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卿羽飞
编辑 | 卿羽飞
2025年3月10日,22岁的汕头女孩卢佳彤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用微信给丈夫发了最后一个“玫瑰花”表情。
这个俏皮的符号,成了她对生命最后的温柔告别。
下午1点30分,这场本应30分钟完成的输卵管疏通微创手术顺利结束,家属们在走廊上等待着“手术成功”的喜讯。
手术做的很成功,但术后复苏室的致命44分钟让她因为缺氧导致了脑死亡,直到现在还靠着呼吸机维持生命。
这让一个好好的家庭支离破碎,那么,到底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事件回顾
就在上一个月的10号,年轻的卢佳彤因为想要个自己的孩子,就和丈夫去医院检查做一个输卵管疏通的微创手术。
本来没多大点事,手术很快只用了1个小时就完成了,医生出来告诉家属一切顺利,随后她被转入复苏室等待苏醒。
然而,复苏室里面的医护人员没有发现她的喉罩移位,导致氧气卢佳彤并没有吸到氧气。
血氧监测仪显示,她的血氧饱和度从14:45的98%骤降至50%,并在接下来的30分钟内一直都是不正常的,但没有人注意。
这个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直到15:15,医护人员才注意到心跳停止,赶紧开始抢救。
尽管经过紧张的2小时抢救心跳有了,但是卢佳彤已经因为长时间缺氧导致了不可逆的脑损伤,最终被判定为脑死亡。
家属说,医院在事情发生后说监控坏了,不让家属看监控,并且涉事的医护直到现在也没有公开的道歉。
这种人祸真的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医院存在问题
根据医院的规定,复苏室需要每5分钟就去观察一下病人,而卢佳彤缺氧的44分钟里面竟没有人发现不正常。
麻醉科的主任后来也承认了,是医护人员没有做到认真的观察,对警报器报警没有警惕性。
更讽刺的是,广西这些地方的标准明确要求麻醉复苏室每15分钟都要记录一下生命体征,但这家三甲医院连最基本的操作都没有落实。
难道这中间44分钟的报警声,医护人员都听不到。
还有就是当家属要求查看复苏室监控的时候,医院竟然说设备去年就已经坏了。
医院的这个解释引发了公众强烈的质疑,为何关键环节的监控长期失灵。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存在,还是有意掩盖。
医院回应避重就轻,面对舆论的压力,依云也只是说事件还在调查,并强调涉事医护具备资质,但没有公开具体的处理措施。
但据媒体调查,这个医院复苏室的监控设备早在2024年就因为没有维护不能正常使用,监护仪报警音量仅65分贝,低于国家规定的75分贝下限。
这和医院官网宣称的监护达标率100%形成了鲜明对比。
讽刺的是,涉事医院的监控设备维护记录显示,过去的三年竟然没有一次定期的检修记录。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院最近三年已经有3起类似的预警系统失效的记录,但从来没有升级设备或改进流程。
医院给出的这种模糊的态度更加让家属和大众不信任。
从等待到崩溃,家属的煎熬
手术的当天,卢佳彤的丈夫很多次去问情况,可护士却说患者的形象不雅不让探视。
直到5个小时以后,医生才告诉卢佳彤的丈夫她需要进ICU抢救,这个时候的卢佳彤已经全身开始抽搐、口吐白沫。
卢佳彤的丈夫马先生回忆,从3月10日直到今天,他们一共经历了三次希望和绝望。
第一次是在手术后的3小时,医院突然通知说患者需要抢救,此时卢佳彤已经出现脑死亡的症状。
家属问医院为什么不提前跟家属说一下,医院说怕家属担心。
第二次是医院承认了监护的失职,但又拒绝公开这件事的医生姓名,只是说已经停职反省。当家属要求查看医护资质时,医院又说隐私保护不让看。
第三次是在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的时候,医院提交的病历有3个地方有问题,很有可能改了。更可气的是,卫健委介入后,医院竟拖延了38天都没有提交关键的材料。
家属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医疗事故的鉴定申请,准备通过法律诉讼维权。
如果鉴定确认医院存在过失,家属可以索赔一些费用。
可是家属要的不是钱,要的是人啊,人是无价的,不是给多少钱就能让家属不伤心难过。
还有就是法律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真正追责起来,家属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拉锯战。
这对已经破碎的家庭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
悲剧背后的医疗安全警示和网友的评论
事件曝光后,多名网友都说这个院之前已经发生多起类似的事故。
全麻患者在失去自主呼吸的能力时,需要严格依赖设备和医护的观察。
这件事情中,喉罩移位、警报忽视、巡视缺失层层失守,暴露了部分医院在流程管理上的重大疏漏。
医院需要确保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公开事故的调查结果。
卫生部门应定期检查医疗机构的复苏室管理规范,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家属知情权、病历查阅权是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医院应该旅行这些职责。
医院如果继续踢皮球,只会加剧医患矛盾。
卢佳彤的遭遇也提醒我们,去医院之前要多方的了解医院口碑,手术中手术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家属陪同监护,并保留所有医疗记录作为证据。
不得不说,在我们平时选择医院的时候也要谨慎一点。
结语
在现在这个科技发的时代,卢佳彤做的手术真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手术,却变成了这么大的灾难。
我们攻克了输卵管堵塞的微创技术,却输给了44分钟的监护真空。
这不光是一个家庭的灾难,更是对整个医疗体系的警醒。
希望卢佳彤的悲剧不再重演,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医院得到最基本的尊重与守护。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参考资料:
湖北日报:22岁女子输卵管手术成功,却在复苏室脑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