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滥用:思想的建设与摧毁的力量

解毒时光 2023-03-28 23:36:43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人们常常说幸福像花一样,这就是明喻,即在话语里明确有一个提示词“像”,有时候人们会更简单的说,幸福是花,如果按照常规去理解这句话会有些困难,幸福怎么能是花呢,只有将其还原为幸福像花一样才理解的通,而这种省略掉比喻提示词的做法,就是暗喻或者叫做隐喻。

相对于明喻,隐喻有着很多的优势,首先就是一种更加强烈的信念的表达,比如有句歌词“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这里就带有一种确信,而如果改成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则意思就差了很多。

在确信的基础上,隐喻也会让语言变得更加优美隽永,比如那首熟悉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将一种情绪实体化,并借助人对实体的相同感受,来唤起更广泛的共鸣。

在一些特定的时候,隐喻又变成了一种智力的游戏,将特定的含义用隐喻的方式进行编码,只有具备相同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经验的人才能破译和体会。

如果仅仅把隐喻当作一种修辞的话,那的确是低估了它的作用,人们如此热衷于比喻特别是隐喻的根本,还在与其本质跟人类的认识方法同源,甚至是几乎可以等同于语言本身的特点,因为语言就是建立在语音、文字符号集合对现实或虚构物的映射上,这种映射的机制,跟隐喻完全一样。

二者的区别在于语言的映射是根本的,以及无须解释的,当我们提到“苹果”,实际上就是在用苹果这两个字来去对应到现实中的苹果物体,也就是说“苹果”)(这两个字)是“苹果”(真实的物体)。而比喻则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二次映射,我们可以说红红的脸像苹果一样。

如果继续深入,就会发现人认识或理解世界能力的一些瑕疵,当我们失去语言以及映射机制的时候,就无法真正的理解世界。更明显的例子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人们往往需要将其现实化、视觉化,通过比喻的方式才能理解。以及在学习一样新东西或消化一个新的经验的时候,人们大多也习惯于用以前熟悉的东西进行类比。

人类理解世界并不是瞥一眼就完全掌握了,就好像是一层一层的堆积木,而最下面的基础,是那些人们几乎不需要理解习以为常的事物,通过不断的映射、类比、抽象,构筑起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的世界。

这也许就是人们偏爱隐喻的原因——在与认识世界同构的修辞方式中乐此不疲。而这种偏爱,也逐渐有着泛滥的趋势,以至于在很多本该清晰的直接描述,避免映射比喻的领域,也开始使用各种比喻方式,就导致了很多荒诞的问题发生。

比如有很多人用量子力学的一些词语来去总结商业理论,或者用混沌理论来描绘组织管理,甚至有的反过来创造一种量子佛学,或佛家量子力学等等。这些情况,都陷入了一种将同构类比跟真实描述混淆的误区。人们喜欢在不同的体系之间寻找相同,当找到相同的地方时,人们往往会趋向于将两个不同体系进行类比,甚至是认为他们有共同的特性,殊不知,人和大多数动物的DNA之间都有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相似度,但这并不能说明人和动物就有着共同的特性。

隐喻滥用的根源在于它同人的认知方式类似,而滥用的结果,就是混淆了大多数事物,让很多东西无法被分辨,因为只要有方法、视角足够特别,总能找到事物之间相似或同构的地方,以此来判断事物的特性相同,最终就导致错误的推导,以及含混的认知。

这种滥用,在那些操弄概念的领域更加突出,比如管理领域,就可以把量子力学、佛学统统引入,心理学中也可以参杂很多物理科学的暗喻,也许对于那些创造这些比喻方式的人来说,他们是清楚的,这仅仅是一种让人更好理解的方式,不过一旦暗喻脱离了语境,被截取并不断传播后,暗喻就变成了描述,变成了判断,变成了金科玉律。

暗喻的泛滥,最终成了无知的炫耀。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