涛之后,宾翁一人而已。”
于是,被埋没半个多世纪的“黑宾虹”及其“黑画”终于被人“发掘出来”,终于得见天日。
“宾翁”的“预言”终于变成现实,50年后的今天,黄宾虹的“黑画”一飞冲天,成为了抢手货。
2017年嘉德拍卖行“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专场拍卖中,黄宾虹画作《黄山汤口》以3.45亿元成交,创其个人作品最高成交价。
被埋没太久的“金子”,终于发出应有的熠熠光芒,被人们尊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蓝鹰书院,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书画的魅力!
--END--
苍润古劲,挥洒自如,笔意蕴藉,镜像开阔。[点赞]
賓虹大师![点赞]
感叹人生,我行吾步。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大千世界,花开花谢。乡间小道,独有情怀。心中梦想,一如既往。艺术人生,寂寞孤独。沉淀积累,花开结果。老而弥坚,志存高远。梅花苦寒暗香来,枝头烂漫千万朵。志存高远压群芳,品德高洁显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