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陈阿姨的茶几上。
陈阿姨正在忙着给孙子做午饭,小小的厨房里充满了食物的香气。
这个过程中她却收到了儿子发来的消息:“妈,晚上没空去看您,孩子就拜托给您了。
”陈阿姨轻轻叹了一口气。
这种时刻并不是头一次出现,儿子总是有着忙不完的应酬和活动,孙子的鞋袜、热流泪水和笑脸,更多是她一手带出来的。
无责任感的子女:育儿只是“甩手掌柜”?
在很多家庭里,像陈阿姨这样被“临时任命”为孙辈照料者的老人不在少数。
并不是每个做父母的子女都能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承担起责任。
许多年轻父母因工作繁忙或追求自由生活而将育儿的责任推给老人。
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几乎包揽了孩子的衣食住行,而年轻父母则在下班后或假日忙于自己的社交活动。
孙子孙女生病了,竟也没能让年轻父母从忙碌中抽出时间,只好再麻烦老人。
殊不知,这种对孙辈的依赖正是疏忽对长辈的责任和感情的一种表现。
啃老现象:为什么子女总向父母伸手要钱?
不仅在育儿方面,有些子女在经济上也越来越依赖自己的父母。
购物季来临时,他们常轻松地说:“爸妈,给我点钱,我看中了一件很棒的衬衫。
”陈阿姨的邻居老张对此深有感触:儿子已经结婚好几年了,但不时就会向他要钱,理由不一而足。
有时候是因为没钱买车子保险,有时候是因为旅游账单。
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都让老张心力交瘁,他不禁感叹,“不是我们不愿意帮忙,而是他们不愿意站起来。
”
不配感:儿女为何总觉得父母不值得更好的?
有些子女甚至认为,长辈无需求生活的质量,这样的话让人心凉。
陈阿姨曾听一个朋友被儿女告知:“我们家里的房子还不错,为什么还要换呢?
”即使是漏水的问题,也被草草了事。
为了节省开支,允许父母将就着过,而忽视父母生活质量的提升。
人们对老人拥有精美、舒适物品的认知,似乎仅限于节俭。
实际上,这是无形中剥夺了长辈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
细细想来,在我们忙碌奔波的今天,忽视家中的长辈可能是无意识的。
但如若长久这样,是否意味着在情感上逐渐疏远?
长辈始终是我们的靠山,这种支持从未褪色。
他们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提供帮助和爱。
只是在生活的长途上,我们如何能反过来给予他们相伴和温暖,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
或许,这种思索,正是我们在日常点滴中发现和守护与他们之间真挚情感的开始。
每一个选择都关乎家庭的未来,不仅要考虑还能做些什么,也应该思索在更长远的未来里,我们想留给下一代怎样的价值和榜样。