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超市,我正挑选护手霜,看着货架上各种各样的护手产品,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小男孩双手布满裂口,指甲缝里嵌着难以洗掉的泥,看着让人心疼。
这张照片在村里火了,不仅引发了村民的热议,还被大量转发到网上,迅速火遍全网。
作为80后,这双手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和思考。
那双手上的泥土:小时候的回忆记得二十年前,我也曾像照片里的男孩一样,跟着父亲在田里刨土豆。
北风刺骨,手上裂开的口子总是那么疼。
泥土洗不掉,干裂的双手成了我们那代人童年的标志。
爷爷常说,现在的孩子金贵,图的是个舒坦。
但这个七岁男孩的双手,却分明刻着几代人相似的童年记忆。
男孩的爷爷在地里种萝卜,他则蹲在田埂边拔草,脸颊冻得通红。
他咧嘴笑的时候,冻疮裂得更加明显。
这情景跟我们小时候何其相似。
网友们看到照片后,有人觉得孩子可怜,有的则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更多的人则盯着那双比老人还粗糙的小手发愣。
原来80后的记忆并没有褪色,只是被城市的水泥地掩盖了。
农村孩子的童年与城里的差距当安徽网友留言说:“我哥家孩子都这样,农村娃嘛。”这句话像根刺,扎进了很多城里人心头。
他们给孩子报劳动实践课,花五百块钱体验插秧一日游,但却未必能接受孩子们的手变得和照片中的小男孩一样粗糙。
去年,南京的虐童案闹得沸沸扬扬,但谁能说清楚,自愿劳动和强制劳作的界限?
根据数据,全国有四百多万留守儿童,其中六成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老人种了一辈子地,现在还要带着小孩。
男孩的棉袄上全是泥渍,而城里孩子的羽绒服正挂在商场的橱窗里。
有网友建议给孩子涂凡士林,男孩的爷爷兜里常年揣着治腰疼的膏药,而不是护手霜。
劳动课与真实的田间生活山东网友晒出了一辆锈迹斑斑的农用车,评论区立刻变成了方言大赛。
有的叫它“蹦蹦车”,有的喊“三马子”。
这些名字像田埂上的野草,顽强地存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今年把种菜列入劳动课,很多学校开始建校园菜园。
如果照片中的男孩知道了这件事,估计会觉得城里人挺搞笑——他书包里还有爷爷给的韭菜种子,打算开春时教同学在操场边种。
去年他们班的劳动课是集体剥玉米,一个从城里转学来的孩子还问:“玉米不是超市长出来的吗?”
我们对童年的感悟刷到男孩洗手的视频时,盆里的水像泥汤一样浑浊。
他搓手的动作让我想起了母亲,总是说“多搓几遍就干净了”。
可有些东西是洗不掉的,就像我进城二十年,手指纹里还留着放羊时被荆条划的痕迹。
评论区突然出现了个卖儿童护肤品的链接,价格够买三袋化肥。
那个说“农村孩子都这样”的网友悄悄删了评论,头像换成了小男孩在麦堆里打滚的照片,签名写着“老家门口的枣树要砍了”。
我知道他没说出口的话——我们拼命让孩子逃离土地,可当真有人逃离了,心里又空落落的。
镇中学的老师告诉我,班上的留守儿童期末作文大多写的是《给爸妈的一封信》。
有个孩子写道:“我在阳台种了辣椒,和奶奶地里的是一样红。”而照片中的男孩,此刻应该正趴在灶台上写作业,手上的茧被铅笔磨得发亮。
快递员送来护手霜的那天,我特意绕道去了乡下。
男孩的爷爷死活不肯收,说娃的手开春就好了。
临走时,我看到孩子从兜里掏出个塑料瓶,装着自己调的香油——是奶奶教的土方子,比任何霜都滋润。
田埂上的野花开得正盛,他跑着追蝴蝶,裂开的双手在空中挥舞,像极了我们小时候摘不到的蒲公英。
超市里的净菜虽然方便,但却随之丢失了泥土的气息。
当我们在挑选漂亮的净菜时,是否还记得泥土沾在指缝间的触感?
小男孩的双手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与土地的联系。
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逐渐远离农村,却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质朴的东西。
希望每个看到这双手的人,都能反思,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又遗失了什么。
在城市的繁华背后,那些不曾褪色的记忆和情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