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沉默回避不了问题!人民日报第二次发声,提出三点重点拷问!

文娱正在说 2025-04-15 20:24:38

时间已经到了4月14号,但关于河北三河招牌换色的后续讨论还在继续,早在4月11号的时候,廊坊市纪委部门都表示已经去了三河调查,但目前看来效率还要加快,因为截止至今官方仍然处于“沉默”的状态。

4月12号,人民日报发文“强换商户招牌,当心砸了营商招牌”,引发大家的强烈关注。确实根据当地商户的反映,在这次因为颜色不符合需要更换招牌需要多了一笔不小的支出,一个不大的招牌从设计到制作到挂牌,有的商户花了足足2000块钱才搞定,这对于商户来说是一次确确实实的支出,同时也因为招牌制作期间,生意受到影响,这部分的损失其实真的是双重的。所以人民日报说的当心砸了营商环境已经是说的是非常的客气了啊。

在第一次发文时隔仅仅两天以后,人民日报在4月14号下午再次针对此事进行发文评论跟踪报道,三河市这次针对商铺强制更换招牌的事,应该在执行之前,多听听当地群众的意见,提前了解清楚,更换招牌会对商户造成那些不好的影响,不能以简单的行政指令(这次没有正式文件,只有口头的通知),强制统一招牌的颜色,这样的行为明显就是损害了商家的自主经营权,增加了商户的经营成本,是对营商环境的一种伤害,不得不说,人民日报这次的评论真的是直接指出其中最大的问题所在啊,也进一步确认了三河市这次的做法真的是非常不妥啊。

同时,还重点谈到了城市规划不能单单只考虑“面子”的问题,不能光看表面是否光鲜亮丽,(实际上改造完效果真一般),而是更加应该帮助这些商铺和当地的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说句话大实话,就是与其花那么多的心思放在研究颜色上,倒不如多花心思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来的更好。

最后也提到大家这次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商户的招牌为什么一定要拆,有没有经过合法合规的流程,商铺更换招牌的费用,到底谁来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有人出来回答,但很可惜,目前三河方面一直处于“沉默”状态,大家的关切和关注,至今没有得到响应。提到了这个事情,必须要给当地老百姓和公众一个交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这个事情,人民日报已经是连续两次发文,足以看到上层对于此次事件的重视。

如果当地还是选择一拖再拖的冷处理方式,这对于三河还有相关单位负责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城市规划,不是死要面子,在4月14号,就有其他的相关媒体报道,三河之所以禁止商铺使用红蓝黑,是因为当地要打造“学院风”和国际化的城市风格,就不知道这是不是人民日报提到了“面子”的问题呢?对于人民日报已经针对这个事情,连续三天两次的发文,又怎么看呢?

0 阅读:1

文娱正在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